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賀美
太谷社火表演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極具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民間色彩,是一種集文化、語言、民族舞蹈、鄉(xiāng)土音樂、民間工藝于一身的多元性的傳統(tǒng)藝術表演,在晉中市乃至山西省都廣為流傳。
近年來隨著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盛行,民間藝術表演得到了發(fā)揚光大,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而這種熱鬧的場面深深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我園借著課改的東風,積極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挖掘拓展鄉(xiāng)土教育資源,追求園本特色化發(fā)展,開啟了社火表演課程研究,并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發(fā)展興趣,努力創(chuàng)新課程改革,將“民間藝術表演文化”引進了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
觀察、欣賞是幼兒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通過直觀感受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太谷,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最熱鬧的時候,不論大人孩子都會去觀賞社火表演。觀看了舞龍、舞獅、騎毛驢、滑旱船、抬轎子等不同形式的社火表演后,幼兒深深地被鮮艷的道具、喜慶的音樂和生動活潑的表演所吸引。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我園的民間藝術表演課程拉開了帷幕。
我園從建立園本課程之初,就遵循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尊重兒童、相信兒童、順應兒童,遵循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興趣點,以兒童真實的生活為主線,給幼兒提供適宜、多樣的游戲活動,給予幼兒自由游戲的空間,支持幼兒深入探究。
在幼兒欣賞和了解民間社火表演的基礎上,各班開啟了“玩轉社火”自由游戲的探究。
(一)對游戲材料的探索
“需要旱船!”“需要轎子!”“需要龍和獅子!”幼兒討論得熱火朝天。教師走過來對他們說:“請將你們所需的道具記錄下來!”幼兒分工合作,在計劃紙上畫出了需要的道具,開啟了他們的探索之路。
1.以物代物,玩出新花樣
最初,幼兒苦于完全沒有他們需要的道具,就說:“老師,我們根本找不到龍、獅子這樣的玩具,只在表演區(qū)找到一頂轎子!”這時,一名幼兒拿了一根棍子在半空中晃悠著說:“你們看我像不像在騎毛驢。”這句話頓時引起了幼兒的熱議,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引導幼兒以物代物嘗試新的游戲形式。隨后,幼兒以生活中最常見的棍子、紙箱、繩子、盒子等廢舊材料為道具,展開對社火表演的初步探索。
2.動手動腦,架構新道具
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逐漸對這些低結構材料失去了興趣,繼而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討論:“我們可以制作道具嗎?”于是,幼兒自由分組開始做計劃,將制作道具需要的材料全部用計劃圖表現出來,然后搜集材料動手制作。由于道具的制作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邀請家長入園和幼兒開展親子制作活動。就這樣,一只只有靈性的小毛驢、一艘艘精美的旱船、一臺臺喜慶的轎子,還有兇猛又不失可愛的龍、獅子道具就完成了。很快,幼兒又投入到新一輪的游戲中。
(二)對游戲玩法的探究
“老師,你看我們的這條龍還能走高蹺!”“你看我們的獅子可以爬到這么高的地方?!边€有的幼兒騎著小毛驢唱著歌,悠閑地跑著跳著……幼兒樂此不疲地模仿著,用他們理解的方式來玩游戲。
1.傳統(tǒng)游戲的模仿
幼兒非常樂于模仿游戲,他們開始用做計劃的方式,將每一個表演形式詳細地畫出來,有演員的步伐、有手部的動作、有表情的模仿、有合作的過程,然后在游戲中自如地模仿,以達到他們游戲的效果。
2.創(chuàng)新游戲的探究
幼兒天生就是創(chuàng)想家。的確,幼兒逐漸跳出模仿的階段,開始了各種創(chuàng)新的玩法,他們會將所有道具組合在一起開啟新的互動,也會認真計劃,籌備大型的表演秀。所以說對于游戲的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從每個道具的玩法進行創(chuàng)新,也可以從游戲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們生成新一輪課程的基礎。
在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之一,對課程理念吃不透成為我們課程實施中的難點,所以曾一度依賴園本教研、依托名師資源。對此我們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循環(huán)模式,嘗試尋找一種既能與普通的課程理念契合,又能使教師更容易理解的課程模式。于是,我們開始思考:本土社火表演給予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自發(fā)生成的表演游戲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帶著這些問題,教師們決定對幼兒感興趣的社火內容開展四類模式的研討。
(一)以故事為支點,了解社火形式
將社火內容改編成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幼兒在參與故事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了解了龍、獅子、毛驢、轎子、旱船的相關知識。幼兒不僅熱衷于對故事的表演,還會在表演游戲中融入他們創(chuàng)編的故事情節(jié),借助道具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二)以音樂為起點,聯動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的音樂都比較喜慶,而且中國元素較多。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對社火音樂的興趣,有的還能熟練地哼唱一些曲子。這引發(fā)了我們對音樂的分析,并將音樂與故事相結合,每一段音樂背后都藏著一個小故事。幼兒在跟著音樂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各種情景,這也對后面的創(chuàng)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以創(chuàng)編為動點,玩轉社火表演
