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以前我們總說,“子不教,父之過”,但這主要局限于一種道德上的勸誡,家庭教育經常被看作是“家事”“私事”。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這意味著,家庭教育從此由“家事”上升為“國事”,意味著家長帶娃,必須“與法俱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畢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所以家庭教育關系的不僅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安寧,也關乎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穩(wěn)定。
絕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矛盾的地方在于,卻沒多少人真正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育過程中出現問題怎么辦。家長只能是“盲人摸象”,走一步看一步。家長做得好,當然皆大歡喜,可如果不得其門而入,不僅家長做了無用功,孩子在被“折騰”的過程中身心也可能受到傷害,甚至導致親子關系的矛盾與疏離。
環(huán)觀身邊的家長,對家庭教育不是不重視,有的甚至是過度重視了。只不過,他們所重視的家庭教育,僅僅是孩子成績這一方面。在他們的認知里,孩子有好成績,才能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無所不用其極”,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全家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孩子轉。家長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總為孩子的成績焦慮,與此同時,孩子也被高強度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身心健康被忽略。
換句話說,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曾出現了嚴重的偏差。他們將“教育”狹隘地理解為“成才”,可實際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成人”,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大寫的人、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完整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人、幸福的人?!俺刹拧敝粚崿F了“成人”目標的一部分,教育應該德才并育,而不只是“育才”。這就是《家庭教育促進法》推出的一個重要意義,它明確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范疇,包括未成年人“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明確要求家長不能一味“雞娃”,而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要“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中,家風建設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家風是一個家庭價值觀念、品德修養(yǎng)、行為習慣、家國情懷等的集中體現。如果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就是人生的第一條準則,好的家風如化雨春風。以孝傳家,孩子就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勤傳家,孩子才會懂得勤儉節(jié)制,自強不息;以德傳家,才能將孩子培養(yǎng)成大愛大德大情懷之人;以愛國精神傳家,才能涵養(yǎng)孩子們興家強國、保家衛(wèi)國的強大意志……
家風好,就能立德樹人、家庭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也由此,《家庭教育促進法》著重強調,“應當注重家庭建設,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樹立和傳承優(yōu)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構建文明、和睦的家庭關系”。而良好的家風應包括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勤儉節(jié)約、團結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等內涵。
徒法不足以自行。要讓《家庭教育促進法》真正落到實處,離不開所有家長的遵守與配合。與其說法條是給家長套上“枷鎖”,毋寧說,是給家長明確了教育的指南,讓家長們切實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庭教育是日常的、恒遠的,不知不覺又無時不刻參與著對孩子的塑造,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完整與幸福指數。因此,真的愛孩子,就請“依法帶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