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興亮 紀艷榮 張建 李霜 王瑩瑩 高苒
患者,男,78歲,因“咳嗽、憋氣伴胸痛45天”于2016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45天前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咳白粘痰,無咯血或痰中帶血,伴有胸悶氣促,無喘鳴,有左側胸痛,深呼吸及咳嗽時疼痛加重,未進行診療。入院前1個月在外院行肺部CT檢查考慮左肺胸腔積液及肺不張,給予莫西沙星抗炎治療,同時行胸腔穿刺引流出淡黃色胸腔積液200 ml,胸腔積液常規(guī)檢查示:李凡它試驗弱陽性,白細胞計數(shù)567×106/L,單核細胞占97%,多核細胞占3%;胸腔積液生化腺苷脫氨酶(ADA)50.6 U/L(4~24 U/L,括號內為正常參考值范圍,以下相同),葡萄糖8.1 mmol/L(3.9~6.2 mmol/L),白蛋白32.1 g/L(34~48 g/L),乳酸脫氫酶(LDH)334 U/L(109~245 U/L);胸腔積液涂片抗酸染色結果陰性;結核感染T細胞監(jiān)測結果陽性;胸腔積液癌胚抗原(CEA)陰性;血清腫瘤標記物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糖類抗原125(CA125)均陰性。經過對癥治療5天后患者癥狀改善要求出院。隨后患者再次出現(xiàn)咳嗽、胸悶、憋喘等癥狀,為進一步治療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入院體格檢查:口唇無發(fā)紺,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左下肺叩診濁音,左肺呼吸音較右側減低,左下肺呼吸音消失,未聞及干濕啰音;腹軟,肝脾未觸及腫大;下肢無水腫。入院初步診斷:1.肺部惡性腫瘤?2.肺部感染;3.胸腔積液;4.高血壓病。入院后于2016年12月1日行肺部增強CT檢查結果示:左肺心隔角區(qū)占位,左肺胸壁多發(fā)結節(jié)灶及雙肺內多發(fā)小結節(jié)考慮轉移,左側胸腔積液及左肺下葉不張(圖1)。行頸部、鎖骨上、腋窩、腹股溝區(qū)等淋巴結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腫大淋巴結,全腹部CT檢查無占位性病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行左側胸腔穿刺置靜脈中心導管,引流胸腔積液為淡黃色,胸腔積液常規(guī)化驗兩次李凡它試驗均為弱陽性,白細胞計數(shù)分別為1 750×106/L及1 444×106/L;胸腔積液兩次LDH分別為356 U/L、431 U/L;兩次ADA分別為56.9 U/L、53.1 U/L;胸腔積液兩次CEA分別為0.39 ng/ml、0.48 ng/ml;兩次胸腔積液涂片抗酸染色結果均為陰性,胸腔積液離心沉渣蠟塊包埋病理學找癌細胞結果為陰性;反復3次痰查結核菌及痰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陰性;腫瘤標記物:CEA、CYFRA21-1、NSE、CA125、ProGFP結果均陰性,CA125 108.1 U/ml(0~35 U/ml)。行支氣管鏡檢查示:右肺各段葉支氣管通暢未見新生物;左肺上葉支氣管通暢,黏膜光滑,未見新生物,左肺下葉開口處外壓性狹窄,黏膜充血水腫,此處給予活檢及行經支氣管鏡針吸活檢術(TBNA),左肺下葉基底段段葉內未見新生物,并給予灌洗及刷檢,最終刷檢及灌洗液找結核菌結果均陰性,活檢及刷檢未找到癌細胞,灌洗液行結核分枝桿菌/利福平耐藥實時熒光定量核酸擴增檢測(Xpert MTB/RIF)結果為陰性。于2017年12月5日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針對左肺心隔角區(qū)占位進行穿刺活檢(圖2),最終病理結果為:鏡下見異型淋巴細胞彌漫性侵潤,肺組織結構破壞,瘤細胞彌漫性分布,局部伴有彌漫性膠原硬化,瘤細胞被分割成結節(jié)狀,瘤細胞體積較大,核圓形、軟圓形及不規(guī)則折疊,染色質空泡狀,核仁易見,考慮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免疫組化:CD20(+),CD79a(+),CD99(+),PAX-5(+),CD19(+),Ki-67(+),c-Myc(15%+),S-100(-),Bcl-2(-),TdT(-),Syn(-),CD56(-),CgA(-),CD23(-)??紤]肺淋巴瘤后行骨髓穿刺活檢,除外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最終患者診斷為肺DLBCL,轉血液內科進一步治療。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見的亞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1],在生物學行為、組織形態(tài)學及臨床表現(xiàn)上異質性較大[2]。