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聆華
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江蘇新沂 221400
肩周炎,中醫(yī)稱之為“五十肩”或是“凍結肩”,主要是由于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導致的疾病[1]。患有該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長期肩關節(jié)疼痛以及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等癥狀,癥狀往往于夜間有顯著加重趨勢,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癥狀逐漸緩解,最后完全表現(xiàn)為慢性特異性炎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2-3]。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逐漸受到限制且日益加重,但最終會形成無菌性炎癥,主要以肩關節(jié)囊及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炎癥為主要表現(xiàn),患者患病后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較為嚴重,外展、上舉、外旋、后伸等活動障礙較為明顯[4]。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軟組織非特異性炎癥、滲出以及炎細胞浸潤等,導致關節(jié)內外粘連情況發(fā)生[5]?;颊呋疾『筇弁础⒐δ苷系K情況使生活質量嚴重受限,臨床中多以保守治療及中醫(yī)治療等方式,確?;颊咛弁础㈥P節(jié)活動度能夠得到緩解[6]。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該院收治的67例肩周炎患者,對其臨床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7例肩周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研究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齡43~76歲,平均(60.84±3.43)歲;病程14~67 d,平均(38.57±4.75)d。參照組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齡40~74歲,平均(61.12±3.57)歲;病程16~70 d,平均(38.62±4.81)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肩關節(jié)存在疼痛癥狀且伴隨活動受限,超過2周以上;②肩關節(jié)疼痛夜間較為嚴重,且對日常生活或工作造成影響;③疼痛受到天氣變化影響嚴重,且勞累后疼痛加??;④肩關節(jié)前屈、上舉角度均<90°且外展與后伸<25°,外展功能明顯受限;⑤被動增加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會導致其疼痛程度加劇,且肩周多處存在壓痛;⑥不存在繼發(fā)性因素。
納入標準:①年齡40~80歲,符合上述肩周炎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該次研究的方法及目的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③近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治療;④研究內容及患者選取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核批。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②合并糖尿病、尿毒癥、腎病綜合征等慢性疾病者;③合并肩關節(jié)骨折、脫位、腫瘤、結核、骨膿腫等疾病者;④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⑤合并疾病,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研究順利開展者;⑥臨床資料不完整,或是由于其他原因自愿退出研究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依據(jù)實際病情接受對癥治療及康復訓練,對癥治療主要為減壓、血糖血脂調節(jié)、抗凝抗栓等。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激痛點針刺配合正清風痛寧常規(guī)注射治療。具體措施如下:(1)激痛點針刺:采用0.35 mm×70 mm一次性不銹鋼刃針進行針刺治療,激痛點主要選擇局部存在壓痛點,同時存在較為明顯的壓痛點緊張帶或是硬性結節(jié),對其進行深壓能夠感受到較為明顯的疼痛的部位。根據(jù)患者功能受限情況評估,一般選取胸大肌、胸小肌、喙肱肌、三角肌、岡上岡下肌、肩胛下肌、背闊肌、大圓肌、肱三頭肌的激痛點,對其進行常規(guī)消毒,通過左手拇指、食指對激痛點進行固定,進針深度以貫穿激痛點結節(jié)、獲得肌肉抽搐為宜。如果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則可以依據(jù)患者的伴隨癥狀選擇手三里、曲池、尺澤、小海、內關和外關等穴位進行配穴,針刺觸發(fā)點1次/3 d,以6次為1個療程。(2)正清風痛寧注射:同樣依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選取1~3個點進行定點注射,注射液成分為正清風痛寧注射液(國藥準字Z43020279;規(guī)格:2 mL:50 mg)1 mL與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44020243;規(guī)格:5 mL:0.1 g)1 mL,每個注射點選用適當?shù)淖⑸淦鬟M行注射,各注射點注射時間間隔應保持30 min以上。注射點選取原則:①固定注藥點:肩關節(jié)腔,患者上肢輕度外展外旋后,肘關節(jié)處于屈曲位,此時肩峰與肩胛喙突的中點即為肩關節(jié)腔,對該位置進針,將積液回抽后退藥未存在阻礙,即可進行藥液注射。如若回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積液較多,則應將積液抽凈后再注藥。②其他注藥點:外展、前舉或是上舉存在障礙,則主要選擇肩胛內上角、肱骨大結節(jié)、三角肌止點進行藥液注射;前屈、內收或是搭肩狀況不佳,則主要選擇四邊孔、喙突、肱骨大結節(jié)等部位進行藥液注射;后伸和內旋存在障礙,則同樣選擇喙突進行藥液注射,同時還可以選擇盂下結節(jié)、肱骨小結節(jié)治療。用法用量:1次/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患者恢復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則應給予患者對癥治療。
