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海
廟后周村是寧波奉化西塢的一個普通村落,是我父親的出生地,也是我的祖籍。父親幼失怙恃,自從被大姐帶來上海謀生后,那里親緣飄零。記憶中,我去過奉化西塢僅有兩次。雖是祖籍老家,我對廟后周的印象不深。
時而聽父親說道“跑過三關(guān)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奔亦l(xiāng)的芋艿頭好吃,但我并未好好地品嘗過。芋艿,算是我對老家的一個美好念想。
“三山六水一分田”,這是喜歡看歷史地理類書籍的父親嘴里一句念叨話,也是他老人家對家鄉(xiāng)山水地貌的感受。因為家鄉(xiāng)寧波濱海,西塢山多水豐,整個奉化地貌的大體構(gòu)成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在寧波奉化城區(qū)東邊有座山,海拔400余米,山雖不高,但山體陡峭,奇石堆積,形狀猶如筆架,古時候被稱為文筆山。后來,民間有神話流傳,說文曲星曾途經(jīng)此地,并在山頂下過棋、畫過畫,于是當(dāng)?shù)厝司徒兴P架山。
廟后周村就是筆架山北麓的一個小山村,它東倚金鉤山,西依東江水,背枕甬新河。筆架山里多股溪水匯成了一條楓溪,楓溪水終年奔流不息,從山里流入山下的村莊。廟后周村是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美麗山村,還是一個有著悠悠千年古跡的古村落。
它是江南豐稔之地,少有富裕之勢。我當(dāng)年去廟后周時的感覺是:祖籍老家屋舍低矮陳舊,鄉(xiāng)親們生活艱難。廟后周人勤于稼穡,敬惜五谷。以周姓村民為主構(gòu)成的村落,鄉(xiāng)風(fēng)淳樸,鄉(xiāng)民們世代耕作于斯。
雖是千年古山村,卻偶見歲月遺珍。當(dāng)年去后周時的銘心處有:筑在楓溪西邊一棵遮天蔽日,樹皮已成魚鱗狀的古楊樹旁,昔日上海商界巨子周永升先生的故居——一座氣度不凡的“筆峰小筑”。建在楓溪上的一座“永鎮(zhèn)橋”(建于1739年乾隆年間),以及在橋東的“六房祠”。祠堂坐北朝南,檻欞拱梁雕壁,門樓精致堂皇,顯得古韻氣派,祠為典型的清代建筑,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后周,雖為祖籍老家,可親近之感實在很少。廟后周,在我心里只是一個父親的故鄉(xiāng)。而我,與之牽連很小。
資料上說:周氏始祖樲公諱毅,是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的四世孫,世居蘇州閶門外,南宋初年,隨高宗南遷到杭州,后隨叔父搬遷蕭山。叔父過世后,他接上在紹興會稽山兩個未成年的堂弟,來到奉化,在桐照一帶以賣魚鲞為生。有次,樲公途經(jīng)筆架山巒婆嶺,下山后在溪西廟里小憩,見樓太師宣獻公樓鑰所撰寫碑記,始知此廟是唐朝奉化縣令周逸之神祠,與己同宗,不禁潸然淚下;走出溪西廟,始祖樲公抬頭回眸筆架山,見山峰疊巒,流水潺潺,一派靈秀之地,從此在該地繁衍發(fā)族,時人稱之為廟后周。
廟后周,是我的血緣祖籍,著名《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原來是我的祖先!
周敦頤寫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边@句話已經(jīng)成為我時時誦讀的名言。
父親離世后,我時時追念著親愛的父親。廟后周,時而縈繞在我心里——這是父親走入塵世的來路,亦是我血脈親情的根源。
哦,廟后周,昔時,我對你的鄉(xiāng)土印象很淡;哦,廟后周,今日,我對自己的沿承血緣銘記于心。
雖然父親離世的背影,已然越來越遠,我的心,永遠追思父親;縱然歲月悠悠,往事越千年,我的夢,永遠追慕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性。夢回廟后周,醒于塵世間,做一個蓮一樣的“君子”,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