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于2021年5月22日9時開始,當天13時左右,在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受突變極端天氣影響,局地出現(xiàn)冰雹、凍雨、大風災害性天氣,氣溫驟降。不少參賽人員出現(xiàn)身體不適、失溫等情況,部分參賽人員失聯(lián)。比賽當即停止,當?shù)亓⒓唇M織多方力量搜救失聯(lián)人員。172人參賽,21人遇難。這場超10%參賽人員遇難的“奪命”越野賽,身體失溫成了一個關(guān)鍵詞,隨即引發(fā)高度關(guān)注。那么,什么是身體失溫?身體失溫為什么能要命?發(fā)生身體失溫后應該怎么辦?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失溫,一般指人體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qū)溫度降低,并產(chǎn)生一系列寒戰(zhàn)、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癥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癥。
失溫可分為輕度失溫、中度失溫、重度失溫三個階段。
輕度失溫者體溫在37~35℃,身體會感到寒冷,渾身不停顫抖,但顫抖還處于可控范圍,手腳會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細致的手部工作無法完成。
中度失溫者體溫在35~33℃,身體感到強烈的寒意,渾身劇烈顫抖且無法用意志進行有效抑制,有較強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應力下降,手部無法完成一些最基本的動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絆絆,說話吐詞開始變得含糊不清。
重度失溫者體溫在33~30℃,意識變得模糊,對冷的感覺變得遲鈍,逐步發(fā)展為喪失活動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難,語言表達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身體從劇烈顫抖發(fā)展為間歇性顫抖,間歇時間越來越長,最后不再發(fā)生顫抖。
北京市急救中心李堅韌表示,失溫是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引起的。因為流動的空氣不斷把熱量從體表帶走,這種“風冷效應”使體感溫度在有風時較實際氣溫更低。比如,與-30℃的寒風相比,-10℃的綿綿細雨加強風更容易引起失溫。
脫離低溫環(huán)境。輕度失溫者應保持體力,停止活動或緊急扎營,盡快脫離低溫惡劣環(huán)境,及時脫下汗?jié)褚挛?,更換保暖衣物。為防止繼續(xù)失溫,可進食糖水升高體溫。此外,要找相對來說風力比較小或者無風的地方躲避,如三角地域、低洼地、避風港、山洞或者背風的山坡,最大限度地避免體溫下降。
加強保溫。醫(yī)院一般會給失溫患者使用37℃的復溫毯,而在戶外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用衣物或者睡袋對失溫者進行包裹。對失溫患者的體外復溫,應集中在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窩、腹股溝等。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動保暖,防止結(jié)冰。另外,回溫時要用布包裹熱水袋,防止回溫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