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董俊興 李啟暉★ 梁燕 代敏 張敏
作者單位:1.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南,鄭州450016
2.鄭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南,鄭州450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局灶性腦血管或視網(wǎng)膜動脈缺血導致短暫性、可逆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1]。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單側(cè)肢體無力、麻木或失語,一般情況下,1~2 h 內(nèi)能夠得到緩解和恢復,完全緩解時間不超過24 h,且經(jīng)顱內(nèi)核磁及CT 檢查未發(fā)現(xiàn)責任病灶[2]。但TIA 已成為腦梗死特級預警,多數(shù)研究表明,30%~50%TIA 患者在彌散加權(quán)成像上有腦組織壞死[3]。如果早期預測并及時干預TIA 發(fā)作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則可以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ABCD2評分[由A(Age)年齡、B(Blood pressure)血壓、C(Clinical features)臨床特征、D(Symptom duration)持續(xù)時間、D(Diabetes)糖尿病組成]是目前國內(nèi)外常用卒中風險評估工具,具有一定預測價值[4]。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G vatingfactor,PAF)能夠促進血小板橋聯(lián)作用并啟動血栓形成,是體內(nèi)最強血小板聚集劑;缺血修飾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是急性缺血事件發(fā)生重要早期診斷指標,有研究認為二者與TIA 發(fā)展及腦梗死發(fā)生存在聯(lián)系[5-6],但其對TIA 發(fā)作后短期發(fā)展為腦梗死預測價值尚不明確。因此,本文對血清PAF、IMA水平聯(lián)合ABCD2評分對TIA發(fā)作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早期預測價值進行研究,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治的92 例TIA 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 例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①年齡30~90 歲;②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7]中關(guān)于TIA 診斷標準;③突發(fā)神經(jīng)功能缺損,24 h 內(nèi)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④頭部CT檢查或MRI 檢查未發(fā)現(xiàn)占位或出血情況,亦未發(fā)現(xiàn)其他病灶;⑤隨訪和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缺陷;②免疫功能異常;③急性傳染??;④急性心肌梗死;⑤妊娠婦女;⑥心源性TIA。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本實驗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臨床資料采集
對于多次發(fā)作患者記錄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由本科室一名資深醫(yī)師行ABCD2 評分評估,年齡≥60 歲計1 分,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 計1 分,言語障礙不伴肢體無力計1分、單側(cè)肢體無力計2 分,癥狀持續(xù)時間10~59 min計1 分、癥狀持續(xù)時間≥60 min 計2 分,合并糖尿病計1 分,各項評分和為總分,總分≤3 分為低危,總分4~5 分為中危,總分≥6 分為高危[8]。
1.2.2 PAF 和IMA 指標測試
所有受試者入院24 h 內(nèi)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PAF水平,采用白蛋白鈷結(jié)合法檢測IMA水平,試劑盒購自深圳芬德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1.2.3 隨訪
在患者發(fā)生TIA 后進行為期7 d 隨訪,記錄患者是否進展為腦梗死,腦梗死診斷以頭部MRI、CT及臨床癥狀為依據(jù),根據(jù)是否發(fā)生腦梗死,分為腦梗死組(31 例),非腦梗死組(61 例)。
使用SPSS 23.0 進行研究資料分析。計量資料用()描述。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n(%)描述,行χ2檢驗。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為二元Logistic 回歸,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變量選擇和剔除。預測價值分析為ROC 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BMI、心率、吸煙史、飲酒史、男性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AF、IMA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s),n(%)]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2 groups[(±s),n(%)]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s),n(%)]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2 groups[(±s),n(%)]
基線資料年齡(歲)BMI(kg/m2)心率(次/min)吸煙史飲酒史男性PAF(Pg/mL)IMA(U/mL)TOAST 分型大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閉塞不明原因觀察組(92)61.30±6.63 23.41±4.16 76.13±6.22 31(33.7)33(35.87)64(69.57)176.62±6.69 46.43±5.98 49(53.26)34(36.96)9(9.78)對照組(50)60.21±5.93 23.29±4.21 75.48±5.61 19(38)21(42)33(66)46.72±6.82 32.81±4.35 χ2/t 值(0.970)(0.163)(0.615)0.263 0.517 0.19(109.763)(15.550)P 值0.334 0.870 0.539 0.608 0.472 0.663 0.000 0.000
腦梗死組與非腦塞死組年齡、BMI、心率、吸煙史、飲酒史、男性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PAF、IMA水平、高血壓比率、糖尿病比率、高脂血癥比率、冠心病比率高于非腦梗死組,且ABCD2 評分高危及中危比率高于非腦梗死組,低危比率低于非腦梗死組(P<0.05)。見表2。
表2 腦梗死組與非腦梗死組的一般資料及ABCD2 評分、PAF、IMA水平比較[(±s),n(%)]Table 2 General data,ABCD2 scores and PAF,IMA levels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non-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s[(±s),n(%)]
