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動漫創(chuàng)作處于低潮期,同時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面臨困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于動漫創(chuàng)作將是一種雙贏的發(fā)展形態(tài)。在對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從劇作、表現形式與配樂三方面構建基于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創(chuàng)作策略。首先,動漫劇作創(chuàng)作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進行分類創(chuàng)作,打造動漫作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次,動漫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烙畫、黑陶制作等傳統美術和技藝的表現形式,形成動漫作品獨具特色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再次,動漫音樂創(chuàng)作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戲曲、音樂等,強化動漫作品的民族風格。
[關鍵詞]動漫創(chuàng)作;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劇作;動漫技術;動漫音樂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1)01-0109-05
Research on animation creation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dao
YIN Me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animation creation is in a low period,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ity of Qingdao faces difficult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imation creation will be a win-win development form.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Qingdao,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imation cre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Qingdao’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drama, expression form and soundtrack. First of all, animation drama creation should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creat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animation works. Secondly, the expression form of anima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the pyrograph and black pottery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form the unique expression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animation works; technology such as pyrography and black pottery produc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forms; thirdly,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music should introduc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pera, music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tyle of animation works.
Key words:animation crea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dao; animation drama; animation technology; animation music
近年來,中國動漫創(chuàng)作產出數量龐大,但特色鮮明、質量精美的作品卻鮮有,同時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困難、傳播范圍狹窄的困境。具體到青島市,雖然近年來創(chuàng)建了動漫產業(yè)園,但本土動漫創(chuàng)作推出的成功作品并不多,而且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明顯的傳承困境。如果將動漫創(chuàng)作和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機結合起來,將會給雙方帶來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一、基于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創(chuàng)作的必要性
(一)動漫創(chuàng)作需要民族文化根基
動漫(Animation amp; Comic)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是現代產業(yè)發(fā)展中重要的一環(huán)。本文中的動漫主要指的是動畫。目前在動漫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是美國和日本。
