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偉 蘇翠
摘要:本文首先對目前高校課堂的簽到方法進行了分析,針對現有方法的不足,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對高校課堂簽到進行了流程重組,并提出了面向課堂簽到的GPS位置聚類方法,最后通過實證分析指出了驗證方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簽到;位置聚類;GPS定位;云服務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1)17-0000-05
● 引言
課堂簽到是評定學生平時成績的關鍵指標之一,是保障教學秩序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取教師呼叫學生姓名、手工記錄出勤的簽到方式。這種方式簡單、直接,但在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會占據較多課堂時間,也無法解決代替簽到或簽到后離開課堂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教學環(huán)境的全面信息化,催生了各種新穎的自動化簽到方式。目前,國外高校主要通過SaaS教學平臺來實現簽到。以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為例,該校應用Canvas平臺進行教學管理。教師通過該平臺的簽到模塊,將學生的到課情況記錄在系統(tǒng)中實現簽到。然而,這種方式僅解決了簽到信息的存儲和利用問題,它在本質上依然是傳統(tǒng)簽到模式。Canvas平臺在美國高校應用較為廣泛,因此該校的點名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國內部分高校則已經采用了便攜的分布式簽到方式。以“藍墨云班課”簽到APP為例,教師在手機上根據課程發(fā)起簽到后,學生即可在手機上自行簽到,軟件將自動收集和匯總簽到記錄,完成簽到。該方式可以解決因人數多而造成的簽到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尚未解決代替簽到和簽到后離開教室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學術界對簽到也做了大量研究。國外主要結合生物識別技術進行簽到信息的采集。文獻1提出了一種基于人臉識別的自動考勤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安裝在教室前部的攝像頭連續(xù)拍攝學生的圖像,將檢測圖像中的面部與數據庫中預存的學生照片進行對比,從而判斷學生是否出勤。[1]文獻2提出了一種能夠將參與者映射到座位圖的考勤管理系統(tǒng),學生需要用到兩張FeliCa卡和一部Android智能手機,使用時一張卡放在手機正面,另外一張卡放在手機反面,兩張卡與手機必須始終保持接觸表明學生在位置上。[2]文獻3則提出了一種通過掃描學生指紋來進行考勤的系統(tǒng)。[3]國內的研究形式則較為多樣。文獻4設計了基于APP Inventor的GPS課堂點名應用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夠利用GPS定位技術實現準確定位,但所用的網絡微數據庫的服務器是公用的,可能會發(fā)生應用數據被別的應用覆蓋的情況。[4]文獻5設計了基于WIFI的高校課堂考勤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獲取手機的MAC地址,來確保一部手機只能簽到一次。[5]文獻6設計了一種防替代遠程簽到系統(tǒng),通過登錄用戶的IP地址和實時捕獲人臉圖像兩種技術進行身份驗證,實現了遠程簽到和防替代功能。[6]
綜上所述,應用領域對簽到系統(tǒng)的設計針對性不強,而且并未準確地實現身份識別、位置定位及實時追蹤等功能,學術領域雖已做了初步嘗試,但部分研究實施成本較高,同時還會面臨因人數較多而引起簽到秩序混亂的問題,如指紋識別簽到要求學生掃描指紋,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課堂的教學秩序。部分研究雖然也利用了手機的GPS定位功能,但在效率和便捷性方面的考慮并不徹底。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充分利用目前高校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的現狀,提出了一種通過對比教師和學生GPS位置的方式來實現簽到的方法。
● 移動互聯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現狀
在國家信息化規(guī)劃的支持下,我國的信息化發(fā)展能力明顯增強,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續(xù)提升。
1.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支持
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建設我國信息化發(fā)展,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經過近5年的建設,我國的信息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升。2020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3%。[7]在網絡硬件建設的基礎上,以信息為中心,以網絡為媒介,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高效互動[8],這同時也為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4月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計劃提出了到2022年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9]在這一計劃的支持下,經過數字化、智能化的資源平臺、管理平臺和服務平臺建設,眾多高校擁有了基礎網絡建設和硬件設施,校園網已經普遍達到了較大規(guī)模,基本可以為校園內的所有教學樓提供網絡接入,公共區(qū)域及重要區(qū)域也均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這為高校課堂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軟硬件基礎。