表2 腦梗死組與非腦梗死組的一般資料及ABCD2 評分、PAF、IMA水平比較[(±s),n(%)]Table 2 General data,ABCD2 scores and PAF,IMA levels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non-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s[(±s),n(%)]
項目年齡(歲)BMI(kg/m2)心率(次/min)吸煙史飲酒史男性ABCD2 評分PAF(Pg/mL)IMA(U/mL)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低危中危高危腦梗死組(31)64.39±6.82 23.67±4.16 78.43±6.21 10(32.26)9(29.03)20(64.52)2(6.45)10(32.26)19(61.29)232.62±66.53 52.58±4.51 21(67.74)11(35.48)13(41.94)16(51.61)非腦梗死組(61)62.72±6.42 23.29±4.21 76.73±5.63 20(32.79)21(34.43)42(68.85)48(78.69)12(19.67)1(1.64)148.17±45.72 43.31±3.83 25(40.98)6(9.84)12(19.67)18(29.51)t/χ2值1.155 0.411 1.322(0.003)(0.272)(0.176)[7.240]6.347 10.328(5.887)(8.976)(5.148)(4.311)P 值0.251 0.682 0.189 0.959 0.602 0.675 0.000 0.000 0.000 0.015 0.003 0.023 0.038
建立非條件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以TIA 發(fā)展為腦梗死狀況為因變量,賦值1=發(fā)展為腦梗死,0=否。以表2 中P<0.10 的指標為自變量。各變量賦值見表3?;貧w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自變量選擇和剔除,設(shè)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貧w結(jié)果:7 個自變量均被保留入回歸模型中(P<0.05),提示較高的PAF、IMA及ABCD2 評分(中危及高危)、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是引起TIA 發(fā)展為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TIA 發(fā)展為腦梗死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3 TIA was developed as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建立Logistic 預測模型,依據(jù)所得回歸系數(shù)B,歸一化加權(quán)計算并據(jù)其進行聯(lián)合應(yīng)用的ROC 分析:聯(lián)合應(yīng)用對TIA 發(fā)作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的早期預測價值明顯高于各指標單獨應(yīng)用(P<0.05)。見表4。
表4 血清PAF、IMA水及ABCD2評分對TIA發(fā)作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的早期預測價值Table 4 Early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PAF,IMA water and ABCD2 score for short-term progression to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the onset of TIA
圖1 ROC 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腦梗死是指由腦部血液供血障礙及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腦組織壞死,是心腦血管疾病中致死率極高一種[9]。而TIA 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誘導因素,被認為是腦梗死超早期預警信號[10]。據(jù)統(tǒng)計,臨床上繼發(fā)性腦梗死患者中三分之一是由TIA 發(fā)展而來[11]。因此,快速準確評估TIA 患者發(fā)展為腦梗死的風險至關(guān)重要。
本文分析TIA 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基線資料以及發(fā)展為腦梗死患者和未發(fā)展為腦梗死患者基線資料發(fā)現(xiàn),TIA 患者PAF、IMA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腦梗死患者PAF、IMA水平高于非腦梗死患者,且ABCD2 評分高危及中危比率高于非腦梗死組,低危比率低于非腦梗死組。進一步二元logistics回歸分析表明,PAF、IMA水平及ABCD2 評分是引起TIA 發(fā)展為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
ABCD2 評分分別由Rothwell 和Johnston 提出和改良,將年齡、癥狀及病史作為評估內(nèi)容,便捷有效,可以迅速對患者整體病情做出評估[12]。本研究參照國外學者研究,將ABCD2 評分≥4 作為TIA 后是否短期發(fā)展為腦梗死標準[13],由此可得較高敏感度和特異度。
PAF 被證實與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有關(guān),有文獻指出,腦梗死發(fā)生與血小板活化、凝血途徑激活密切相關(guān),凝血因子FVⅢ及vWF 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高PAF水平TIA 患者血清中FVⅢ及vWF水平顯著高于低PAF水平TIA 患者[14];此外,PAF水平上升會造成炎性介質(zhì)大量分泌,由此帶來炎性反應(yīng)會加速粥樣斑塊破裂,引發(fā)腦梗死[15]。本文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PAF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IMA 是一種靈敏度較高心肌缺血病變標志物,近年來開始用于急性腦血管疾病研究。有報道認為,TIA 患者缺血缺氧會造成能量代謝障礙,引起自由基反應(yīng),進而促使腦細胞死亡,在該過程中IMA水平會上升,且升高程度與再灌注損傷和缺血相關(guān),由此增加腦梗死風險[16]。因此TIA 患者IMA水平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腦梗死組患者IMA水平顯著高于非腦梗死患者。ROC 曲線也表明,IMA對TIA 短期發(fā)展為腦梗死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特別地,本研究進行了以ABCD2 評分≥4 和PAF及IMA 的cut-off 值作為標準,進行聯(lián)合應(yīng)用價值分析,結(jié)果得到聯(lián)合預測AUC、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單指標,表明三者聯(lián)合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PAF、IMA水平聯(lián)合ABCD2評分對TIA發(fā)作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具有一定的早期預測價值,在病人發(fā)生TIA 后,應(yīng)注意檢測PAF、IMA水平及評估ABCD2 評分,及時予以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