美國動漫誕生于1906年,在長時間的發(fā)展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不管是取自古典文學作品的公主系列、影射美國日常生活的動物系列,還是科幻戰(zhàn)場個人英雄主義的超人系列,都散發(fā)著濃厚的美國文化特色。即使是來源于歐洲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的《白雪公主》《小美人魚》等,蘊含中國元素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作品,依然具有鮮明的美國文化特色。日本動漫誕生于1917年,雖然起步晚于美國,但在建立起日式文化特色后異軍突起,并成為日本的一大支柱產業(yè)。其動漫作品精致小巧,而且一絲不茍的文化特色也影響了日本動漫的特質。例如奠定日本動漫基礎的手冢治蟲創(chuàng)作的《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宮崎駿創(chuàng)作的《龍貓》《千與千尋》等作品,在國際上引發(fā)了一股日式動漫的潮流。
中國動漫歷史發(fā)展較為曲折。中國動漫誕生于192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15年間,中國動漫經歷了一個迅速發(fā)展期。這期間共創(chuàng)作動畫約115部,涌現了一批至今仍然堪稱經典的藝術精品,如《牧笛》《大鬧天宮》等,在國際上屢獲殊榮,贏得了“中國學派”的美譽?!拔母铩敝兄袊鴦勇?chuàng)作受到沖擊,出現了12年的創(chuàng)作低潮。1977—1989中國動漫出現了第二次創(chuàng)作發(fā)展高潮,涌現出一批如《雪孩子》《哪吒鬧?!贰渡剿椤返葍?yōu)秀作品。1990年中國動畫走上商業(yè)化道路后,中國動漫自主創(chuàng)作少,山寨模仿多,整體陷入低迷[1]?,F在中國動漫作品數量雖有提升,但質量不夠精良,雖有《哪吒傳奇》《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反應較好的作品,但與《大鬧天宮》等經典作品相比,尚有差距,國內動漫創(chuàng)作依然處于低潮期。
從美、日動漫作品的成功經驗,以及中國動漫在國內國際引起廣泛好評的優(yōu)秀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是立足國際的成功作品。因此,中國的動漫創(chuàng)作需要以本國的民族文化為根基,從傳統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而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青島市本地傳統文化的結晶,以此為本助力動漫創(chuàng)作,必將形成動漫創(chuàng)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贏的局面。
(二)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發(fā)展傳承困境
截至2018年,青島市已經成功申報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89項,其中國家級12項,省級47項,市級130項(其中擴展項目13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眾多種類。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數量大、種類多,但大部分面臨傳統受眾減少、新生代接觸越來越少、資金匱乏、自發(fā)式傳承接近斷代等困境。
1.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眾減少
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舊時代的傳統文化娛樂項目,是當時人們排解生活煩惱、接受文化熏陶的有效途徑。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新文化和娛樂對傳統文化娛樂項目帶來極大沖擊。而且傳統文化項目大多與現代社會生活存在隔膜,難以吸引年輕人,它們一般只能在本地形成小的輻射圈,鮮有年輕人主動去了解和接受。受眾越少,傳承越難,這成為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的最大問題。
2.無力維持的尷尬境地
受眾減少、文化圈子越來越小,愿意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付出資金和精力的人也就越少。比如傳統戲劇,在現代主流媒體中上演的機會非常少,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能局限于鄉(xiāng)村義務演出。辛苦付出而沒有收入,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資金問題處于無力維持的尷尬境地。
3.自發(fā)式傳承的斷代危機
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傳承形式一般是家族式代代相傳或熟人推介收徒,甚至部分還存在“傳子不傳女”“教徒留一手”等陳規(guī)。這種自發(fā)式的傳統傳承方式,一般沒有規(guī)范的文字記錄,采用口傳心授。面對受眾減少、文化圈子也愈發(fā)狹隘的現狀,這種自發(fā)式傳承更難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一些家族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甚至出現后代拒絕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情況。這是傳統自發(fā)式傳承與現代社會相脫節(jié)造成的傳承斷代困境[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漫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動漫創(chuàng)作的低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說明兩者都遇到了發(fā)展的瓶頸。要解決這些困境,需從吸引動漫受眾和變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zhèn)鞒蟹绞絻煞矫嫒胧?。青少年是動漫作品的主要受眾,但當前很多面向低幼的動漫作品,可觀賞性差,文化表現貧乏,很難吸引他們的關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及思想內容與現代社會的隔膜,也使得青少年對其不感興趣。