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guān)乎居民幸福感與城市宜居性。你能接受多長的通勤時間?現(xiàn)在有不少年輕人過起了“雙城生活”。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一名95后女孩每天乘坐高鐵從蘇州到上海跨省上下班的新聞。
乘高鐵跨省上下班
近日,有媒體報道現(xiàn)在有不少年輕人過起了“雙城生活”。
24歲的刀刀是一名海歸碩士,家在蘇州,工作在上海。但她不像其他年輕人那樣選擇在上海租房住,而是每天搭乘高鐵上下班。這是為何?
刀刀說,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讓她選擇了跨省坐高鐵上下班。天時就是刀刀所在公司的上班時間是10點,這讓刀刀每天來得及趕高鐵。地利就是刀刀家離蘇州高鐵站很近,而人和則是刀刀的父母很支持她這樣做。
刀刀算了一筆賬,如果在上海租房,有獨立衛(wèi)生間的,一個月租金至少要3500元。而自己一個月往返蘇州和上海之間的高鐵費用,差不多只要1600元,而且住在家里也很方便。
由于長時間坐高鐵往返于兩個城市間,刀刀早已摸熟各個車站的最優(yōu)路線和通道,她自稱是“踩點王”,基本不會遲到。
刀刀說,“雙城生活”并沒大家想象中那么苦。她每天8點從家出發(fā),8:40到火車站,8:57坐上高鐵,到上海是9點半,再坐地鐵,到公司剛好趕上上班時間。
上下班能“幸福通勤”,這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上班一族,每天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通勤。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guān)乎居民幸福感與城市宜居性。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shè)計研究院發(fā)布《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jiān)測報告》,2020年全國主要城市總體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與2019年持平。北京仍是單程通勤時耗最長的城市,達到47分鐘。緊隨其后的時耗最長的城市分別是重慶40分鐘、大連38分鐘、西寧35分鐘。
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展和機動車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城市的通勤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擁堵成了通勤的頭號“敵人”。上下班高峰時間段,同一段距離的通勤時間也許會翻倍。
現(xiàn)在有一個名詞叫“幸福通勤”,其標準是用距離來界定的,也就是通勤“門”到“門”的距離是5公里以內(nèi)。這樣的職住距離,更能給人幸福感。
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名詞叫“極端通勤”,也就是通勤時間超過60分鐘,這會大大降低生活幸福感。
在中心城區(qū)享受5公里以內(nèi)的“幸福通勤”,人們可以靈活選擇步行、騎行、公共交通、自駕等多元的交通方式,且耗時相對可控,已納入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標。
公交車路線的延伸,私家車、共享單車的普及……隨著交通技術(shù)的進步,城市可以擴張到以前不可能擴張到的地方。
通勤時間一方面隨著交通技術(shù)的進步不斷縮短,另一方面也隨著距離的延伸而不斷增加,兩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從居住地到就業(yè)場所的距離合適,上下班能“幸福通勤”,這是許多人所向往的。
“雙城生活”越來越普遍
如今,像刀刀一樣日常奔波在雙城之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這些年輕人為什么要這樣選擇?答案也很簡單,在另一個城市可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有更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標。
過去,要過上“雙城生活”并不容易。許多人因為各種生活條件所限,不得不住在離工作單位較遠的地方,“通勤”就成了一天當中最艱苦的任務(wù)。
好在,正如刀刀所言,現(xiàn)在的交通越來越便利了。就拿刀刀的周邊城市來說,上海和昆山、太倉、嘉興等周邊城市都公布了跨省建設(shè)和上海連通地鐵的方案,上海地鐵未來還將通過跨省地鐵,覆蓋上海都市圈中的大部分城市。
其實,如今“城市圈”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不久前,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宣傳部官微發(fā)布了一則“友情提示”,告知市民當?shù)刈钚碌囊咔榉揽卣?。其中的亮點是:“特別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核酸檢測)的。每日通勤往返的人隔一天做一次即可?!?/p>
這個通知很“嚴肅”,卻又讓很多網(wǎng)友笑出聲來,它其實也從側(cè)面證明了南京與馬鞍山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成都和重慶,以及同一個省的廣州與佛山等。
“雙城生活”越來越普遍當然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更多城市之間將共享互聯(lián)互通的基礎(chǔ)設(shè)施、聯(lián)防聯(lián)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wù)、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如火如荼,最終受益者必將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
當然,“雙城生活”也有要克服的困難。就像很多網(wǎng)友所說的,如果刀刀不是住在火車站附近,而且上班時間也晚,那么她的通勤難度可能會高很多。
近年來,“逃離北上廣深”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雙城生活”能讓年輕人在周邊房價較低的城市安家,而且在正常通勤時間內(nèi)到崗成為可能。跨城就業(yè)和居住變成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項,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也給了年輕人更多想象未來的空間。
(《光明日報》2021.11.9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