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只要肯開口贊美別人,你就可能成為贏家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有一次里看到一名學生在校園角落里哭泣。原來,這個學生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水災,父母不僅沒了安身之處,而且連一日三餐都成了難題。可他只是一名窮學生,根本沒有能力幫助父母。蔡元培當即決定資助他50塊大洋。學生連連擺手說:“不,我不能接受!這太多了,我不知道我什么時候才能還上。”蔡元培和藹地說:“不急,可以慢慢來?!?/p>
可是,這名學生并沒有上門對蔡元培表示感謝,逢年過節(jié)時也沒有表示過問候。蔡元培的一個朋友很不滿,對蔡元培說:“你對他可謂恩重如山,可他竟然一點感恩的意思都沒有,太過分了!”蔡元培只是笑笑。
幾年后,那個學生事業(yè)有成,他為了還錢,登門拜訪了已不在北大任職的蔡元培。提起當年的事情,他泣不成聲地說,當年蔡校長對他的恩情太重,自己內(nèi)心感恩戴德,但卻不知道如何回報,因而深感羞愧,所以只好選擇沉默。
1947年,學者張中行編輯月刊《世間解》時,向俞平伯約稿。俞平伯欣然同意,寫了篇長文。張中行很滿意,很快就在月刊上發(fā)表了。過了一段時間,俞平伯寫信詢問稿費之事。張中行看后十分不理解,一位大作家、大詩人怎么會如此在意稿費這樣的小事呢?因此,張中行對俞平伯產(chǎn)生了看法——太俗氣。直到俞平伯去世之后,張中行在《新文學史料》中讀到一段文字,才知道當時俞平伯一家的生活極端困難,甚至靠夫人典當度日。張中行因此感到不安,甚至慚愧。為了告慰故人,表示歉意,張中行以自責之心記錄下了此事,后悔在不了解俞平伯苦衷的情況下,就貿(mào)然地對其人格進行評價。
蔡元培和張中行的兩件小事告訴我們:誰都不可輕易地評論人。因為在不了解別人苦衷的情況下,即使看似非常合情合理的推斷,也很可能做出完全錯誤的評價。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