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籠天地于行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陸機的《文賦》寫出了古人對寫作的最高追求。而古代就有三個舉筆成篇,且不同凡響的文人。
五代王定保撰寫的《唐摭言·薦舉不提》描述,唐朝有一文人名叫王璘,此人才華橫溢,記憶力強,思路敏捷,能“日試萬言”。有一天,王璘到花園中游玩,觸景生情,詩興大發(fā),很快就構思了三十首詩,并提筆疾書。不料剛剛寫完,詩稿就被一陣陡起的狂風吹散,又被繼之而來的暴雨打濕、毀壞了。旁邊的人都說,太可惜了,三十首詩恐怕不可能全都記住了。王璘淡淡一笑,命書童重新備好筆、墨、紙、硯。他又提起筆來,不大一會兒,三十首詩又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大家一看,跟方才的詩一模一樣。大家都驚異地說:“您的才華和記憶力的確名不虛傳??!”
據(jù)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載:“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痹辏謴┎?,小字虎,東晉時人。他文思敏捷,曾任大司馬桓溫的記室(主管起草表章、檄文等)。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袁宏隨軍。行軍途中,桓溫需要一份緊急文書,見其他人都不能勝任捉筆,只得把因故被免去了官職的袁宏叫來,命他立即寫成。于是袁宏斜倚在馬背上,手不停筆,文不加點,揮筆成文,一會兒的工夫就寫了七張紙,而且道理講得十分清楚。王珣在一旁極贊其才,而正因被免官憤憤不平的袁宏則發(fā)牢騷說:“這樣的才干也只是贏得幾句口頭的贊嘆而已!”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屢次帶兵抗元。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面對敵人千方百計的誘降,他始終堅貞不屈,最后從容就義。同時,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被囚禁的四年間,他寫下了大量詩、詞、文章,這些作品記錄了他的英勇氣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更是為后人所傳誦。公元1256年,宋理宗寶祜四年,二十歲的文天祥來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那天,他根據(jù)題目,就當時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文章。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連草稿也沒有打,從頭到尾一口氣寫成??脊偻鯌胍娏?,大吃一驚,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位賢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為賞識,親自選定他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