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 吳子芳, 余麗婭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CCU, 河南 鄭州450016)
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晚期和終末階段, 患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 且極易反復,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針對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均已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單純的臨床治療和醫(yī)學干預雖然能夠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無法滿足其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 預后療效不理想[3]。 優(yōu)質護理模式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人性化護理服務, 主要是圍繞住院治療的患者開展, 護理人員通過運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協助患者解決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 并及時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 旨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加快其康復進程, 擺脫疾病困擾[4]。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3 例。 對照組中, 男性26 例, 女性17 例;年齡45 ~76 歲, 平均年齡 (65.21 ± 8.32) 歲; 心功能分級:Ⅱ級28 例, Ⅲ級15 例。 研究組中, 男性23 例, 女性20 例;年齡46 ~78 歲, 平均年齡 (66.07 ± 7.52) 歲; 心功能分級:Ⅱ級21 例, Ⅲ級22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慢性心力衰竭基層診療指南 (2019 年)》 中慢性心力衰竭相關診斷標準; ②患者充分知情同意, 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依從性差, 配合度不佳; ②存在意識障礙、 精神障礙; ③合并惡性腫瘤; ④不穩(wěn)定性心力衰竭。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患者入院1 ~ 2 周內對其進行健康宣教, 詳細講解疾病知識和自我護理要點, 建立出院隨訪表, 每月隨訪1 次, 每6 個月進行至少1 次病情評估。 研究組采用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 所有護理服務秉持 “以患者為中心” 的核心原則, 強化基礎護理, 將護理責任制度落實至每個人, 豐富護理服務內涵, 細化護理管理細則。 ①熱心接待。 患者辦理住院后, 由專職的導診護士負責接待工作, 要求護理人員態(tài)度溫和, 言語平易近人, 耐心為患者答疑解惑, 做好早期的健康宣教工作。 ②耐心講解。 患者住院治療期間, 由責任護士根據健康教育路徑表給予飲食指導、 用藥指導, 強調用藥注意事項以及嚴遵醫(yī)囑的重要性, 叮囑患者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③細心觀察。 在因病房而異、 因病人而異、 因病情而異給予護理服務的前提下, 優(yōu)化巡回護士人數安排, 規(guī)范日常巡視工作, 保障護理服務質量。 ④誠心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 責任護士應主動給予患者相應的幫助, 關注患者的需求, 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 ⑤溫心接送。 當患者需要轉科或出院時, 應做好接送工作, 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如病區(qū)指引、 辦理手續(xù)指導、 個人物品清理等。 此外, 還需落實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患者需關注自身不適情況, 并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 ⑥愛心隨訪?;颊叱鲈簳r收集其相關信息, 如患者的聯系方式、 家庭住址等, 制作隨訪計劃, 定期進行隨訪, 評估患者的病情, 為其答疑疑惑, 糾正其錯誤認知及不良生活習慣, 叮囑其積極進行康復鍛煉。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歐洲心力衰竭自我護理量表 (EHFSCB-9) 評估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量表分為3 個維度, 共9個條目, 采用5 級評分法, 每個條目0 ~5 分, 總分45 分。 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差。 ②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 總分100 分, 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③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 (MLH-FQ) 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共3 個維度、 21 個問題, 每個問題1 ~5 分, 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研究組的EHFSCB-9 評分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EHFSCB-9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EHFSCB-9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EHFSCB-9 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研究組 43 15.18±8.41 96.89±10.57對照組 43 22.83±8.28 89.32±8.13 t 4.251 3.723 P 0.000 0.000
2.2 生活質量研究組的癥狀、 身體活動及情感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MLH-FQ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MLH-FQ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癥狀 身體活動 情感研究組 43 8.42±4.87 13.56±6.53 4.13±1.15對照組 43 17.28±5.42 23.47±6.92 8.07±2.16 t 7.974 6.830 10.558 P 0.000 0.000 0.000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 我國患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數量也在急劇攀升, 心力衰竭的發(fā)生不僅提升了患者死亡、 殘疾及喪失勞動力的風險, 更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5]。另外, 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長期配合治療, 且再入院率較高, 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均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已成為一種醫(yī)療公共問題。 相關研究[6]表明, 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 培養(yǎng)其自我護理能力, 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頻率, 進而降低其治療的經濟成本, 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較為有效的措施。 因此, 積極探索一種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癥狀、 提高其自護能力的新型護理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分為六個方面: 熱心接待、 耐心講解、 細心觀察、 誠心幫助、 溫心接送、 愛心隨訪, 各項服務貫穿患者整個診療過程的始終, 從生活起居到衣食住行, 具有專業(yè)專職的護理人員進行干預, 有效降低了各類風險事件發(fā)生的風險, 進而有效提高了診療的安全性, 提升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工作的滿意度評價[7]。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EHFSCB-9評分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研究組患者癥狀、 身體活動及情感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進而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 提高其護理滿意度。 分析原因為, 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相比,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對護理服務內容進行了強化升級, 注重患者的感知, 在護理工作中強調激發(fā)護理人員主動服務意識, 自患者入院之始至離院末, 各個環(huán)節(jié)均配置了相應責任護士, 旨在為患者提供連續(xù)化、 無縫隙化、 整體化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 此外還會根據患者情況的變化動態(tài)調整健康教育方式, 真正實現動態(tài)化實時護理。
綜上所述, “六心” 優(yōu)質護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價值較高, 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改善其生活質量, 進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