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卜素
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教育專家和一線高校教師多從理論的角度予以闡釋,較少涉及教學實踐。本文以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為討論基礎,對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重點、結合時事講授等方法進行總結與思考,分析不足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深挖思政元素、使用新材料和新表達、科研促進教學等改進措施,努力做到在專業(yè)知識習得和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融入價值引領,實現(xiàn)法學專業(yè)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D909.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9-0143-03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以此為起點,“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在文件中進一步指出,應當根據(jù)不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點和專業(yè)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2020年4月,本研究成員作為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主要授課教師申報了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本研究從教學工作實際出發(fā),總結了在上一輪“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教學體會與思考,希望對未來結合專業(yè)課教學,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特別是挖掘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知識相結合的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提供有益指導和借鑒。
一、課程簡介
(一)課程概況
中外法律制度史是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法律系本科生必修課程,講授對象是本科三年級學生。課程由中國法律制度史和外國法律制度史兩大模塊組成,共48學時,其中,中國法制史模塊規(guī)劃32學時,外國法制史模塊規(guī)劃16學時。
(二)建設目標
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挖掘、激活、利用中外法律制度史中能夠突出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重視價值引導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傳承,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自覺弘揚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希望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中國和外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法律制度的內容和特點,掌握其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律制度及其發(fā)展演進的過程和規(guī)律:第一,以辯證的態(tài)度對待中外法律制度和文化,形成對中華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激發(fā)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者的責任與擔當,堅定信念,以促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二、教學實踐
為了實現(xiàn)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在第一輪課程講授中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設計和新的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和外國主要國家歷史上的法律制度及其發(fā)展,與本科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有一定的距離,為了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教師在教學中廣泛采用新媒體、新材料輔助教學。
在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史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團隊采用了近年來央視發(fā)布的一系列制作精良、旨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綜藝節(jié)目和紀錄片,如《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等。教師選取了其中與課程內容契合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以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秦代法制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了《國家寶藏》中展示的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相關片段。該視頻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親歷現(xiàn)場的考古學家講述秦簡挖掘過程及其問世的意義;第二部分是通過演員的演繹,將兩千多年前身為郡縣小吏的墓葬主人“喜”斷案的過程一一呈現(xiàn)。精致的短視頻將數(shù)千年前的竹簡及其上承載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與法律精神具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快速消除了學生因時間而產(chǎn)生的理解上的隔閡,使其與我國古代優(yōu)秀法律文化迅速產(chǎn)生共鳴。在講到漢代法制時,授課教師在課程中特意補充了近年來的考古大發(fā)現(xiàn)——?;韬畹南嚓P內容,借助《?;韬睢贰豆艜鴱突钣洝返燃o錄片,以?;韬畹纳綖榍腥朦c,重點講述秦漢兩代由郡縣制到郡國并行制再到郡縣制的轉變及其意義,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了我國古代行政體制的變化軌跡。
在外國法制史講授過程中,授課教師首先將“為什么赫敏不能嫁給哈利”這一問題拋出,用學生熟悉的《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作為問題的起點,快速拉近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引發(fā)學生對外國法律制度史的興趣,激發(fā)其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2]。將文學、電影與外國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歷史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愿意去了解、去思考外國法律制度形成的原因、背景及發(fā)展路徑,能夠客觀看待中外法律制度發(fā)展的異同。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課程導入所采用的內容是發(fā)表在私人博客的文章,并非具有嚴密論證的學術觀點,在學習和借鑒時應當提醒學生多加辨析。
在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采用新媒體、新材料、新表達講授課程內容的方式獲得了學生的廣泛好評,學生都希望在日后的課程中可以看到更多新元素的使用。
