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有時我會很慶幸自己不走尋常路的個性,只有離開那些旅游區(qū),四處亂晃悠,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德國人的鳥屋。
那是一次冬季旅行,駕車在德中原野上飛馳,偶爾可見草地與田野被積雪覆蓋,但大多數(shù)時候仍有陽光與藍天。偶爾經(jīng)過一些村落,就會停車進去看看,這是一般游客絕無可能涉足之地,卻是我的樂趣所在。
這是一個普通的德國村落,散落的幾十戶人家,圍繞著一座小小的教堂。每戶人家都有大大的花園,多半沒有圍欄。村子外沿的人家看起來最為愜意,坐擁大片草地,簡直是私家后花園。
德國鄉(xiāng)村民宅,不管是中產(chǎn)別墅還是農(nóng)民宅院,都花了不少心思打理。即使冬日,仍可見綠意。若是夏天,那更是五彩繽紛,花花草草各司其職,從布局到修剪,處處有美感。即使只是在外面看看,也覺得有趣。
有一戶人家,有大大的草坪,散漫生長著各種植物,中間是個小足球場,還有個小球門。兩個孩子在玩球,他們看起來也就兩歲左右,跑起來屁顛屁顛的。但最吸引我的卻是草地上的兩個鳥屋,木頭制成的小房子,四腳支架撐著。主人的木工活相當厲害,小房子不但有斜頂屋檐,居然還有個小煙囪。天上有小鳥盤旋,也許是懼怕那兩個小孩吧,可是,當兩個孩子你追我趕地跑回家時,小鳥就飛下來了,在鳥屋里吃起了東西。
一開始,我以為鳥屋是自家養(yǎng)鳥所用,可那只覓食的小鳥怎么看都是野鳥。這時,主人走到花園里,見我正在看鳥,友善一笑后走過來攀談。雖然對方英語不太靈光,我的英語比他還糟糕,但比比劃劃還是搞清楚了這鳥屋的來龍去脈。
原來,主人家并未養(yǎng)鳥,德國人也不喜歡養(yǎng)鳥,因為他們普遍認為鳥兒需要自由。之所以在院子里設置鳥屋,是因為德國冬天寒冷,有時甚至低至零下一二十攝氏度,鳥兒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中覓食,十分困難。所以,德國人常常在院子里蓋一個小小的鳥屋,即使是住在城市里的人,也常常會在陽臺放置一個鳥屋,并在鳥屋里放一些糧食,供鳥兒休息并填肚子。
在德國人看來,鳥兒可是維持自然生態(tài)的好幫手,不但能吃害蟲,還能傳播花粉和種子。德國人的花園常有意外之喜。長出一些并非自己所種的花花草草,就是拜鳥兒所賜。
后來我便開始留心鳥屋。在那個村子里,幾乎家家的花園里都有鳥屋。后來在別處看看,發(fā)現(xiàn)鳥屋不僅在德國鄉(xiāng)村已經(jīng)到了普及的地步,城市里也隨處可見,有私家設置,也有公共設置。我在亞琛的一條大街上,就曾見到鳥屋在人行道樹上掛得密密麻麻。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萊茵河畔的一個不知名小村,見到父子倆在花園里一起做木工。孩子也就八九歲的樣子,敲起釘子來卻顯得嫻熟。他們手中的作品,就是一個鳥屋。
后來看文章才知道,德國小學生必修手工課,其中一個重要作業(yè),就是親手做一個鳥屋。這些鳥屋由學校收集后再開放給市民購買,所得款項則會捐給各種自然基金會。
(大浪淘沙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