因此,根據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創(chuàng)作相應的動漫作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來提高動漫作品創(chuàng)作的品位,深化作品的思維厚度,潛移默化地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向心力,既能提升動漫作品的文化格調,打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動漫作品,也可通過作品受眾的增加,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青少年的吸引力,進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困境。且事實證明,傳統文化與動漫這種新媒介的結合,的確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廣度,增加了其傳播深度。如美國動畫《花木蘭》改編自中國的傳統詩歌作品《木蘭辭》,在中國播出后,引起了青少年對這首敘事詩極大的興趣,引發(fā)了青少年的文化共鳴[3]。
部分取材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作品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漫創(chuàng)作相結合具有可行性。如豫劇、呂劇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豫劇著名劇目《朝陽溝》、呂劇著名劇目《墻頭記》已被成功改編為動畫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嶗山民間故事專集中的《嶗山道士》,在1981年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改編攝制成同名木偶動畫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基于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劇作創(chuàng)作策略
為實現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動漫作品的文化內涵,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動漫作品的目標,需要對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詳盡的篩選,對篩選出來的項目根據文化特色進行分類。具體的劇本創(chuàng)作上,可采取分類創(chuàng)作的策略,對原著進行相應的改編,創(chuàng)作出多個系列的動漫作品,包括故事片動漫、紀錄片動漫、戲曲動漫、宣傳廣告動漫等。
(一)故事片動漫
1.民間傳說動漫
基于民間傳說故事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是至今國內外動漫作品廣泛采用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向,如中國的西游記系列作品,國外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系列作品等。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大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和積淀,從內涵和品質上有著較高的保證,改編時一般只需重點考慮動漫語言表現的效果,對動漫劇作的創(chuàng)作有著極大的助推作用。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特別豐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胡嶧陽傳說,既有濟世救人的故事,也有揚善懲惡的事跡,還有主人公多謀善斷的各種傳奇,很適合作為改編創(chuàng)作的素材。民間傳說和故事的改編,既可以像美國動畫《花木蘭》那樣取其精髓,添加各種神異元素,改編成側重主人公成長的人物傳記類劇作,又可以雜糅多篇傳說,突出重點事跡,創(chuàng)作濃縮的動漫劇作。青島市本地民俗活動如周戈莊上網節(jié)(田橫祭海節(jié)),可從發(fā)掘歷史淵源的角度,結合地域神話內容,利用其場景、流程等現有元素,同時將現代中國的思想和文化融入其中,搭建全新故事架構,創(chuàng)作出有深厚文化意境的神話故事傳說。用祭海節(jié)的民俗為皮,全新的文化思想為骨,將會是創(chuàng)作具有膠東文化風格神話故事類動漫作品的一個方向。
2.體育競技動漫
基于傳統體育、游藝和競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化改編創(chuàng)作,推廣傳播相應種類的體育競技項目,弘揚拼搏奮進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是體育競技類動漫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向。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體育、游藝、競技類項目非常豐富,如尹式八卦掌、古彩戲法—二十四孝、鴛鴦內家功、武當太乙門等都是體育競技動漫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資源。創(chuàng)作體育競技動漫劇作,既可直接選取傳承人的人生經歷為藍本進行創(chuàng)作,也可通過虛構塑造更有戲劇沖突的主人公,展現其學藝過程的諸多艱辛,將學習技藝融于日常生活的各種戲劇沖突中,結合不同背景時期國家和社會特點,展示主人公學習才藝過程中成長的遭遇,描摹“追求和諧、崇尚道德”的體育情懷,弘揚“為祖國榮譽而戰(zhàn)”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怕挫折、不畏犧牲、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的傳統體育精神,以此開創(chuàng)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類動漫作品的先河。
3.職業(yè)技能動漫
職業(yè)技能動漫是以介紹某一職業(yè)或傳統手工藝的具體材料、工序、技藝等為主題的動漫作品。日本此類動漫作品較多,可以提供有益借鑒。如小川悅司的漫畫作品《中華小當家》,是美食題材漫畫的鼻祖之一,其展示了大量獨具特色的美食制作過程。
