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
句容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句容212400
腮腺腫瘤屬于一種唾液腺腫瘤,多數(shù)患者為良性腫瘤,具有病程長、癥狀不顯著等特征,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治,極易由良性腫瘤轉變成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1]。當前臨床對腮腺腫瘤的治療,常選用腮腺切除術方式治療,但由于患者面部神經(jīng)與腮腺腫瘤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增加了醫(yī)務人員手術操作難度,傳統(tǒng)手術中開展的S形切口,易給患者帶來較大損傷,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切口感染、面部神經(jīng)損傷、面部畸形、口干等并發(fā)癥,給患者的術后生活帶來嚴重困擾[2-3]。近年來,腮腺腫瘤切除術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發(fā)展速度逐漸加快而得到了有效改良,改良腮腺切除術除對腫瘤具有良好的根治作用,還能大幅降低手術對患者腮腺形態(tài)與功能的損傷害,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4]。因此,該文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開展該次研究,將該科室收治的96例腮腺腫瘤患者納入研究范疇,給予改良腮腺切除術治療,與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科室收治的96例腮腺腫瘤患者納入臨床研究,結合手術方式對患者隨機分組,48例采取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治療患者為對照組,48例采取改良腮腺切除術治療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n=48)男26例,女22例;按發(fā)病位置分,左側27例、右側21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9.65±2.41)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9.34±1.23)個月;腫瘤直徑1.73~4.25 cm,平均直徑(2.75±0.42)cm。觀察組(n=48)男25例,女23例;按發(fā)病位置分,左側24例、右側24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0.24±2.53)歲;病程3~16個月,平均病程(9.07±1.46)個月;腫瘤直徑1.56~4.11 cm,平均直徑(2.35±0.32)cm。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了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腮腺腫瘤疾??;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精神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其他惡性腫瘤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治療,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待麻醉藥物見效后,在患者腮腺腫瘤位置行S形切口,查找到病灶,將患者腮腺淺葉組織、腮腺腫瘤及腮腺管切除,結扎腮腺深葉切口,并留置引流管,清洗、消毒完切口后進行縫合。觀察組行改良腮腺切除術,安排患者接受全身麻醉,于患者頜后做一個倒S形切口,順耳屏游離緣內側,經(jīng)頜后走向,繞過患者耳垂后溝,至患者耳郭后溝2/3位置,朝患者枕發(fā)際線方向選擇75°,實施鈍性分離,將患者病灶位置暴露出來,切除患者腫瘤與腮腺淺葉,保留患者腮腺管,結扎患者術后腮腺組織。處理完傷口后,去除掉患者腮腺腺體周圍淋巴結組織,再借助帶蒂的胸鎖骨肌補充患者切除過的腮腺,隨后留置引流管,傷口清洗后再進行縫合。手術完成后,詢問患者用藥史,排除相關過敏藥物,再給予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術后24 h拔除引流管,再加壓包扎7 d。
①記錄患者圍術期指標差異:從兩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入手,對比患者圍術期指標差異;②對比患者組間療效差異:患者術后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降低3級以上,腫瘤完整切除,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術后面部神經(jīng)分級降低1~3級,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面部容貌得到良好恢復為好轉;患者術后病情未得到有效好轉,面部存在不對稱情況為無效;③比較患者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與生活質量差異:運用House-Brackmann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評估患者面部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主要分為Ⅰ、Ⅱ、Ⅲ、Ⅳ、Ⅴ、Ⅵ6個等級,級別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使用該科室自制的生活質量量表,從睡眠、食欲、疼痛、乏力、精神、日常生活、面部表情、治療態(tài)度、疾病認知程度等方面,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差;④關注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觀察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面部神經(jīng)損傷、口干、面部畸形、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為(3.17±1.11)cm、住院時間為(7.76±0.84)d,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9.5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觀察組術后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為(2.59±0.16)分、生活質量評分為(92.34±5.67)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與生活質量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與生活質量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