參照組同樣在對癥治療以及康復訓練的基礎上使用激痛點針刺配合正清風痛寧治療,但正清風痛寧的使用方法為透藥療法。具體操作為:將2~4 mL風痛寧注射液與5 m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抽取至器皿中配制成藥液,依據(jù)低中頻電子脈沖治療儀(型號:QX2001-Bп,廠家:廣州僑鑫醫(yī)療器械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的電極板數(shù)量選擇與其相符的紗布塊,充分吸收藥液,藥液量保持在每個紗布塊4~5 mL左右。將已經浸潤的電極紗布置于患者肩關節(jié)處,主要位置選擇為肩髎、肩髃、肩貞、手五里以及曲池穴,電流強度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節(jié),保持電極紗布放置處存在酸、麻且輕度疼痛情況,1次/d,5次/周,同樣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患者恢復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①治療前后恢復情況:肩關節(jié)功能(MR評分,包括穿衣、側躺、抬手、日?;顒拥?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0~2分,滿分15分,分數(shù)越低則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疼痛(VAS評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加重)、上肢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總分66分,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運動功能越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Barthel評分:包括10項內容,每項內容評分為0、5、10分,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肩關節(jié)紅腫、皮膚瘙癢、惡心嘔吐;③治療效果:顯效:肩關節(jié)疼痛消失且功能逐漸恢復;有效:疼痛減輕且活動功能改善;無效: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障礙無改善。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疼痛、上肢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MR、VAS指標顯著下降,F(xiàn)ugl-Meyer、Barthel評分顯著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分]
組別MR治療前 治療后VAS治療前 治療后Fugl-Meyer治療前 治療后Barthe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4)參照組(n=33)t值P值11.23±2.46 11.37±2.52 6.52±1.23 8.78±1.96 7.05±1.32 6.98±1.51 2.43±0.79 4.56±1.05 27.92±3.12 28.05±2.94 43.26±2.66 35.40±2.24 30.66±5.32 31.38±6.10 47.15±6.02 40.12±5.45 0.230 0.819 5.671<0.001 0.202 0.840 9.401<0.001 0.175 0.861 13.063<0.001 0.515 0.608 5.006<0.001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8%,相較于參照組的9.09%有所降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7.06%,相較于參照組的75.76%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肩周炎在中醫(yī)中主要屬于“痹癥”范疇,患者患病后,肩部逐漸產生疼痛癥狀,且疼痛存在進行性加重趨勢[7]。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并不十分明確,多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年齡增長,組織退變、急慢性損傷、運動量減少以及風寒濕環(huán)境等[8]。
激痛點針刺主要為在骨骼肌纖維中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部位進行針刺,與傳統(tǒng)穴位針刺有一定區(qū)別[9]。激痛點是引起軟組織疼痛的重要激惹點和功能單位,激痛點的周圍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壓痛,對激痛點進行針刺能夠充分破壞功能障礙終板的完整性,充分對傷害感受器進行抑制,將激痛點回路打破,充分抑制疼痛并改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況[10-11]。該次研究中在針刺的基礎上為患者采用激痛點針刺并配合正清風痛寧進行治療,正清風痛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鹽酸青藤堿,為中藥青風藤的提取物[12]。青風藤性平,歸肝、脾經,主要功能為祛風濕,通經絡。該中藥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為“治風濕流注,歷節(jié)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因而該藥物具有活血祛風、除濕止痛、消腫通絡等作用,多用于關節(jié)腫脹、疼痛且肌肉酸痛的患者中[13-14]。研究表明,青藤堿具有抗炎、抗氧化、鎮(zhèn)痛、免疫調節(jié)、促組胺釋放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療效確切[15]。
李娟等[16]的研究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VAS評分為(1.03±0.26)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VAS評分(2.28±0.84)分(P<0.05);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這與該文的研究結果相似。該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為(2.43±0.79)分,低于參照組的(4.56±1.05)分(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7.06%,相較于參照組的75.76%更高(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Fugl-Meyer、Barthel評分顯著升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分析其原因為青藤堿具有較高的鎮(zhèn)痛、消炎、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以往治療過程中多采用經皮透藥,其原理主要為在脈沖電場進行作用的情況下,充分保障患者治療部位皮膚結構排列發(fā)生變化,從而發(fā)揮對藥物的吸收作用,但往往吸收較為緩慢[17]。而常規(guī)注射能夠確保藥物直達病灶,因此該次研究應用注射治療,相較于經皮透藥能夠更好地保障人體藥物吸收效率,充分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等臨床癥狀,有利于后期的康復治療。同時在藥物的作用下還能夠充分改善患者肩部血液循環(huán),保障患者炎性物質的吸收,減輕患者肌肉張力[18]。
綜上所述,激痛點針刺配合正清風痛寧注射能明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患者上肢功能,更好地保障其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