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語
識字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教學任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如果學生缺乏漢字的累積,那就不能完成語文學習任務。介于學生年齡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繪本模式對學生展開識字教學,圖文結合的方式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識字質量。
一、趣味識字,調動興趣
識字的過程本身較為單一枯燥,如果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方式,那對教學質量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完成識字累積。因此,在教學中融入趣味元素,讓學生進行趣味識字,調動興趣,從而改善教學現狀。
例如,在《拍手歌》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采取先學后教的模式,融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參與,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教師讓兩人一組,以接力的形式進行歌謠傳唱,在這過程中可以搭配一定的肢體語言。學生熟悉這首歌謠后,再進行識字。比如,文中“你拍一我拍一,保護動物要牢記”前半句需要兩名學生互相拍手,后半句需要學生雙手做環(huán)抱狀,以表示保護動物。第一組唱完后,第二組繼續(xù)進行傳唱,以此類推,每一句都要伴有動作,這樣會讓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在這樣反復傳唱后,學生對歌謠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教師再運用文中繪本,加以學生之前的肢體動作,代入課文中進行識字教學。比如,繪本中的動物圖片,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字與圖片進行配對,文中“孔雀錦雞是伙伴”,學生需要找到相應的圖片和文字,完成配對,這個過程也是識字的過程。通過趣味游戲,大部分學生都能進行相應的匹配,教師還能發(fā)現學生的不足,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教學效率。通過趣味識字,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識字量,完成積累。
二、多元化識字,記憶深刻
識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識字過程中,需要學生深刻記憶,也就是必須將文字牢牢記在心里,才能提高識字量。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在更新教學方式的同時,更要保證學生的識字質量,才能讓識字教學實現效果。
例如,在《夜宿山寺》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教師要從古詩詞中挑選出生字詞,對古詩先進行拆分,最后再合體教學,只有先讓學生識字,才能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當中,“危、樓、高、尺、摘、星辰”這些是詩詞中的生字詞,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要將這些生字詞的相應圖片投放到大屏幕上。比如“?!弊?,教師可以將一些危險性圖片進行投放,引導學生說出“危險”,進而對“危”進行識字教學。以此類推,在完成生字詞的解析后,教師要將古詩詞完整地羅列在屏幕上,并且將生字詞的位置空出來,讓學生進行填空練習,同時配合繪本,在每一句古詩詞后附帶相對應的繪本圖片,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助,讓學生完成填空的同時,增強學生記憶。在學生完成填空后,教師還要運用課件,將生字詞的書寫筆畫進行動態(tài)教學,識字的同時要學會寫字,兩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多媒體屏幕能更好對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課堂興趣,有利于學生記憶。
三、活動識字,融會貫通
教師要適當組織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識字實踐教學。識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因此,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融會貫通尤為關鍵。
例如,在“看圖講故事”的口語交際中,教師可以組織“繪本館”的活動,活動地點可以選擇學校的繪本室,也可以是校外的繪本機構。活動中,要讓學生通過繪本講述故事,繪本的插圖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講述故事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對不認識的生字詞進行猜測,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加強了語文識字。如,繪本《坐井觀天》篇幅不長,生字詞也較少,適合學生閱讀。對學生來說,主要有難度的生字詞是“蛙”和“井”,而這兩個字始終貫穿繪本內容。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字不能識別,那也就不能完整地“看圖講故事”。這個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繪本插圖。在繪本中,一只青蛙坐在井里面看天,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試問學生,圖畫中都有哪些東西,部分學生是認得青蛙和水井,但卻不認得其中的字。教師要告知學生學會區(qū)分,青蛙是動物,也是繪本內容的主角,它是坐在井里面的。根據教師的提示,學生將文字與圖畫進行結合,初步對“蛙”和“井”進行區(qū)分認識。在看圖講故事的過程中,對兩個字也更加熟悉。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識字含量,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中結合繪本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師組織特色活動,既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又提高了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