3.高校課堂信息化全面普及
在國家和教育部政策的支持下,目前高校課堂基本實現了全面信息化,高校學生幾乎人手一部具有GPS模塊可以接入互聯網的智能手機,無處不在的校園網絡又為學生接入互聯網提供了便利的環(huán)境,也打通了師生之間課上課下的交流障礙。通過各類手機APP,師生之間可以方便地進行交流,這些均為新型的課堂簽到及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
● 移動互聯時代基于GPS位置聚類的簽到方法
1.基于GPS的位置聚類方法
從上述現狀可知,目前高校師生人手一部具有GPS模塊的智能手機,可輕易獲取師生的大體位置,據此本文提出了基于GPS的位置聚類方法。該方法以教師GPS位置為中心,通過比較學生與教師的相對距離,來判斷學生是否出勤。從地理學角度而言,GPS位置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坐標信息,將地球抽象成一個球體后,一個GPS位置可表示為地球上的一個點。通過手機GPS,可以將教師和任一學生抽象成球面上的兩個點,那么通過計算球面上這兩個點之間的弧線距離,即可判斷師生之間的相對位置,從而實現師生位置的聚類功能,具體原理如圖1所示。
圖中,A、B分別為球面上兩點,角(Ja-Jb)為兩點之間的經度差,角Wa為點A的緯度,角Wb為點B的緯度,AB之間的球面弧線距離可用公式(1)進行計算。
假設點A和B分別表示教師和學生的位置,R為球體的半徑,Ja-Jb為A、B兩點的經度夾角,Wa-Wb為A、B兩點的緯度夾角。若以位置A作為標準點,通過對位置B和位置A的比較,設定一個合理的閾值,即可判斷學生是否在教師附近,即是否在教室內。而手機GPS位置實時更新,又可以動態(tài)更新學生的位置,以此判斷學生是否離開教室。此處,教師的GPS位置為聚類中心,多個學生的GPS為對比點,形成了位置聚類的效果。
2.位置聚類簽到應用設計
根據上述原理,在實際課堂簽到中,其應用框架如圖2所示,該架構包含教師端、學生端和云端。當教師發(fā)起簽到時,教師端會發(fā)送GPS位置至云端的服務器上。學生端點擊簽到時,會把各自的GPS位置同樣發(fā)送至云端。云端服務器收到學生位置后,將其與教師位置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每個學生與教師的物理距離,并以此作為考勤的依據。只要教師不停止簽到,學生不退出簽到程序,那么服務器會定時讀取這兩者的位置,從而實現追蹤功能。據此,教師可在手機及電腦上實時追蹤學生是否離開教室。
3.位置聚類簽到邏輯設計
根據上述框架,實現基于位置聚類的簽到按照先后順序有如下三個步驟。
(1)教師位置信息的采集
如圖3所示,教師發(fā)起簽到時,教師端會自動讀取教師手機的GPS位置以及所簽到課程的基本信息,并以此生成簽到記錄ID。該簽到記錄ID將會與教師的GPS位置數據一同存入云服務端中。簽到記錄ID是實現聚類簽到登錄功能的關鍵,云端據此ID可判斷教師是否開啟簽到,以及是針對哪門課程的簽到,從而直接跳轉至針對當前課程的簽到界面。
(2)學生位置信息的采集
如圖4所示,當學生點擊簽到時,學生端將自動發(fā)送學生手機的MAC地址和GPS位置數據,其中MAC地址用于獲取數據庫中與該手機已綁定的學號,手機MAC地址的全球唯一性,可確保一部手機對應一個學號,這可避免一位學生用多部手機替其他學生簽到的情況。待服務器接收到學生簽到請求時,先判斷學號是否正確,再讀取云端文件中的最新簽到記錄ID,連同學生GPS位置數據存入數據庫中,再將該學生的GPS位置與教師的GPS位置,應用公式(1)進行計算,從而得到學生與教師的相對距離,根據位置閾值來判斷是否在教室范圍內。
(3)簽到信息的驗證邏輯
簽到成功后,學生位置的實時追蹤則由云服務端系統(tǒng)通過Ajax刷新,不斷檢查中間文件來實現,其邏輯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云端系統(tǒng)在自我刷新過程中讀取最新簽到記錄ID,從數據庫中重新獲取學生的簽到位置,再次調用位置聚類算法檢驗是否在教師附近,并將其結果實時顯示在云端或教師APP上。只要教師未結束簽到,Web端就會不斷獲取學生的位置信息,從而實現實時追蹤學生位置的功能。如果學生因為特殊情況未能完成簽到,教師可根據情況在云端對簽到記錄進行手動修改。
● 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設計,本文使用Android和Java EE技術開發(fā)了一套基于位置聚類的課堂簽到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教師端APP、學生端APP和云端Web系統(tǒng)組成。開發(fā)完成后,系統(tǒng)部署于阿里云服務器上,其訪問地址為http://118.24.85.183:8080/wcall,界面如圖6所示。
從圖6可知,系統(tǒng)可成功按照GPS進行簽到,橙色大頭釘代表教師位置,紅色小頭釘代表簽到成功的學生,藍色小頭釘代表簽到失敗的學生,紫色大圓代表簽到成功范圍。為了驗證系統(tǒng)的實際運行效果,筆者將該系統(tǒng)應用至南京審計大學信息管理專業(yè)本科教學的課堂點名中。
1.實證對象
所選實證課堂為南京審計大學信息管理專業(yè)于2017—2018學年上學期開設的“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工具”課程,參與對象為1位任課教師和27位信息管理專業(yè)本科生。
2.實證過程與驗證方法
實證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師和學生事先安裝好簽到APP,由教師發(fā)起簽到,學生自行簽到。系統(tǒng)的實際運行效果則使用系統(tǒng)可用性尺度算法(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來評估。SUS是由Brooke[10]于1986年編制,量表包含了5個奇數項的正面陳述和5個偶數項的反面陳述,要求參與者在使用系統(tǒng)或產品后對每個題目進行評分。
