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百年新詩學案”專欄推出了與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新詩發(fā)展相關的兩個學案。
王永、楊洋的《“詩怪”李金發(fā)形象的生成》針對的是詩歌界不少人談起上世紀20年代詩人李金發(fā),往往給他貼上“詩怪”的標簽,卻很少去認真地審視李金發(fā)“詩怪”形象是怎樣形成的。本學案回顧了李金發(fā)“詩怪”形象的生成過程,考察了李金發(fā)的象征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影響,認為“詩怪”這一稱號既包含了文壇對李金發(fā)褒貶兩派意見分歧的調和,也是對其詩歌最形象的概括,從而還原了一個客觀而真實的詩人李金發(fā),并在這一過程中呈現(xiàn)了象征主義詩學在中國最初實踐與傳播的場景。
臧克家編選的《中國新詩選(1919—1949)》,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推出的一部青年文學讀物,也是中國新詩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一個詩歌選本。袁洪權的《〈中國新詩選(1919—1949)〉的編選與修訂》,回到歷史現(xiàn)場,再現(xiàn)了臧克家編選《中國新詩選(1919—1949)》時的背景與心態(tài)。經歷1955年胡風案,《中國新詩選(1919—1949)》出版前即遭遇政治沖擊,不得不對入選詩人及其詩作進行重新調整。此后《中國新詩選(1919—1949)》于1957年3月和1979年9月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訂”,這一過程,呈現(xiàn)了特定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訴求與新詩藝術探求的一種內在沖突,從而可為未來詩歌選本研究和中國新詩歷史經驗的反思,提供某種啟發(fā)。
(吳思敬: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詩探索》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