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侯 靜 黃登亮 田美媛 張耀剛 劉 哲 馬艷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引起肝臟脂肪沉積的疾病,發(fā)生于男性飲酒量<30g/d,女性飲酒量<20g/d的人群[1]。根據病理診斷,NAFLD可分為單純性脂肪變性和脂肪性肝炎。進展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2]。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使得NASH的發(fā)生率顯著提高。NASH影響世界25%人口,已經成為世界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預計在2016~2030年期間,與NASH相關的病死率將增長1倍[3, 4]。研究發(fā)現,部分NASH患者發(fā)展成肝硬化,其風險遠高于單純性脂肪肝[5]。
目前,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是臨床上評價肝功能的常用指標,NASH引起TG、AST、ALT升高,同時研究也發(fā)現血漿高濃度TG可以引起脂肪變性[6,7]。飽和脂肪酸到單不飽和脂肪酸比率影響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這一比率的改變可造成肝功能紊亂、小腸炎癥等疾病[8]。油酸屬于單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類飲食中最豐富的脂質形式之一,與其他脂肪酸比較,其在循環(huán)中的含量相對較高,常被用來建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9~12]。目前NASH的研究主要集中肝細胞的氧化應激反應及凋亡,很少有研究報道在NASH肝細胞中油酸代謝產生的活性氧(ROS)是如何影響細胞周期及凋亡。
細胞模型常被用于研究脂肪變性,研究常采用HepG2及L02細胞系, AML-12是正常小鼠肝臟細胞,本研究通過油酸處理AML-12細胞建立NASH細胞模型,觀察細胞脂肪變性,分析ROS、周期及細胞損傷變化,為NASH的發(fā)病機制及預防提供理論基礎[10~12]。
1.材料:小鼠AML-12細胞株購自上海通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油酸(貨號:01008)、油紅O(貨號:00625)、DMSO(貨號:34943)購自美國Sigma公司;DMEM(貨號:2230805)購自美國Gibco公司;ROS檢測試劑盒(貨號:S0033M)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Annexin V-PI凋亡試劑盒(貨號:556547)購自美國BD公司;TG(貨號:A110-1-1)、AST(貨號:C010-2-1)、ALT(貨號:C009-2-1)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EdU細胞增殖檢測試劑盒(貨號:RN:R11053.9)購自廣州瑞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細胞培養(yǎng)及處理:小鼠肝細胞系AML-12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基在37℃、5%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含有10ml DMEM的100mm培養(yǎng)皿中接種細胞1×106個,細胞貼壁4h后,加入60μg/ml油酸,分別在第24、48、72h測定細胞上清液TG、ALT、AST含量,同時收集細胞進行凋亡和周期檢測。在含有2ml DMEM的6孔板中接種2×105個細胞,貼壁4h后,加入60μg/ml油酸,72h后進行油紅O、EdU染色。
3.TG、AST、ALT測定:分別收集24、48、72h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按照南京建成TG、AST、ALT檢測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檢測。(1)TG檢測原理:TG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及脂肪酸,甘油及ATP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3-磷酸和ADP,甘油-3-磷酸在3-磷酸甘油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羥基丙酮和H2O2,H2O2和4-AAP及對氯酚在過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紅色醌化物。通過510nm波長檢測,查標準曲線,求酶活力單位。(2)AST檢測原理:AST能使α-酮戊二酸和天門冬氨酸移換氨基和酮基,生成谷氨酸和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反應過程中可自行脫羧成丙酮酸。丙酮酸與2,4-二硝基苯肼反應生成2,4-二硝基苯腙,在堿性溶液中顯紅棕色。通過510nm波長檢測,查標準曲線,求酶活力單位。(3)ALT檢測原理:ALT在37℃及pH7.4條件下,作用于丙氨酸及α-酮戊二酸組成的底物,生成丙酮酸及谷氨酸。反應30min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鹽酸溶液,即中止反應,同時2,4-二硝基苯肼與酮酸中羰基加成,生成丙酮酸苯腙。苯腙在堿性條件下呈紅棕色,通過510nm波長檢測,查標準曲線,求酶活力單位。
4.油紅O染色觀察脂滴形成:稱取油紅O粉末溶于異丙醇中,配制成5mg/ml儲存液,避光密封保存。油紅O儲存液∶雙蒸水=3∶2稀釋成工作液,用定性濾紙過濾,室溫放置10min,現配現用。吸取棄掉6孔板中的培養(yǎng)基,用2ml PBS漂洗1遍,加10%中性甲醛固定30min,棄掉甲醛,加入2ml油紅O工作液,染色10min。棄掉油紅O,加入2ml PBS洗1遍,棄掉PBS,加入60%異丙醇脫色,棄掉脫色液,加入2ml PBS在顯微成像儀下觀察脂滴形成情況。
5.EdU染色觀察:EdU染色按照銳博EdU細胞增殖檢測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之后用Cytation5 細胞顯微成像儀觀察,并用儀器自帶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6.ROS流式檢測:每支流式管中加入1×106個細胞,同時加入10μmol/L的ROS檢測熒光探針,37oC避光孵育20min,加1ml PBS重懸細胞,450×g離心5min,倒掉上清,加入400μl PBS重懸上機。