基于SUS規(guī)則,筆者設計了一份問卷來收集本科生對該系統(tǒng)有效性和易用性的評價。該問卷由10個問題組成,每個問題對應的答案均對應一個1~5之間的數值,將這10道題目的分值按照SUS的計算規(guī)則相加,最終得到一個1~100之間的分數。當SUS的平均得分大于68分時,系統(tǒng)的易用性超過平均水平。問卷的具體內容可通過網址https://www.wjx.cn/jq/99808664.aspx查看。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前,該實證并未告訴學生SUS的具體規(guī)則,僅僅簡單告知該套系統(tǒng)的使用方法,以確保結果的客觀真實。
3.結果和討論
經過實證,本實驗共收回27份有效問卷,經過計算,SUS值為71.0,該分數超過68分,這意味著該簽到應用系統(tǒng)有效且易于使用。此外,根據調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測試對象對該套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學生首次使用對簽到模式可能會因不熟悉流程而影響簽到時間,但經過多次簽到后,簽到時間均穩(wěn)定在1分鐘左右。同時,通過學生的走動,實驗也觀察到了系統(tǒng)能夠準確跟蹤學生的實時位置。由此可知,本文提出的位置聚類方法可極大提高課堂簽到的效率。
● 結論
本文首先對目前高校的主流課堂簽到方式進行了優(yōu)缺點分析,然后結合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的現狀,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對高校課堂簽到進行了流程重組,并提出了基于GPS的位置聚類方法,在該方法上設計了一種基于位置聚類的簽到方法。最后,筆者將該方法應用至南京審計大學本科教學的實際簽到中,進行了實證分析,并設計了基于SUS方法的調查問卷,對參與簽到的27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計算得到了該系統(tǒng)的SUS值為71.0,該分值表明,系統(tǒng)功能有效且易用,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標。實證也表明,基于位置聚類的簽到系統(tǒng)可以極大提高課堂簽到效率,真正實現課堂簽到的自動化。然而通過實證也發(fā)現,系統(tǒng)暫時還不支持多位教師同時發(fā)起簽到的應用情況,要將該系統(tǒng)應用至更大范圍的課堂簽到中,還需要考慮多教師和多課程等復雜情況,這些將是該方法大規(guī)模應用之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Kar N, Debbarma M K, Saha A, et al. Study of Implementing Automated Attendance System Using Face Recognition Techniq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012(2): 100-103.
[2]Kinoshita S., Niibori M., Kamada M, et al. An Attendance Management System Capable of Mapping Participants onto the Seat Map[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2018(22):897-902.
[3]Gagandeep, Arora J, Kumar R, et al. Biometric Fingerprint Attendance System: An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J].Innov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8(32):523-530.
[4]賀甘芹,盧國慶.基于APP Inventor的GPS課堂點名應用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8):87-89.
[5]楊永平,曾藝,劉世興.基于WIFI的高校課堂考勤系統(tǒng)設計實現[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01):102-103.
[6]高建良,嚴奉霞.防替代遠程簽到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0):102-105.
[7]學習進行時.人民日報文章:引領網信事業(yè)發(fā)展的思想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05/c_1123667585.htm[2020-07-25].
[8]孫一冰.師生構建校園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共創(chuàng)網絡學習型家園——專題學習網站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4(02):49-53.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20-08-16].
[10]John Brooke.Usability Evaluation in Industry[M].United Kingdom:Taylor & Francis,1996:189-194.
作者簡介:唐明偉,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智能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