原發(fā)性肺淋巴瘤(PPL)是指發(fā)生于肺內支氣管黏膜下和動靜脈周圍的淋巴組織,診斷時或隨后的3個月內無肺外浸潤的疾病,病理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見,DLBCL約占10%~20%。原發(fā)性肺DLBCL的CT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包括磨玻璃密度影、腫塊、結節(jié)影伴或不伴實變,平掃密度均勻,增強后輕中度強化,可合并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大并融合,易侵犯胸膜,較少出現(xiàn)胸腔積液等[3-4]。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進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易位基因1 (MALT1基因)重組檢測有助于該疾病的診斷[5],最終確診需通過開胸或胸腔鏡肺活檢及經皮肺穿刺獲取病灶組織,并結合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確定。本例患者肺部CT檢查結果顯示存在左肺心隔角區(qū)占位,左肺胸壁多發(fā)結節(jié)及胸膜增厚,雙肺內多發(fā)高密度結節(jié)陰影,邊界清楚,左側胸腔積液及左肺下葉不張,CT特點需要與肺結核、肺部感染、肺實質惡性腫瘤、結節(jié)病、炎性假瘤、變應性肉芽腫性疾病等鑒別。行支氣管鏡檢查管腔通暢,病變未累及支氣管內膜,無腔內新生物病變,胸腔穿刺胸腔積液病理檢查未找到癌細胞,通過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明確為DLBCL,病理下需要與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肺原發(fā)或轉移的小細胞未分化癌、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等鑒別。進一步通過腹部CT及淺表淋巴結超聲、骨髓穿刺等檢查,肺外臟器無病變累及,最終診斷為原發(fā)性肺DLBCL。
ADA是嘌呤核苷代謝中一個重要的酶,與機體細胞免疫系統(tǒng)有重要的聯(lián)系,與T淋巴細胞增殖和分化有關。結核主要是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并將抗原呈遞給T淋巴細胞,起動獲得性細胞免疫反應。通常認為活化CD4+T淋巴細胞是胸腔積液中ADA的主要來源,胸腔積液ADA濃度增高提示局部CD4+T淋巴細胞活化及增殖[6]。不同的研究中ADA用于診斷結核性胸腔積液的界值不同,臨界值的選擇影響結核性胸膜炎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7-9],國內大多使用ADA>45 U/L作為支持結核性胸腔積液的依據(jù),但徐含煙等[8]報道其敏感性低,且ADA受年齡等因素影響,對于年齡較大患者使用較低的ADA界值可減少假陰性的發(fā)生[10]。本例患者年齡78歲,反復形成淡黃色澄清胸腔積液,胸腔積液生化檢查明確為滲出液,先后3次胸腔積液ADA結果分別為:50.6 U/L、56.9 U/L、53.1 U/L,如根據(jù)ADA>45U/L界值標準或按年齡校正后更低界值標準,在缺乏肺部病變及胸膜病變活檢病理支持依據(jù)下極易誤診為結核性胸腔積液。
惡性腫瘤發(fā)生胸膜轉移時,胸腔積液細胞分類中也以淋巴細胞為主,但由于惡性腫瘤時機體全身免疫功能受抑制,其T細胞免疫反應較結核性胸膜炎弱,胸腔積液ADA一般不高。但淋巴瘤侵犯胸膜時T淋巴細胞發(fā)生快速增殖,ADA活性增高,有研究提示超過半數(shù)的淋巴瘤相關性胸腔積液ADA升高,當ADA>250 U/L時,僅見于淋巴瘤和肺炎旁胸腔積液[11]。既往報道中,以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淋巴瘤患者首次入院的誤診率高達81%[12]。譚建龍等[13]報道的5例伴有ADA升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例曾在外院行診斷性抗結核治療。本例患者胸腔積液特點為淡黃色非血性滲出液,血清及胸腔積液腫瘤相關指標陰性,胸腔積液離心沉渣病理檢查未找到癌細胞,胸腔積液的突出特點為反復ADA升高。不明原因伴有ADA升高的胸腔積液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容易誤診,但根據(jù)患者病史無低熱、盜汗等結核病相關臨床表現(xiàn),支氣管鏡灌洗、刷檢及Xpert MTB/RIF無結核病診斷直接依據(jù),診療過程中應考慮惡性胸腔積液的可能性。
總之,原發(fā)性肺DLBCL是罕見肺部惡性腫瘤,且臨床癥狀及影像學特點缺乏特異性,常與其他肺部腫瘤、肺炎及肺結核相混淆,容易導致誤診。當肺內病變不能用一般疾病解釋或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佳時,臨床醫(yī)師應及早調整臨床思維,考慮到本疾病的可能性,盡快完善病理活檢甚至多部位活檢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