青島市的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如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包含的傳統職業(yè)對普通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而職業(yè)技能類動漫作品可以針對這些職業(yè)特征,用富有趣味的知識講解與故事情節(jié)相結合,促進人們對相應職業(yè)的了解,進而通過對這些職業(yè)的展示,帶動相應職業(yè)類動漫劇作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職業(yè)技能動漫劇作創(chuàng)作還可把角色的人生經歷與相應歷史時代特色結合,制造合理的矛盾沖突,表現時代發(fā)展變化對傳統的沖擊,同時展現職業(yè)特點和文化魅力,弘揚中國民間藝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現實生活動漫
現實生活動漫以反映現實生活為題材,多采用在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細節(jié)中植入傳統文化元素。優(yōu)秀動漫作品如日本的《名偵探柯南》《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等,在故事場景中展現日本掛鯉魚旗的男孩節(jié)、女孩節(jié)、櫻花節(jié)等。在動漫作品中巧妙植入傳統文化,讓觀眾在欣賞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感受獨特的民族文化,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青島市文化空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天后宮新正民俗文化廟會、劈柴院市井民俗、東夷漁祖郎君廟會等,都具有鮮明的膠東地域風格。若在動漫劇作的創(chuàng)作中,直接加入此類場景,既提升了整個作品的文化內涵,又可達到故事情節(jié)和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的共贏效果。
5.人物傳記動漫
人物傳記類動漫是以展現人物的人生故事為主線的動漫作品。人物傳記動漫既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人物做宣傳,保留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也使得動漫作品承載了歷史的厚重。
目前,青島市共有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去世),21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的經歷和事跡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的情況下,及時采錄影音資料并加以整理,既可對現存史實進行記錄和保留,也可為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
(二)紀錄片動漫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相對傳統的紀錄片,動漫化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既有劣勢也有優(yōu)勢。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動漫化之后,因為其畫面的特點,讓觀眾認可其真實性具有相當的難度,這是其劣勢。但是由于動漫可以通過科學的計量精確虛擬還原場景,也可以通過虛擬場景方便地展示過去、未來,這都是傳統紀錄片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2009年經上海世博局批準制作的,作為世博會特許商品的中英版音像制品《中華五千年》,是我國第一部面向世界的動畫歷史紀錄片,介紹了大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創(chuàng)作紀錄片動漫作品提供了借鑒。如可將青島市的綠茶制作技藝、手工花燈、黑陶制作技藝等豐富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動漫善于表現虛構場景和準確還原三維工藝制作過程的技術,創(chuàng)作出面向世界推介青島市傳統手工藝的動漫作品。
(三)戲曲動漫
戲曲動漫是在創(chuàng)作中汲取和借鑒戲曲舞臺表演及造型等元素的一種動漫,劇本一般要有突出的戲曲元素。2015年發(fā)布的百集水墨動畫片《水墨京韻》,包含了《甘露寺》《貴妃醉酒》《空城計》《鎖麟囊》和《鍘美案》等25部京劇,為戲曲動漫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本。戲劇動漫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動漫風格,其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提供了新的形式。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茂腔和柳腔藝術,是早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戲曲項目,對它們進行相應的改編創(chuàng)作,制作成戲曲動漫,將會是今后發(fā)展青島市戲曲動漫的重要方向。
(四)宣傳廣告動漫
動漫廣告是通過媒體軟件創(chuàng)意制作的動漫形式的廣告作品,既有普通產品推廣類,也有社會公益宣傳類。隨著動漫技術的發(fā)展,加上動漫作品生動夸張的特點和靈活時尚富有吸引力的特色,宣傳廣告動漫作品越來越多。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特色元素導入宣傳廣告動漫作品中,如民族飲食、服飾、器物和民俗場景等,既可以通過動漫廣告展示傳統文化,又使得動漫廣告作品別具膠東風格。
三、基于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策略
動漫作品首先是視覺產品,對畫面的表現形式有較高要求。美國動漫制作的技術軟硬件水平明顯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3D技術及還原毛發(fā)表現等細節(jié)的計算與渲染技術特別精良。與美國動漫表現形式著重與電腦技術和電影特效的全方位運用不同,日本動漫更強調民族文化的融入,利用文化優(yōu)勢取得動漫作品的成功。如宮崎駿的作品中,沒有高超的3D技術,也沒有逼真的毛發(fā)仿真,卻創(chuàng)造了唯美空靈的畫面氛圍。宮崎駿一般采用手繪制作的傳統方式,其充滿日本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臉譜和流暢的動作設計,與作品營造的畫面氛圍和諧生動,別具審美意境。
