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一
有人認為,登山頂方可“一覽眾山小”,立山腳方可“分日月,笑蒼?!?但我認為,尼采所言的登至“半高處”恰是生命最好的姿態(tài)。
登山頂,立山腳,站在“半高處”,這三種方式各具風采,都體現(xiàn)出某種人生態(tài)度。通向山頂之路可能非常崎嶇,唯有志之士可攀爬,能展現(xiàn)一種不斷攀峰的姿態(tài)。但人久立山頂,不免“高處不勝寒”,若因此以王者姿態(tài)自居,易失謙卑之心和浩然之氣。山腳與地同卑,與澤同平,人可腳踏實地,一寸一寸地去感受。在此處,人若胸無大志,當難負大任,終淪為碌碌無為的平庸之士。而在半山腰則恰到好處,人上可舒浩氣、觀虹霓,下可俯視山河,我們可在自謙和自傲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坐標,以安放我們不甘平庸的靈魂。
登高且半,如一心攀舉者,可扶搖直上,向目標進發(fā)。尼采曾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因為山頂就在頭頂,我們只能穿花于路,披沙揀金,向高處邁進。因為在半山腰處,目標不會遠到讓我們看不清楚,亦不會近到令我們唾手可得,你只管向上攀舉,就可以無限趨近目標。去除浮躁與惰性,洗盡鉛華與浮華,我們將以最本真的姿態(tài)向山頂進發(fā)。
登高且半,可如游覽名勝者,放緩腳步,欣賞半山腰的風景。林逋閑隱孤山,于半山腰賞“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景致;徐霞客遍覽山間,于半山腰見“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風光。在半山腰,我們可以欣賞最美的風景。我們可以在天地之間徜徉,既不必因登高而“渺滄海之一粟”,又不必滿目黃土,伴塵埃而長終。人生應在半山腰處看風景。
登高且半,如出世與入世兼有者,有所追,也有所守。陶公消極避世,大濟蒼生之志難以實現(xiàn);王公奮發(fā)入世,卻受盡攻擊,遍體鱗傷。身處半高處便時刻提醒我們,在出世和入世之間,不妨做一個妥協(xié),找到一個自洽的方式。人放手逐夢當然偉大,但仍可以保有一個供靈魂棲息的落點。如此,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你去探索山頂?shù)摹拔粗?,同樣,倦怠和無聊也不會拽你入谷底,不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有無成就又有什么關系。
哪怕煙斜霧橫,浮云蔽日,半山腰總是最好的位置,讓你看見自己的光源,聽見自己的聲音。
指導老師點評:
本文是權衡選擇類作文的典范之作。全文思路清晰,論證嚴密。開篇簡潔引用材料,表明自己的選擇。接下來,作者既肯定了“登山頂”“立山腳”的積極生命狀態(tài),同時又指出了二者的不足,然后順理成章地點出:“登高且半”是“一個合適的坐標”,可以更好地“安放靈魂”。中間部分,作者從三個方面進一步論證“登高且半”為何是最好的選擇。全文綜合運用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使得文章內容充實,極具說服力。
——侯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