創(chuàng)編是幼兒最喜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本著自主創(chuàng)編的理念,在故事和音樂的支撐下,每一組幼兒對于音樂和道具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創(chuàng)編起來游刃有余。我們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編,最終生成形式各樣的社火表演活動。
(四)以體驗為結點,享受社火表演
表演可以讓幼兒的欲望達到巔峰。從戶外自主游戲到故事表演游戲,我們在最后一個探索階段自然生成了民間藝術表演游戲,這次幼兒的計劃里增加了道具的裝飾、服飾的制作等。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們開展了“民間藝術表演匯報演出”,幼兒完全放飛自我,開啟了他們自編自演的民間社火表演專場,可以看出幼兒非常享受在聚光燈下的感覺。
從園本特色課程研究開始,我園在原有特色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課程研討,重點形成一種所有教師積極主動參與變革的過程化研究。而課程的實施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是教師通過真實的活動自我反思、共同研究,站在兒童的視角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日積月累中生成的一種自我體驗和真實經驗,是放手自我、兒童自主學習的開始。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們以中大班幼兒為主,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逐漸將太谷的社火表演融入具有農村園鄉(xiāng)土氣息的課程體系,生成了一系列班本主題課程。
(一)從單一的課程走向整合課程
以上所有的課程我們做的都是單一的課程,而且目的性很強,只是針對特色課程展開詳細研討,導致幼兒的感受也是單一的,因此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將民間藝術特色課程與其他課程進行整合。這里的整合不是簡單地將活動相加,而是課程理念上的有機融合,是教師對課程實施的深度理解和架構。
以“舞龍舞獅”為例,舞龍舞獅課程研發(fā)的過程中,教師都忙于開展新課程,但此時也是傳統(tǒng)課程關于“秋天”主題的活動時間,大家便有所困惑:如果開展“舞龍舞獅”,那么傳統(tǒng)的“秋天”主題活動還要開展嗎?通過一番討論,我們馬上找到了問題癥結和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把特色課程和傳統(tǒng)課程結合起來,讓“舞龍舞獅”成為“秋天”主題活動實施的路徑。
(二)從凸顯特色的課程走向主題式課程
在推動幼兒園特色園建設初期,我們一度將特色課程作為我們的主要課程。但是一段時間后我們發(fā)現,推進幼兒園課程建設不應該強化單一的課程,而應將幼兒園特色活動與主題活動、區(qū)域活動以及幼兒的一日活動融合在一起,站在幼兒全面發(fā)展的角度來完善課程。
以“劃旱船”為例,剛開始我們只是局限于對旱船表演的探索,在課程推進中,教師們逐漸認識到幼兒在發(fā)展中是多元的、整合的,因此對“劃旱船”的認識也越來越寬廣,逐漸建立起“以玩激趣、拓寬思路”的理念,并把這一理念推進到課程的整體實施中。于是就有了對“船”的認識,引發(fā)了幼兒對潛水艇等小實驗的探究,進而到“龍舟”的游戲,最后到區(qū)域游戲的聯動,從而引發(fā)五大領域的主題活動。隨著課程的一步步推進,我們還生成了“船之謎”主題教學活動。
(三)從追求完美走向生活課程
起初,教師都本著求異創(chuàng)新的理念,總覺得新穎的沒有見過的就是好的素材。遵從“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我們開展了“兒童的游戲在哪里”的頭腦風暴,發(fā)現一日生活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成為特色課程,于是從最開始對民間音樂及社火表演的研究逐漸走向一日生活,將民間社火的音樂融入一日生活,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認識傳統(tǒng)文化。
(四)從重視幼兒的表演走向重視幼兒的感受
隨著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教師越來越注重道具的精美性、服裝的合適性以及表演過程的完美性,絢麗的舞臺燈光、華麗的服飾、精美的道具,加上幼兒近乎完美的表演成了教師追求的重點。但是我們發(fā)現,教師重視這些外在的東西,卻忽視了這些道具是誰在使用,是怎么用的?于是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討論:“課程是為誰服務的?課程的指向性是誰?”明白了幼兒是主體后,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要注重幼兒的感受,以幼兒為本推進課程。道具是幼兒喜歡的,可以改造,可以裝飾;服裝不需要華麗,可以是幼兒自制的,他們認為合適就行;動作是幼兒創(chuàng)編的,可以不用整齊劃一;表演是幼兒自愿的,他們完全有能力編導一臺節(jié)目秀。
(五)從強調計劃課程走向鼓勵生成課程
在課程開展初期,教師覺得最難的是如何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此需要提前預設課程并開展課程審議。我們告知教師,課程是可以預設的,但是課程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計劃只是一種預案,中途一定要根據幼兒的需要改變原本的路徑。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通過不同教師對課程審議以及對課程開展過程的研討,越來越多的教師敢于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成新的課程,這也標志著課程的推進逐漸成熟了,很多教師開始用課程故事來記錄自己和幼兒走過的歷程。從自發(fā)走向自覺的這個過程,我們逐漸找到了幼兒園課程推進的方向,最受益的是幼兒,最開心的是教師。
回望走過的路,我們感受到特色課程推進幼兒園課程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放手、棄權和多方對話的過程,是尋找幼兒教育初心的過程,而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動態(tài)的、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教師要能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發(fā)現幼兒學習的可能,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傾聽幼兒的聲音,回歸最自然的游戲,讓課程理念住在心中,落地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