在目前中國動漫軟硬件方面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下,日本動漫的表現形式值得借鑒。當然,在中國動漫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動畫人為樹立民族風格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各種獨特的動漫表現形式。如動畫作品《大鬧天宮》是我國聞名世界的成功作品。導演萬籟鳴引入電影的拍攝表現手法,采用廣角透視、蒙太奇等技術。畫面設計方面,嚴定憲在張光宇設計的三篇初稿基礎上,采用中國京劇臉譜特點創(chuàng)作出了深入人心的美猴王形象,幾乎奠定了后來作品中所有孫悟空形象的基礎。1958年中國制作了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后又吸取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陸續(xù)拍出《漁童》《金色的海螺》等,水墨風格剪紙片《鷸蚌相爭》在國際上屢獲大獎。1960年創(chuàng)作折紙片《聰明的鴨子》,同期創(chuàng)造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世界影壇。此外,中國動漫作品還有布偶動漫、木偶動漫等各種形式,也都以獨特的動漫技術和表現手法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著豐富的傳統美術和技藝,如葫蘆雕刻、指墨畫、烙畫、剪紙、黑陶制作等。以青島市這些傳統美術和技藝的表現形式為基礎,通過吸納創(chuàng)新加入動漫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作中,嘗試創(chuàng)作新的動漫表現技巧和手法,開創(chuàng)青島市傳統文化風格的動漫種類,這也是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動漫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的重要策略。
四、基于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音樂創(chuàng)作策略
完整的動漫作品一般都有片首曲、片尾曲、主題音樂和大量的背景音樂,甚至還有相應的角色歌。美國的《唐老鴨和米老鼠》《貓和老鼠》等作品,就是把背景音樂與動漫節(jié)奏融合運用到出神入化程度的代表。熟悉的配樂,明晰的節(jié)奏,能夠帶來強烈的即視感。
日本的動漫作品對音樂也相當重視,一般都會聘請專門的音樂人來量身定做,少部分會選取已有的日本流行音樂(JPOP),一些小制作的動漫作品播出后甚至僅僅因為相關音樂的流行而走紅。在日本還會發(fā)行大量與動漫相關的激光唱片(CD),如COLLECTION(選集)、IMAGE ALBUM(印象集)、IMAGE SONG(印象曲)等。
對比美日作品,中國動漫作品音樂的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動漫音樂方面可圈可點的作品并不多?!洞篝[天宮》在動漫音樂方面是較為成功的,其獨特的配樂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作曲家吳應炬先生自述,為給《大鬧天宮》動畫片配樂,最先考慮的就是中國的戲劇配樂,中國的京劇劇目《大鬧天宮》,南方的猴戲,其民族配樂都是被廣大觀眾認可的。最后動畫《大鬧天宮》兼用了昆曲、京劇和廣東粵劇的音樂材料??傮w上來看《大鬧天宮》的配樂為作品增色不少。
動漫音樂在動漫作品中有兩種使用方法:一是作為情節(jié)元素,二是作為背景烘托。在大多數作品中這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一個動漫作品的音樂(配樂)集合。真正好的動漫音樂,要做到畫中有音樂、音樂中有畫的音畫交融的高超境界。但這樣優(yōu)秀的中國動漫音樂卻非常少,大部分中國動漫音樂創(chuàng)作稍顯單一,投入和重視程度不夠。直到1999年《寶蓮燈》正式上畫,借鑒美國《獅子王》的成功之處,才邀請大牌明星主唱,改變了原來那種單一甚至沒有主題曲的窘況。
在動漫音樂創(chuàng)作不占優(yōu)勢的現況下,借鑒中國成功動漫音樂作品的經驗,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戲曲、音樂等引入動漫作品中是值得嘗試的做法。具體策略為:一是利用青島市本地傳說和民間故事等創(chuàng)作出的反映本土傳統文化的動漫作品,優(yōu)先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獨具青島市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作為其配樂,如古琴藝術、嶗山道教音樂等。二是青島市本土戲曲動漫,其本身就是將戲劇曲目動漫化,自然要直接選用本地戲曲如茂腔、柳腔等來進行配音和配樂;三是其他類別的動漫作品,作品中的畫面和場景構建了傳統文化氛圍,此時的配樂一般也需擇相應的民族音樂,以增添作品獨特的傳統文化色彩,而不是重新創(chuàng)作現代音樂,撕裂作品畫面與音樂的關聯,破壞整體氛圍的營造。
總之,當前形勢下中國動漫創(chuàng)作正處于探索轉型期,盲目模仿他國作品風格雖然快捷,但失去的是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辨識度,只會淪為追隨者,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精品。青島市的動漫事業(yè)要取得長足進步,需要堅持民族特色,其中一條重要的路徑即是將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利用起來,通過劇作、表現形式及配樂的創(chuàng)新,打造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動漫作品,走民族特色的國際化開發(fā)道路。
[參考文獻]
朱劍.中國動畫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張仲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王立超.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動漫化的傳承及其傳播的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1):81-82.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