(二)突出教學重點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在課程講授中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教學重點,加強理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文化教育,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為了更好達到上述目標,授課教師根據(jù)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本身特性,按時間和地域將課程兩大模塊內容再次細分為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史、中國近代法律制度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法律制度史、外國古代法律制度史和外國近現(xiàn)代法律制度史等五大模塊,在每一部分中突出不同教學重點。例如在中國古代法制史部分,突出中華法系的輝煌成就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家國情懷;在中國近代法制史部分,突出中國近代法律移植的歷史背景與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法制史部分,突出民主政權法制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新民主主義時期民主法制的發(fā)展歷程;在外國古代和近代法制史部分,突出講授外國主要國家法律發(fā)展歷史,培養(yǎng)學生辯證看待不同法文化之間的差異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師在突出各模塊重點之外,還基于制度基礎的對比、中外國情的對比,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點出各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同國別之間的不同發(fā)展道路,并分析其區(qū)別產(chǎn)生的原因,幫助學生建立對中國法律文化、法律制度和法治道路的自信。
(三)結合時事講授
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了解當今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最新國內外形勢、重點熱點新聞等。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課程講授中,注意將本課程重點和國家政策和時事政治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增強課程思政的時效性、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
教師在授課中努力將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制度的講解和闡釋,增強學生對國家政策和時事政治的理解。以“德”的講授為例,授課教師將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中的“德”與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的“立德”問題結合在一起,從多角度多層面入手,加深學生對“德”的理解。一方面,教師在講授西周立法指導思想“明德慎罰”時,突出了“德”字的字形變化,以“德字有了心”為主題,探討從夏商時期神權法思想的“恭行天罰”到“明德慎罰”的轉變及意義,點出了周人所提倡的“明德”實質上包含了敬天、孝祖和保民三重含義,并以此為基礎引申出為政以德、敬老孝親、民貴君輕等古代法律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教師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的主張[3],和學生一起從“德”的角度理解核心價值觀,理解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超越。
教師在課程中突出近代法制史和新民主主義時期法制史發(fā)展歷程的講授,將其與深入學習“四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人民立場,踐行使命擔當。例如在清末法制的講授過程中,教師重點講授清末法律改革的背景、原因、過程及影響,尤其突出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的建立等對清末司法獨立的破壞;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法制的講授中,重點講授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民主政權法制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從而將學習專業(yè)知識與學習四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史觀,為新征程凝聚磅礴力量。
三、對教學實踐的思考
結合教學實踐,本研究對法律史課程思政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希望以此為起點,在新一輪教學中繼續(xù)探索和總結。
(一)深入挖掘法制史學蘊含的思政元素
多途徑、多角度挖掘法律史學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在傳授學科知識之外,充分傳達知識背后的思想淵源、價值關懷的思政元素。目前,全國高校都在積極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新成果層出不窮。如西南政法大學龍大軒教授在中國法制史課程中[4],通過講授中國古代法律中對孝道的提倡與維護,向學生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尊老愛幼、孝老愛親思想。教師應在自我摸索的基礎之上,多向學界前輩和同行教師取經(jīng)學習,吸取有益經(jīng)驗和成果,將思政元素遷移和融入法制史教學設計和課堂講授中,找到思政元素與法制史知識點的連接,在知識講授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四個自信,使其正確看待法治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堅定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
(二)積極利用新材料、新表達
深挖思政元素是法制史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新材料、新表達則是課程思政得以實現(xiàn)的載體。授課教師在完善現(xiàn)有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案的基礎之上,在教學目標中增加課程思政目標,探索最有效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根據(jù)課程思想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使用新時代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大量收集與專業(yè)課相關的信息資源、典型案例,結合專業(yè)課程本身的特點,提煉出核心價值觀教育具體而生動的資料載體,讓中外法律制度史更有課程思政的特點,做到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
(三)通過科研促進教學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講授,更是一種激發(fā)與影響,致力于教會學生通過提問、解答的方式自己探索。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所指出的那樣:“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盵5]沒有學術研究作為支撐,教師很難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目標。教師參與撰寫論文等科研活動,一方面能夠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補充到課堂之中,彌補了教材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另一方面能夠將教師的思考過程、嚴謹態(tài)度和鉆研精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身體力行地將立德和求知融合起來,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中外法律制度史課程思政建設仍然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一輪教學實踐雖取得一定零散經(jīng)驗,但更多暴露出整體教學設計和實施機制缺乏的問題。本研究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xù)探索和總結,努力做到在專業(yè)知識習得和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融入價值引領,實現(xiàn)法學專業(yè)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EB/OL]. (2018-09-17)[2018-10-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 翟文喆. 赫敏為什么不能嫁給哈利——《哈利·波特》中的歷史、文化與政治[DB/OL]. https://wenku.baidu. com/view/ b48fa307b9d528ea80c77942.html.
[3]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2021-05-04).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4] 龍大軒. 西南政法大學公開課:中國法制史[DB/OL].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cuvocw%2Fzhongguofazhishi.html.
[5] 唐建武. 錢偉長院士論教學與科研關系[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17.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