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人類最重要的食物資源,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相結合的產出成果,不僅需要耗費耕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而且需要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物質投入,還需要財政資金的巨額補貼。所以,糧食產后損失既意味著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又意味著財政負擔的進一步加重。如何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既是重大的實踐問題,也是重大科學問題。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的趙霞教授的專著《中國糧食產后損失研究》,針對我國糧食產后流通實際,在分析中國糧食產后系統特點的基礎上,界定糧食產后損失的概念,設計糧食產后損失的測算方法;基于“糧食產后損失浪費調查信息數據庫”研判分品種、分環(huán)節(jié)、分模式、分區(qū)域的糧食產后損失特征;從糧食產后系統的環(huán)節(jié)、供應鏈、環(huán)境三個維度分析糧食產后損失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后在梳理國內外糧食減損措施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糧食節(jié)糧減損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是我國糧食產后損失領域科學研究的最新力作。
該書的主要貢獻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糧食產后損失評估方法的總體框架設計。運用系統理論方法,剖析中國糧食產后系統運轉特點,按照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甘薯、馬鈴薯、油菜籽、花生)、不同環(huán)節(jié)(收獲、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干燥、加工、銷售)、不同流通模式的自然、經濟和技術特征,構建科學系統的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的調查評估總體設計方案,構建適應我國糧食產后系統模式的糧食損失調查評估體系。二是糧食產后損失的影響因素識別?;陧椖拷M分環(huán)節(jié)實踐調研資料,分環(huán)節(jié)分析不同環(huán)節(jié)損失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從供應鏈視角,將各環(huán)節(jié)看作一個整體,重點分析糧食供應鏈設施條件、市場偏好以及糧食行業(yè)標準對糧食產后損失的影響;最后從系統環(huán)境視角,分別探討了糧食產后系統所處的經濟、自然以及社會環(huán)境對糧食產后損失的影響。三是糧食產后減損措施的設計。節(jié)糧減損具有鮮明的外部性,需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先從政策、技術、公眾意識等方面梳理中外糧食產后減損措施,再而針對中國糧食產后損失現狀,指出我國節(jié)糧減損工作推進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最后圍繞"糧食全鏈條減損"從政府、企業(yè)、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相關者視角提出節(jié)糧減損的對策建議。
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理論與政策領域的知名專家,趙霞教授密切關注我國糧食產后系統的損失和浪費問題,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的過程中,撰寫和出版了這本兼具重大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的重要著作,不僅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糧食產后損失問題提供了新的起點,而且為設計糧食產后減損方案、促進糧食系統綠色發(fā)展提供了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