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鴻
你還記得英語課本中的“鋼琴王子”李云迪嗎?10月21日晚,各大媒體對李云迪嫖娼事件進行了通報,瞬時讓這名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史上最年輕的金獎獲得者聲名狼藉。
指名道姓公開報道嫖娼,會侵犯個人隱私嗎?
公眾人物嫖娼案的大型報道早已不是第一次了,關于是否侵犯個人隱私,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隱私權。實際上,我國直到今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施后,才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納入法律規(guī)定之中,在第1032條中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此外,今年11月2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個人信息的保護。
那么,指名道姓公開報道嫖娼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或個人信息?拋開李云迪事件,若是對于普通人公開報道嫖娼情況,必然會侵犯隱私權。原因有兩點:第一,此類負面信息公開必定會對個人名譽、尊嚴等人格權造成重大影響,是屬于“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信息,故符合個人隱私的定義;第二,早在我國將隱私權正式納入法規(guī)之前,公安部就因東莞、武漢等多起派出所公開報道嫖娼的事件,在2010年專門下發(fā)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機關在查處賣淫嫖娼違法犯罪活動時,要堅決制止游街示眾等有損違法人員人格尊嚴的做法,既要堅持執(zhí)法公開,又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十年前的法治觀念尚且如此,如今在《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了隱私權的情形下,法治環(huán)境更不能倒退。因此,網(wǎng)絡媒體指名道姓公開報道嫖娼的行為,已經(jīng)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在很多人意識中,嫖娼對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就該讓“壞人”接受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但從法治思維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并不妥當。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6條對賣淫、嫖娼的處罰規(guī)定中包括拘留、罰款,但并不包括通報批評。根據(jù)“法無授權即禁止”的原則,行政機關亦無權指名道姓公開報道嫖娼,否則會讓行為人接受法律以外的懲罰,超出懲罰的必要限度,不符合行政法的“比例原則”。
公開報道公眾人物嫖娼,與報道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嗎?
《民法典》第1036條規(guī)定了處理個人信息的免責事由,即若行為人是為維護公共利益或為了維護行為人合法權益,在合理處理個人信息情況下,行為人就不承擔民事責任?!秱€人信息保護法》第13條也作出了類似規(guī)定:“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處理個人信息”。
基于對公眾人物才華人品的喜愛,人們花費大量的金錢精力予以支持,但當知道“愛豆”違法犯罪,相信很多人會放棄追隨。因此,為了避免大眾繼續(xù)“錯付”,有必要公開通報。更何況,公眾人物對社會,尤其是對青少年具有引導作用,如若容忍違法犯罪之人在公共平臺繼續(xù)活躍,引領青少年成長,那將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官方媒體對李云迪嫖娼事件進行公開,讓失德藝人接受輿論監(jiān)督,屬于為了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也即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處理個人信息,符合法律規(guī)定,并不構成侵權。
公眾人物一旦違法犯罪,其信息就可以隨便爆料嗎?
李云迪嫖娼一事爆出后,網(wǎng)友們窺探私欲的熱情高漲,微博熱搜連掛幾天,甚至將警方通告中的另一人“陳某卉”的艷照在互聯(lián)網(wǎng)瘋傳,在不知名媒體的諸多版本“爆料”中,還伴隨著“陳某卉”是“資深外圍女”“媽咪”等等傳言。而一旦有人提出質(zhì)疑,立馬有人反駁說:“都違法犯罪了,這有啥不能說啊。”對此需要強調(diào)的是,雖然官媒可以為了公共利益對李云迪事件公開通報批評,實施輿論監(jiān)督,但并不意味著媒體可以編造故事侮辱人格尊嚴,更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公開李云迪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個人信息,因為這些個人信息仍然屬于個人隱私,不容侵犯。
經(jīng)過李云迪事件,很多人不禁想問,公眾人物的隱私邊界在哪?我認為,若公眾人物違法犯罪,官媒為了公共利益通報批評、實施輿論監(jiān)督,合法、合情、合理,但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刺探、侵擾、泄露或是公開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公眾人物也是自然人,其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均受法律保護。
最后,希望各位以此為戒,遵紀守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律師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