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剛
摘要:隨著教育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觀念、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許多特殊教育學校改變了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課程,并積極整合出包含兩個或以上的綜合課程體系。如:部分教育學校設置了綜合課程、模塊課程等,并積極完善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編寫適應當下教育需求的教學內容?;诖耍瑢μ厥鈱W生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的實踐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學生;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83
引言
將技能培養(yǎng)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特殊學生的運動能力,更好地改善他們的身體機能,也能讓不同情況的學生得到適宜的康復訓練,滿足其個性化康復需求,提升其生活質量。
一、建立學生身體狀況檔案,制訂適宜的個別化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
由于學校生源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由單一的聾生群體變?yōu)榧扔忻@生又有智力障礙、自閉癥、輕微精神疾病、學習障礙學生的群體。為詳細了解學生的情況,在醫(yī)教結合下,學校為每個學生建立了“學生身體狀況檔案”。隨著學生身體狀況檔案的建立,學校充分掌握了學生身體素質情況及康復訓練需求。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隨著生源結構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適宜的教學目標以及技能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教學計劃,為其提供不同層級的康復訓練,提高身體康復的效果。學校課程教學目標既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又包括體質健康目標。職業(yè)技能任課教師在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下,深入分析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殘疾類別、前期技能水平、后期技能培養(yǎng)目標等,為其制訂技能與康復訓練實施計劃。其中,聽障學生主要進行平衡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方面的康復訓練;智障學生主要進行感知能力、認知能力和交往協(xié)作能力方面的康復訓練;多重殘疾學生主要進行感覺統(tǒng)合方面的康復訓練;肢體殘疾學生主要進行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力方面的康復訓練。
二、課程整合需要融入多元化策略
怎么樣才能夠有效把兩門獨立的課程整合為一體,充分發(fā)揮出課程教學的作用,是課程有效整合的關鍵所在。盡管整合課程是獨立存在的,不過整合過程中又存在一定共性。例如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時,需要動手和動腦等感官操作,因此可以說學習數(shù)學課程有利于學生康復。通過多元化課程整合,不僅解決了實際課程整合難題,同時也利于學生綜合性發(fā)展。就以數(shù)學教學和康復訓練來說,學生在使用數(shù)學文具時,這既是學習數(shù)學用到的學具,也是學生康復過程中應用到的工具,又比如學生在課堂上聽講,聽的同時,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訓練聽力的過程,這樣的整合策略,滿足了學生日常學習數(shù)學與康復訓練的雙重需求,促進了學生有效性學習。
三、突出特殊學生實踐體驗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認為教師拿做來教,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是實學?!白觥奔磳嵺`體驗,是勞動課程最明顯的特征。實踐體驗是要讓學生感知、操作、參與勞動,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勞動的直接體驗和經(jīng)驗,是特殊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體驗具有多重涵義,它既是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一種教學法,也是教師評價勞動教育成效的指標之一。此外,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更是勞動教育的目標追求。教室里教師用講解的方法傳授勞動知識,讓特殊學生初步了解勞動;教室以外的場所讓特殊學生進行實踐,用感官知覺、動作輸入、操作勞動用具的方式直接獲得勞動體驗,提高勞動教育的成效。特殊學生參加勞動實踐,一方面能體會勞動的艱辛,鍛煉他們的勞動意志;另一方面也能讓特殊學生感受收獲勞動成果的欣喜,增強他們的勞動自信。需要強調的是,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體驗,不等同于簡單的體力勞動、單純的體驗活動,是要在實踐體驗中解決生活中的勞動問題。
四、教育教學與康復訓練相結合
任何一個教學階段,不管是課前的復習還是新課的導入,以及新的知識的教授等,都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的康復訓練進行合理的融入。比如在復習方面,可以借助動畫的方式來進行數(shù)字歌的播放,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聽力進行訓練,還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集中注意開展學習。而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摘蘋果的具體場景,并且讓學生去猜測蘋果的具體數(shù)量等,可以大幅度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思維能力訓練。新課部分,通過口手一致的點數(shù)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以及精確點數(shù)的能力。練習部分,通過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找一找、拿一拿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點數(shù)能力進行鞏固與強化。
五、開展差異化考核評價,提高技能學習
與康復訓練成效學校課程采用差異化考核評價機制。針對身體機能較好的學生,學校會以技能方面的考核評價為主;對于連行走都困難的身體機能較差的學生,學校則以殘聯(lián)部門的殘疾人康復標準來進行考核,最大限度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對不同體質的學生采用“三三四”差異化評分標準,即基本技能30分、殘疾類別具體要求30分、學生個體康復訓練40分。評分標準將康復訓練內容納入其中,以提高學校課的實效性。積極評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結束語
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應扎根于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樹立“全人”教育觀,挖掘特殊學生的勞動潛能,發(fā)展其勞動能力和素養(yǎng),幫助特殊學生成長為獨立或半獨立的社會人,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賀怡冰.職業(yè)教育動作技能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18.
[2]程超.基于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師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9):46-49.
[3]劉記.淺談高等特殊職業(yè)教育院校人才培養(yǎng)定位[J].明日風尚,2018(15):32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