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彬
方正之(1917-1968年),龐家村(今勇敢村第七組)人,原名馬本初,曾用名朗夏。民國23年(1934年),他考入上海國立中法工學院,翌年當選“中法公學院學生救國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方正之先后在中共中央地區(qū)工作部和組織部工作,還曾擔任勞動部辦公廳副主任、代主任和黨組秘書。
出生于1917年的馬本初是金山廊下人。母親在他18個月大時便離開了人間,從小與他相依為命的外祖母在他小學六年級時謝世。父親再婚,便托人介紹他到張堰鎮(zhèn)協(xié)順南貨店當學徒。不到12周歲的他,擔負著一個成年人也難以承擔的各種活計,吃盡了苦頭。父親得知后,迫于輿論供他上學。17歲那年馬本初考入上海國立中法公學院,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后因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選為學生救國會委員。
1937年,日軍入侵金山。滿腔熱血的馬本初不愿逃亡,聯(lián)絡了8位同鄉(xiāng)同學先到西安,再輾轉到延安投身革命事業(yè)。馬本初,一路走得十分艱難,幸得遇兒時同學和友人的相助,踏上了去安吳青訓班的征途。青訓班的學習,為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了基礎,也成了他在人生道路上重要轉折和新生活的起點。為紀念這一變化,他決心把馬本初改為朗夏,既寓意著他生活在明朗的夏天和光明的大路上,也是家鄉(xiāng)廊下鎮(zhèn)的諧音,代表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轉戰(zhàn)邊區(qū)時,一次行軍路上,有位同志開玩笑說:“朗夏,你的這個名字太熱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冷有熱,不能光有夏天?!庇械耐窘又f:“朗夏這個名字有小資產階級狂熱味,還是改了吧!”他聽后覺得大家說得有道理,便把名字朗夏改為方正之。意思是要老老實實、方方正正地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人。“方正做人、踏實做事”,就是方正之的家風。
方正之的愛人侯荻以前是一名婦聯(lián)干部,曾多次到內蒙古、山東、西藏等十多個省、自治區(qū)的基層調研。全國解放初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比較嚴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侯荻在基層蹲點時,給因家務纏身未參加村里會議的婦女另選時間“開小灶”補課,終于動員了全村婦女參加學習班。
方、侯二人共育有8名子女,二人對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上心。方正之由于工作的原因,子女的成長不常陪伴左右。但即便他身在外地,也時常以家書的方式照顧到每個子女,告訴他們要團結互助、養(yǎng)成吃苦耐勞、善于學習的精神。八個子女之所以能健康成長,家庭的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后代也都非常優(yōu)秀。有的擔任領導干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是方正之的二兒子。有的致力于傳承紅色文化,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fā)展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馬小鳴是其幺子。
在史無前例的時代里,方正之在一年內被批斗一百余次,但他從來不承認強加給他的各種罪名,也從來不亂咬其他同志,更不去求饒。因此也就遭到更嚴酷的打罵。方正之對夫人候荻說:“正直、不說假話、不亂說話,特別是在自己危難時更要如此,這是做人的基本品格?!?/p>
為了教育子女,方正之臨終前,把這個聲明謄寫在一張卡片上,并且給子女寫下了一段話:“這個《聲明》反映了爸爸媽媽的性格,如果將來你們懷念我們,這種性格尚可懷念。”方正之去世后,方正之的夫人候荻讓兄弟姐妹八人每人都抄寫了一份,當作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