7.細胞周期流式檢測:每支流式管中加入1×106個細胞,加入1ml 70%乙醇,渦旋混勻,4oC固定30min,450×g離心5min倒掉上清,加1ml PBS重懸細胞,450×g離心5min倒掉上清,加100μl PBS,再加入1μl RNase A(10mg/ml)和5μl PI,渦旋混勻,避光孵育15min,加1ml PBS重懸細胞,450×g離心5min,倒掉上清,加入400μl PBS重懸上機。
8.細胞凋亡流式檢測:每支流式管中加入1×106個細胞,加入PI和Annix V各5μl,渦旋混勻,避光孵育15min,加入400μl Binding buffer 染色緩沖液,渦旋混勻上機。
1.TG、ALT、AST測定:在24、48及72h分別檢測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TG、ALT、AST含量,發(fā)現處理組TG含量在24、48及72h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4、48h 時ALT、AS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2h時ALT、AST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1)。
圖1 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TG、ALT、AST柱狀圖A.TG;B.ALT;C.AST
2.油紅O染色脂滴形成情況:72h后,油紅染色結果發(fā)現60μg/ml油酸處理后,細胞質內可見橘紅色脂滴形成,印戒形脂滴形成明顯(圖2中A、B),經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處理組油O平均吸光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2C),說明油酸處理后形成了脂肪變性現象。
圖2 72h脂滴顯微成像及統(tǒng)計圖A.處理組油紅O染色圖(×20);B.對照組油紅O染色圖(×20);C.柱狀圖;D.處理組油紅O染色圖(×4); E.對照組油紅O染色圖(×4)
3.EdU染色結果分析:72h后,EdU染色結果顯示處理組比對照組陽性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60μg/ml油酸處理后進入S期細胞增多(圖3)。
圖3 72hEdU染色成像散點圖及柱狀圖(EdU染色,×4)A.處理組成像圖;B.對照組成像圖;C.處理組散點圖;D.對照組散點圖;E.柱狀圖
4.流式ROS結果分析:油酸處理細胞72h后,經過流式檢測分析發(fā)現,處理組與對照組比較,ROS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圖4)。
圖4 細胞ROS流式單參數直方及柱狀圖A.處理組;B.對照組;C.柱狀圖
5.流式周期結果分析:油酸處理細胞72h后,經過流式檢測分析發(fā)現,處理組與對照組相比G0/G1期細胞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S期細胞數量增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2/M期沒有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5)。
圖5 流式細胞周期分析圖A.處理組;B.對照組;C.統(tǒng)計圖
6.流式凋亡結果分析:油酸處理細胞72h后,經過流式檢測分析發(fā)現,處理組細胞凋亡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處理組壞死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圖6)。
圖6 細胞凋亡及壞死散點圖及柱狀圖A.處理組;B.對照組;C.柱狀圖
NASH是肝功能不全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肝細胞脂質沉積過多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主要由高脂飲食引起。長期高脂飲食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FFA)水平,增強外周脂肪組織的脂肪分解,導致甘油三酯及游離脂肪酸在肝臟中的積累。脂質的過氧化、線粒體功能紊亂、炎癥都可能最終導致肝細胞損傷和肝纖維化,研究也發(fā)現游離脂肪酸可降低肝細胞的存活率并誘導細胞凋亡,同時NASH患者8-羥基-脫氧鳥苷可引起DNA的氧化損傷,油酸屬于游離脂肪酸在誘導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了一定作用[13,14]。
潘雪豐等[12]研究發(fā)現60μg/ml油酸處理L02細胞24、48及72h后,形成橘紅色脂滴較明顯,本研究通過60μg/ml油酸處理AML-12細胞24、48h后發(fā)現,TG升高,ALT及AST并沒有升高,因此24、48h只是造成脂滴形成,脂肪變性,但并未造成肝細胞實質性損傷,72h后TG、AST、ALT比對照組升高,說明72h后造成了肝細胞實質性損傷。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的損傷是長時間脂代謝障礙引起的,可導致肝臟甘油三酯的異常積累及線粒體功能紊亂。線粒體功能紊亂主要表現在線粒體β氧化和過氧化物酶體β氧化,線粒體β氧化異??梢鹬舅嵩诟渭毎|中堆積,當肝細胞中蓄積大量脂肪酸,過氧化物酶體可對中長鏈脂肪酸進行氧化,產生大量ROS及細胞因子,造成肝細胞損傷及肝臟纖維化[15]。本研究也發(fā)現經過60μg/ml油酸處理72h后ROS含量明顯升高,這可能是造成本實驗中肝細胞損傷的主要原因。丙二醛是脂質過氧化的一個產物,能與DNA等新核性生物大分子發(fā)生反應,從而使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造成損傷[16]。本研究發(fā)現,經過60μg/ml油酸處理72h之后,S期細胞增多,G0/G1降低,G2/M期細胞不變,通過EdU染色結果也發(fā)現通過油酸處理后,進入S期的細胞增多,說明油酸參與細胞代謝后產生的ROS可能使細胞阻滯在S期,造成肝細胞的凋亡和壞死,而且流式結果也發(fā)現在72h之后,處理組凋亡和壞死細胞增多,這一現象可能與脂質的過氧化產物與DNA等生物大分子發(fā)生反應相關。
綜上所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細胞模型中,油酸代謝產生的ROS可能使細胞阻滯在S期,同時加快細胞凋亡和壞死,而且也有研究發(fā)現人肝癌細胞HepG2中油酸的氧化產物環(huán)氧硬脂酸能夠誘導HepG2細胞周期阻滯于G0/G1期,同時引起細胞凋亡[17]。除此之外,用油酸處理牛骨骼肌衛(wèi)星細胞后G0/G1期細胞降低,S期細胞升高,使細胞阻滯在S期,同時上調細胞脂代謝相關基因表達[18]。這也表明不同的疾病模式,油酸對細胞周期的影響機制可能不同,具體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