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慧芳,郭二霞
(平頂山市中醫(yī)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老年患者由于腸道蠕動減弱,腦卒中后常并發(fā)便秘,其中結腸慢傳輸型便秘(STC)占比最大,發(fā)病率30%~60%[1]。便秘影響腦卒中患者后期恢復,用力大便等原因易引起腦血管再出血,中醫(yī)領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對中風患者應以“通大便為要務”[2]。腦卒中的常規(guī)護理由于患者依從性差,對便秘的防治效果不佳,瀉藥、開塞露和灌腸等措施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創(chuàng)傷,中藥貼敷操作簡便,臨床接受度良好,與常規(guī)護理的結合對卒中后并發(fā)癥防治有著重要意義,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本科收治的老年卒中后慢傳輸型便秘患者(STC) 123例,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3-4]和便秘診斷標準[5]。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61例和觀察組62例,對照組男28例,女33例,年齡60~85歲,平均(70.66±5.38)歲,腦出血30例,腦梗死31例;觀察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60~85歲,平均(70.03±6.17)歲,腦出血28例,腦梗死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士在入院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和姿勢,為其創(chuàng)造無壓力的排便環(huán)境,鼓勵患者進行適量科學的運動摩腹,為其制定健康和有助排泄的食譜。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神闕穴貼敷治療,于患者臍部正中央取神闕穴,消毒,用大黃粉∶黃芪粉∶白蜜按1∶1∶2的比例均勻調和制成藥膏,10g左右為一劑,填至神闕穴處,用防過敏紗布覆蓋固定,1 d后清潔換新,治療7 d后觀察結果。
(1)排便功能:便秘嚴重度評估量表(CSI)和便秘患者癥狀自評量表(PAC-SYM)[6]。CSI有16項5級評分,滿分73分,從結腸無力、排便梗阻和疼痛3個方面劃分維度來量化不同類型便秘的嚴重程度, PAC-SYM共12項5級評分,從直腸、腹部和大便3個方面來劃分維度,最終得分為各項目平均分,兩者均是分值越高癥狀越重。(2)結腸動力:治療前后24 h、48 h、72 h時結腸傳輸試驗排出標記。服用20個標記物后以影像學手段分別于24、48、72 h確認排出數(shù)目。(3)胃腸調節(jié)肽水平:干預前后分別取患者清晨空腹血15mL測定血清胃動素(MTL)、P物質(SP)、生長抑素(SS)及血管活性腸肽(VIP)含量。
治療前,兩組CSI和PAC-SYM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SI和PAC-SYM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便功能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各時段排出物數(shù)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時段排出物數(shù)目均較治療前多,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標記物排出比較個)
治療前,兩組VIP、SS、SP和MTL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P和MTL水平均較治療前高,VIP和SS水平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調節(jié)肽水平比較
卒中后便秘主要是因為患者運動減少引起腸蠕動減弱,排便體位變化及心理因素等引起。成家飛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患者存在直腸感覺功能受損,臨床上采用刺激性藥物促進排便,長期效果不佳甚至會導致腸道環(huán)境紊亂,便秘加重。還有研究認為,腸道動力受損是主要原因[8]。卒中后便秘不利于患者恢復,其引起的腹脹使患者營養(yǎng)攝入減少,大便毒素堆積被腸道吸收,且用力排便還會增加患者腦出血的風險[9]。
卒中屬于中風范疇,多為風火痰瘀虛交雜而成,常伴腑氣不通,大腸傳導失常。中藥穴位貼敷法簡單、無創(chuàng),對近期及長期恢復都有好處,在治療時患者基本無心理負擔[10],比起常規(guī)護理的機械性輔助,中藥貼敷重在生理功能的恢復和提高。
STC的主要特征就是結腸推動力不足[11],有排便無力感,結腸動力低、蠕動減弱,引起腸道內容物的堆積,水分被吸收變硬,腹部不適感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等,排便時肛門不適感強烈。結合患者年齡及腦卒中病史,中醫(yī)多認為上述結果是氣虛傳導無力導致。本文采取結腸傳輸實驗來反映結腸動力,用CSI量表客觀衡量結腸無力和排便時梗阻、疼痛癥狀嚴重程度,PAC-SYM量表比較重視患者的主觀感受,從大便、直腸和腹部癥狀方面進行評價,兩個量表可以較好互補。從結果來看,兩組治療后24h、48h、72h排出物數(shù)目均較治療前多,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多(P<0.05),CSI和PAC-SYM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貼敷治療后,患者的結腸動力有所增強,便秘相關的腹部直腸結腸和排便癥狀有所改善。常規(guī)護理中一些摩腹療法在中醫(yī)理論中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但總體療效差強人意,神闕穴為任脈穴位,在此病中既可治便秘,又能很好地調理老年人卒中后體虛情況,藥劑選用大黃、黃芪和白蜜調成,大黃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以白蜜調和其藥性,又以穴位貼敷法來延緩其作用,黃芪則是針對病人體虛的特點進行補氣,又有潤腸通便的功用,可以輔助推動腸道運行。現(xiàn)代研究表明,因神闕穴位于臍中,腹膜靜脈網廣布于下,可以很好地吸收并擴散藥物[12]。藥理研究證實,大黃可通過刺激腸道神經和影響神經遞質受體等途徑來促進腸蠕動[13],還可促進腦水腫的吸收,保護神經纖維[14],有助于卒中患者的恢復,黃芪則對腸道和血管神經均有保護作用[15]。
在有關結腸動力的研究中,有一部分重要的神經遞質可通過神經傳導來影響腸道的蠕動,其中SS和VIP可以抑制性神經傳導,SP和MTL則屬于興奮性物質,可以促進腸道運動。在STC患者中,抑制性傳導較多,故血液中的SS和VIP濃度會相應提高來增加與受體的結合率,SP和MTL含量則比較少,有效治療時,SP和MTL的濃度會增加,促進腸胃運動[16]。本文兩組治療后SP和MTL水平均較治療前高,VIP和SS水平較治療前低,觀察組變化幅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神闕穴貼敷可以有效調節(jié)體內相關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含量,促進腸動力,改善便秘癥狀,與包元飛等[17]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常規(guī)護理結合中藥神闕穴貼敷可通過調節(jié)神經遞質和腸道激素水平來增強結腸動力,改善老年卒中后便秘,提高生活品質,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