袁 聰 趙 華
1 上海振華重工電氣有限公司 2 上港集團振東分公司
輪胎式集裝箱起重機(以下簡稱輪胎吊)是集裝箱碼頭所使用的傳統(tǒng)起重機,提高其行走機構的定位精度和能效成為當下輪胎吊的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行走機構由立式安裝于轉向平臺上的異步電機、減速器以及鏈輪鏈條機構組成[1-2]。在啟停時由于鏈條張緊與松弛的狀態(tài)變化,導致輪胎吊大車的響應慢于輪邊驅動。在運動過程中,由于1臺輪胎吊的4套行走驅動機構之間的差異,鏈條長度的不同等因素,容易產生行駛偏移,需要頻繁糾正偏移量,加重了操作負擔。為此設計了一種安裝于輪胎吊行走車輪輪轂范圍內,電機、減速器、制動器、旋轉變壓器等高度集成的行走驅動裝置。
新型驅動裝置采用了永磁同步電機、輪轂內齒輪驅動橋的直插式高集成度一體化設計(見圖1),使整個驅動機構結構緊湊、效率高、定位準、承載能力大。電機方面采用永磁同步電機代替常規(guī)使用的三相異步電機,使系統(tǒng)的響應更快,在載荷多變的情況下,均可保持良好的速度特性;在低速段可以提供充足的轉矩輸出,同時還擁有更高的功率因素、機械效率和能效比。
1.車架主體 2.齒輪驅動橋 3.永磁同步電機 4.行走車輪圖1 新型輪邊驅動機構示意圖
根據輪胎吊行走機構的電機機械計算書選擇表1參數的永磁同步電機。電機在實際應用轉速(1 700 r/min)下的最大輸出轉矩為220 Nm(>157 Nm),啟動加速階段最大短時峰值輸出轉矩為460 Nm(>385 Nm),能夠滿足常規(guī)輪胎吊應用工況需求。
表1 永磁同步電機技術參數
圖2為大車行走機構變頻器部分原理圖,輪胎吊系統(tǒng)的直流母線向大車變頻器供電,大車變頻器輸出端連接至高頻(>700 Hz)輸出電抗器。
圖2 大車行走機構變頻器部分原理圖
圖3為大車行走機構電機部分原理圖,輸出電抗器經過接觸器,向電機供電。
圖3 大車行走機構電機部分原理圖
圖4為大車行走機構的制動器硬件回路,電源取自380 VAC電源,經過接觸器和熱繼向制動器的整流模塊供電,整流模塊的直流電輸出至制動器線圈。
圖4 大車行走機構制動器部分原理圖
其結構簡單易實現(xiàn)。動力電部分變頻器取自輪胎吊系統(tǒng)的直流母線,經過高頻電抗器輸出至電機??刂粕螾LC通過通訊控制變頻器,“緊停”及“啟動允許”則由硬件點來控制以保證安全性。制動器接觸器通過PLC進行控制。
大車的4輪全部采用速度控制,根據操作手柄的幅度給大車變頻器設定不同的給定速度。加減速時間(從0 r/min加速到1 700 r/min所需要的時間)都為8 s。應急模式為對角兩輪有動力輸出,另對角兩輪打開制動器跟隨運動,此模式下速度最高為全速的50%。
考慮到行走機構在安全上的特殊性,在保護層面上所有與大車行走相關的故障均為機械停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保護:
(1)硬件供電:大車主電源斷路器、接觸器故障,制動器主電源、接觸器故障。
(2)傳感器:電機溫控信號、旋變信號故障,制動器釋放信號故障。
(3)通訊及軟件:變頻器通訊及變頻器硬件故障,大車速度偏差故障等。
在軟件設計上與傳統(tǒng)大車的控制方法、邏輯、保護等保持基本一致,無需額外耗費大量精力重新設計軟件并驗證軟件的可靠性。由于變頻器參數缺乏參考標準,將在實際運用中進行調整。
實驗平臺可以模擬輪胎吊在實際作業(yè)過程中的受力情況,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
(1)加載裝置。加載裝置通過加載油缸對輪胎進行加載,用于模擬行走機構在運行過程中所受到的徑向力。
(2)試驗裝置。試驗裝置由行走車架、輪胎、輪轂、電機及減速器組成,完全按照實際行走機構尺寸進行設計、安裝。
(3)道路模擬裝置。道路模擬裝置通過偏航制動器模擬輪胎吊在加、減速或勻速運行時道路上的摩擦情況。
受場地與成本等各方面因素制約,實驗平臺選用輪胎吊4個行走機構中的1個主動輪進行模擬。
由于實驗電機數量只有1臺,因此第一階段實驗分別用3種變頻器來進行測試,分別為變頻器A、變頻器B、變頻器C。選用3種不同的變頻器是為了驗證不同的變頻器在相同電機的表現(xiàn)性能,輸出穩(wěn)定的力矩、穩(wěn)定的轉速以及電流的情況是此次考察3款變頻器的基準參數,主要采集的數據為負載、轉速和溫升。
實驗總結的數據見表2、表3、表4。
表2 輪邊驅動行走實驗變頻器A組數據
表3 輪邊驅動行走實驗變頻器B組數據
表4 輪邊驅動行走實驗變頻器C組數據
根據對這3組數據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電機轉速與輸出力矩符合設計目標的需求。
(2)A、B、C 3組變頻器在同轉速同力矩下對比A輸出最穩(wěn)定電流也最小,B、C電流相較于A偏大,且在高速時不穩(wěn)定或者輸出力矩受限。因此A表現(xiàn)最符合設計需求。
(3)表2、表3和表4中電機溫升均偏高,測試時無法長時間測試,在時間不超過35 min的情況下,散熱不良,需要改進散熱設計后在溫升方面重新實驗。
由于第一階段的測試結果中散熱一項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在改進設計后增加第二階段的實驗,專門測試電機的散熱改進效果。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下,變頻器A的表現(xiàn)最為優(yōu)異,因此在本次實驗與后續(xù)的實際應用中都只使用A變頻器。
針對電機溫升偏高問題,可以通過改變電機外殼材質,增加散熱筋以增加散熱表面積等措施進行改進。第二階段實驗結果見表5。
表5 輪邊驅動大車實驗變頻器A組第二次測溫數據
對比第一次實驗A組變頻器數據,在同等轉速、轉矩的情況下,實驗時長分別增加60 min(300 Nm,500 r/min)、80 min(300 Nm,1 000 r/min)、35 min(210 Nm,1 700 r/min),而溫升分別比之前增加3.4 K、11.4 K、7 K。在大幅增加運行時間的情況下溫度僅增加了3.4 K、11.4 K、7 K,經過重新設計的電機散熱能力已有了明顯改善,并且符合輪胎吊的運用需求。
經過設計、論證以及在原型機上的測試表明,該新型輪邊驅動機構符合設計規(guī)范,能夠滿足輪胎吊行走機構更高的定位精度及更高的能效要求,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