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鋆墁
一針一線勾勒華美,傳遞非遺風采
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推動下,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重要分支廣州刺繡(以下簡稱“廣繡”)逐漸走進校園。在藝術熏陶及教師指導下,學生從主題、圖案、色彩與工藝等方面將廣繡融于服裝設計中。
廣繡是指以廣州市為中心在珠三角等地出現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廣繡作品色澤艷麗、構圖飽滿、栩栩如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厚的嶺南文化特質和歷史文化遺產價值,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繡主要由絲繡、絨線繡、釘金繡和珠繡四大繡法組成,作品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
近幾年,廣繡作為藝術選修課逐步走進廣州市多所中小學課堂,廣繡文化在校園傳統(tǒng)藝術教育中起到良好推進作用。2018年,筆者學校在“繡美校園—2018年廣繡進校園系列活動”中成為廣繡試點學校,同年學校與著名廣繡工藝美術師梁雪珍合作,正式成立工作室。學習廣繡的學生多來自服裝設計專業(yè),課堂教學設置為雙師輔導形式,工藝美術師傳授刺繡技藝,筆者輔助教學工作。
筆者作為廣州市海珠工藝美術職業(yè)學校的一名服裝設計專業(yè)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廣繡是有難度的傳統(tǒng)手工藝,學生需要悟性和時間去打磨技藝,僅學習針法與臨摹無法讓學生有過多的成就感。結合現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筆者認為應當讓學生能夠側重對工藝的理解,注重傳統(tǒng)文化歷史、內核和價值。在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傳承本土文化精神的命題下,廣繡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顯得十分迫切與重要,學生應不斷提高服裝設計品質,以廣繡的工藝技法、審美要素為基礎,賦予廣繡新的藝術形式和使用價值。
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廣繡傳承人屈汀南在2012年舉辦了一場名為“霓虹廣繡”的廣繡時裝秀,推出“百鳥朝鳳”“雨打芭蕉”等7個系列的38件精品廣繡服裝。服裝的刺繡圖案構圖精細、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豐富,整套作品先后在國內外展出,讓大眾深刻感受到廣繡的獨特魅力。2019年,服裝設計師陳喬在廣東時裝周秋季“非遺廣繡”專場發(fā)布“嶺南文化·非遺廣繡嫁衣”服裝系列,展出的廣繡服飾美輪美奐,觀眾贊嘆廣繡服飾的多樣美。
>>2020年香云錦繡—屈汀南嶺南非遺作品展秀場圖
>>陳喬—嶺南文化·非遺廣繡嫁衣發(fā)布會作品
廣繡作為嶺南服飾中的特色裝飾,顯現出不同時代手工藝人與設計者對文化的不同理解,給予人們多元化審美。我們需要不斷推進廣繡技藝的發(fā)展,讓它慢慢從觀賞繡變成實用繡,實現裝飾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
廣繡較其他刺繡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大俗大雅,常見題材有佛手瓜果、百鳥朝鳳、孔雀開屏,公雞牡丹、海產魚蝦、嶺南建筑等。隨著時代發(fā)展,傳統(tǒng)題材缺少與現代元素的交融,無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廣繡的題材需要突破傳統(tǒng)關口,除了常規(guī)題材以外,設計者可以深挖“廣府文化”或者其他地域文化。例如,屬于本土的“廣府文化”粵劇中有變幻臉譜和奇珍文字書法,這些可以與廣州特色建筑互相組合,增加刺繡圖案的故事性,拉近廣繡與人們現代日常生活的距離。
刺繡主要以圖案紋樣的方式呈現,因此圖案的設計在刺繡中尤為重要。廣繡圖案紋樣包含祈福、祝愿等美好寓意,表示例如多子多福的石榴紋樣、生活富足的魚紋樣和高雅脫俗的荷花紋樣,都是廣繡常見題材。所以,廣繡在服飾中的運用不僅體現裝飾手法,還十分凸出圖案背后的人文精神。
設計時要結合服裝設計的主題、風格、款式、結構來描繪圖案,讓圖案在整件服裝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設計師在進行圖案的二次創(chuàng)作時,以保留原圖特征為前提,運用簡化、重復、組合等變化形式進行設計,讓圖案煥然一新,符合現代審美。
傳統(tǒng)的廣繡色彩濃烈豐富、大膽奔放,深度還原廣繡題材原本的樣貌。高純度與高明度的色彩組合在現代審美下略顯俗氣。2018年,電視劇《延禧宮略》中主要人物的服裝采用莫蘭迪色系,引起人們廣泛好評。這種降低顏色純度的配色方式,給了筆者很大啟發(fā)。在后續(xù)的教學中,筆者會探索廣繡圖案色彩之間的調和與對比,嘗試不同色彩組合。
廣繡作品底布多用優(yōu)質絲綢或棉布結合絲線、絨線或金銀線制作而成。現今,人們可以結合服裝設計需要,選擇垂順和舒適度強的天然纖維面料,也可以選擇有光澤度的綢緞、歐根紗或提花面料。人們還可根據設計風格與圖案所需,在底布加入珠片、珠管、亞克力、玻璃珠或水晶片等裝飾物,組成新紋理面料。
2020年,設計師屈汀南舉辦了“香云錦繡—屈汀南嶺南非遺作品展”,他將順德傳統(tǒng)香云紗與廣繡結合,找到傳統(tǒng)服飾與現代重現的契合點與平衡點,給材料創(chuàng)新運用這一思路做出良好示范。
現代廣繡工藝分為機繡和人工刺繡。為讓更多人擁有廣繡服飾,同時降低工藝難度和成本,設計師嘗試將手工繡和機繡相互結合的方式,讓兩者的優(yōu)點達到最大化,產生一種新“合作”形式。
傳承與發(fā)展廣繡,教育者要站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設計方法,學會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才是廣繡延續(xù)之道。院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是“工匠”,更應該是一批有理性思維、感性領悟力和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新型技能人才。
>>廣繡作品 筆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