觀察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面部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患者共5例,發(fā)生率為10.42%,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腮腺腫瘤是一種由多形性與黏液表皮性兩種類型構成的腫瘤疾病,主要位于患者外耳道下方,會給患者面部神經(jīng)、聽力及吞咽功能帶來一定困擾,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5-6]。作為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頜面部腫瘤疾病,腮腺腫瘤多數(shù)位于腮腺淺葉,具體部位主要包括耳垂下、前耳區(qū)及腮腺后下部[7-8]。當前臨床對腮腺腫瘤的治療常選用手術方式,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雖對腮腺淺葉具有良好的切除效果,但術中采用的S形切口,易給患者術后面部神經(jīng)帶來損傷、切口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嚴重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質量[9-10]。
改良腮腺切除術是基于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結合臨床實踐而進行有效改良。相比于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改良腮腺切除術不僅改變了切口形狀,還轉移了切口位置,除使瘢痕變得更加隱蔽外,還減少了瘢痕對患者面容的影響,從心理層面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11-12]。此外,改良腮腺切除術所選用的面神經(jīng)暴露法,主要是由面神經(jīng)總干開始,朝面神經(jīng)周圍支進行解剖,這有助于降低患者神經(jīng)周圍支損傷概率[13]。改良腮腺切除術彌補了以往傳統(tǒng)術式中暴露面積大等缺點,縮短了患者的切口長度,同時,還避開了患者的周圍神經(jīng),降低了患者的神經(jīng)損傷[14]。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jīng)手術治療,患者手術切口(3.17±1.11)cm、住院時間(7.76±0.84)d,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腮腺腫瘤患者經(jīng)改良腮腺切除術治療,有助于縮小患者手術切口,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多與改良腮腺切除術切口的選擇有關,由于將手術切口位置選擇在患者耳后,切口長度較短,所以術后恢復速度更快[1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9.58%,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改良腮腺切除術有助于提升腮腺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性。這與林紅斌等[16]“觀察組術后總有效率(95.12%),明顯強于對照組的33(80.49%)(P<0.0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以往采用的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會在患者耳前區(qū)留下較大瘢痕,影響患者面部美觀,此外,受切除范圍較大、切斷腮腺導管等因素影響,還易損傷患者面神經(jīng)、腮腺功能,使患者出現(xiàn)FREY綜合征、口干等術后并發(fā)癥,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17-18]。改良腮腺切除術作為一種具有切口小、美容效果好的手術方式,在臨床治療中能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觀察組術后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為(2.59±0.16)分、生活質量評分為(92.34±5.67)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于改良腮腺切除術在面神經(jīng)暴露方面,選擇了面神經(jīng)總干至面神經(jīng)周圍支范圍,減少了手術對患者面部神經(jīng)周圍支的損傷,患者術后恢復速度也較快,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后面部神經(jīng)功能分級,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9]。此外,由于改良腮腺切除術患者術后瘢痕較為隱蔽,減少了術后瘢痕對患者外貌的不利影響。觀察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面部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患者共5例,發(fā)生率為10.42%,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腮腺腫瘤患者經(jīng)改良腮腺切除術治療,能大幅減少患者的術后各種并發(fā)癥,有助于患者提升自身術后生活質量。由于改良腮腺切除術切口位于患者耳后,切口設計更具科學性,不光能減少患者術后面部塌陷風險,還有助于減輕患者面部神經(jīng)損傷。改良腮腺切除術縮短了患者的手術范圍,不僅保留了患者的殘留腺體功能,還對患者損傷較小,不會使患者面部出現(xiàn)畸形情況,能達到良好的對稱效果[20]。此外,由于耳屏前瘢痕能吻合于患者皮膚皺紋,有助于達到良好的面部外觀,滿足了女性患者對美的追求。
綜上所述,腮腺腫瘤患者接受改良腮腺切除術治療,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患者術后切口較小,除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外,還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