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媛媛 樊肖沖 卜慧蓮 焦鵬飛 李新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膝骨關節(jié)炎是一種退行性病理改變,由外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引起,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關節(jié)腫脹、膝部酸痛等。早中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可發(fā)生活動受限、夜間劇烈疼痛等。目前臨床上主要治療手段除了口服藥物、理療及手術治療外,還有向關節(jié)腔注射糖皮質(zhì)激素和局麻藥的混合液,雖有一定效果,但在修復關節(jié)軟骨等方面療效欠佳。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一種血小板濃縮物,由自體全血離心而成,在促進骨基質(zhì)和軟骨細胞的生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經(jīng)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可以直接作用于損傷部位[1]。本研究旨在探討PRP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治療對早中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疼痛介質(zhì)水平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早中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3例。對照組女25例,男28例;年齡47~71歲,平均(59.26±7.31)歲。觀察組女24例,男29例;年齡48~72歲,平均(59.38±7.2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診斷及治療》[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血液各項指標正常;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1年內(nèi)有關節(jié)腔注射史者;血液及血小板指標異常者;合并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ml(國藥準字J20140160)和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國藥準字H20057816)混合液關節(jié)腔注射,間隔1~2周注射1次,共3次。觀察組關節(jié)腔注射PRP 5~10 ml,1~2周注射1次,4~5次為一個療程。PRP的采集及制備方法:完善相關檢查符合采集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使用費森尤斯血細胞分離機,型號COM.TEC,采用全血離心式采集,離心機轉速為2 200 r/min,采集的PRP濃度為(1 300~1 500)×109/L,總產(chǎn)品容量50~100 ml,采回后放置血小板震蕩保存箱,分裝在生物安全柜分裝成每袋需要的毫升數(shù)和使用次數(shù)進行保存,分裝后在超低溫冰箱-80℃保存。
1.3 觀察指標(1)參照《骨關節(jié)炎: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病理研究與臨床診治》[3]評估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膝關節(jié)僵硬、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有效:以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病情無變化??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采集兩組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空腹靜脈血10 ml,其中3 ml自行凝固后離心(3 000 r/min,20 min)取上清,測定兩組疼痛介質(zhì):前列腺素E2(PGE2)、應激蛋白(SP)、多巴胺(DA)、5-羥色胺(5-HT);取其中3ml靜脈血,血清制備同上,依據(jù)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白三烯B4(LTB4)、白三烯C4(LTC4)、白三烯D4(LTD4)水平;取另4 ml靜脈血,血清制備同上,依據(jù)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2例,有效25例,無效6例;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22例,無效16例。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68%(47/53),高于對照組的69.81%(37/53)(χ2=5.736,P<0.05)。
2.2 兩組疼痛介質(zhì)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血清PGE2、SP、DA、5-HT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介質(zhì)水平比較(μg/L,±s)
表1 兩組疼痛介質(zhì)水平比較(μ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5-HT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PGE2治療前 治療后SP治療前 治療后DA治療前 治療后53 53 t P 350.46±7.63 351.11±7.65 0.438>0.05 303.68±7.12*270.43±6.97*24.295<0.05 261.35±6.45 260.87±6.79 0.373>0.05 202.36±6.13*188.34±6.26*11.649<0.05 19.02±1.36 18.97±1.38 0.189>0.05 11.46±1.25*10.03±1.11*6.228<0.05 902.53±9.46 902.69±9.39 0.087>0.05 781.23±8.36*750.35±8.02*19.405<0.05
2.3 兩組白三烯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血清LTB4、LTC4、LTD4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白三烯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白三烯水平比較(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LTD4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LTB4治療前 治療后LTC4治療前 治療后53 53 t P 55.65±3.83 55.63±3.85 0.027>0.05 46.32±3.96*40.01±3.26*8.956<0.05 130.59±7.35 130.56±7.28 0.021>0.05 96.89±5.86*91.11±5.14*5.398<0.05 88.46±5.69 88.38±5.71 0.072>0.05 73.46±4.27*70.01±3.35*4.628<0.05
2.4 兩組促炎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促炎因子水平比較(ng/L,±s)
表3 兩組促炎因子水平比較(n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IL-1β治療前 治療后TNF-α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53 53 t P 94.25±3.57 94.27±3.55 0.029>0.05 63.27±4.79*51.25±3.01*15.468<0.05 14.72±1.83 14.71±1.84 0.028>0.05 12.61±1.59*10.05±1.46*8.634<0.05
膝骨關節(jié)炎主要臨床癥狀為疼痛,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機體遺傳、創(chuàng)傷、免疫等有關,向關節(jié)腔注射糖皮質(zhì)激素和局麻藥的混合液可快速緩解關節(jié)腫脹及疼痛,這種治療方法雖對大部分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局限性較多,且患者易復發(fā)。
PRP富含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抗菌肽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具有促進細胞增殖、分化、基質(zhì)合成、組織再生與修復等作用[4],可緩解疼痛,改善病情[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血清PGE2、SP、DA、5-H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關節(jié)腔注射PRP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周亮等[6]研究結果一致。LTB4、LTC4、LTD4可激活機體內(nèi)炎癥細胞,大量釋放促炎因子,使患者有劇烈疼痛感[7];IL-1β、TNF-α可促進軟骨細胞和滑膜分泌疼痛介質(zhì),進而加重患者病情[8]。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PRP可直接作用于疾患部位,含有高濃度白細胞,可通過抑制機體炎癥介質(zhì)的分泌并降低其水平,進而減輕患者疼痛感,效果顯著,又因PRP來自患者自體,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病情[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LTB4、LTC4、LTD4、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PRP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可有效抑制早中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控制病情發(fā)展,與陳艷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PRP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jié)炎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減輕疼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