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霞
“林讓之謎”無疑是一顆石子,在擲入高中生活這片湖泊后,激起一片漣漪,而后便是漸漸歸于平靜。林讓后來怎樣了?過得好嗎?這些未解的問題背后是一份沉重、一份惋惜。
林讓,一個幾乎不被同學記得的人,一個被老師定義考不上大學的人,一個被家長阻止上體育課的人,缺乏同伴認可、老師鼓勵、家長接納,可以說他在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方面都沒有得到支持。無論在學校里還是在家里,他都有著一份難以言說的孤獨,沒有人傾聽自己,也沒有人理解自己。然而,對于高中生來說,周圍人的不認可會深深影響他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或許我就是很沒用”“沒有人會喜歡我、接納我”。更加糟糕的是,周圍所有人都沒有察覺到他的這份孤獨,所以當連求助的機會都沒有時,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林讓的未來我們不得而知,但如何避免下一個“林讓之謎”,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梢悦鞔_的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較強的心理求助意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首先,在人際關系方面,積極的親子關系是基石,家庭如果能夠讓我們在其中體驗到愛與信任,就可以強化我們內(nèi)心的安全感;相互支持的同學關系以及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是兩翼,是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應對壓力或消極生活事件的心理資源。其次,從健康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看,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能夠有效改善消極情緒、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激素分泌水平,甚至改善大腦結(jié)構,是防治抑郁的“天然良藥”,因此,越是在高考臨近的階段,越是要堅持體育鍛煉。最后,具備“心理求助意愿”非常重要,要記得在需要的時候向信任的人求助,堅信“不是無路可走”,而是“一定有辦法”。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