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計川
眾所周知,歷史上我國以出口陶瓷、茶葉與絲綢為主。陶瓷主要通過海上運輸,那么貨主最擔心什么呢?翻船?不一定,因為翻船畢竟屬于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擔心運輸過程中陶瓷碰撞和摩擦。
試想一下,一船陶瓷從廣州出發(fā),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卸貨,如果只剩下一堆瓷片,那就賠大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現(xiàn)在快遞或物流都有泡沫包裝,但當時沒有這些材料。而且,降低陶瓷損壞率,同時需要成本很低才行。
我們祖先的智慧在這一問題上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把盤子上撒點土,再放上幾顆種子,然后摞上一個盤子,同樣的辦法以此類推,最后拿草繩簡單一捆,開始灑水。說白了,就是生豆芽。10天以后,豆芽長出來了,同時也把盤子之間的空隙填得嚴絲合縫。沒有縫隙,也就沒有摩擦,這一串盤子就像一個立柱一樣結(jié)實。
既方便裝卸,也便于運輸,還可以在長達數(shù)月的航海過程中為船員提供豆芽吃,真是一箭雙雕。到達目的地碼頭后,只需要用水一沖,盤子光潔如新。
這一創(chuàng)新盡管其貌不揚,談不上什么高大上,卻大大降低了瓷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率,對整個瓷器出口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所以,創(chuàng)新不見得一定要陽春白雪,創(chuàng)新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切合實際、有效可行。歷史上此類創(chuàng)新還有很多,比如,茶馬古道上運輸茶葉,為了不讓茶葉變質(zhì),先把茶葉發(fā)酵,這個思路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
(摘自《經(jīng)濟學家茶座》2021 年第1 期,桃& 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