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雪
摘? 要:表對待關系的近義構式“對于”和“對”存在交替使用的現象,基于兩者的語言使用實例,采用多重對應分析法,可以構建“對于”和“對”的概念語義空間,進而考察兩者的使用差異。研究發(fā)現,“對于”和“對”具有多個使用特征,但兩者用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特征上,分別是句法功能(F)、介賓短語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G)、句法位置(L)?!皩τ凇焙汀皩Α本哂泄蚕淼恼Z義范疇,也有各自獨有的語義范疇。“對于”和“對”的原型范疇不重合,“對于”的原型范疇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話題,“對”的原型范疇是在狀語位置介引謂語的修飾成分。相較于小說和新聞,“對于”更傾向于出現在學術期刊論文中。
關鍵詞:“對于”;“對”;概念語義空間;構式交替;多重對應分析
一、引言
“構式交替”是指“功能相近的不同語言結構在語言使用中的選擇替換”現象[1],如漢語中的“讓”和“給”均可表被動,在語言使用中,如果要表達被動義,需要在兩者之間(或者在多個表被動的語言形式之間)做一個選擇。制約語言選擇的因素有多種,仍以“讓”和“給”為例,影響“讓”和“給”選擇的因素,主要有被動句的長短、用于什么樣的語體(口語與書面語)、施事的語義、受事的語義、核心謂詞的語義等。“構式交替”已成為一個專門的語言研究專題,這一專題內的研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表達某一類語義時,在多個語言形式中應該選擇哪一個語言形式來表達,影響語言形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關于構式交替的現有研究,以英語為研究對象的較多,張煒煒、王芳列出了英語中已有的構式交替研究[1],如與格構式交替、致使構式交替、領屬構式交替、小品詞構式交替、情態(tài)動詞may和can的交替等;以漢語為研究對象的主要有漢語的靜態(tài)存在構式交替[2]、被動構式交替[1]、雙及物構式交替[3]等。
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看,構式交替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兩個構式在所表示的概念語義范疇上存在相似之處,才會出現交替使用的現象。關于“概念語義范疇”(亦稱“概念語義空間”)的建構,樣例能夠起到橋梁的作用,即通過觀察真實語境中語言使用的實例(樣例),構建概念語義空間?;跇永龢嫿ǜ拍钫Z義空間的路徑,其理論依據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理論和樣例理論。原型是“特征”的集合,而“特征”是從語言使用實例(樣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
本文將通過對語料庫中“對”和“對于”語言使用實例各項特征的細致描寫,采用多重對應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構建“對”和“對于”的概念語義空間。本文與以往“對”和“對于”本體研究的差異,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本文所觀察的語言使用實例源自語料庫,是真實語境下發(fā)生的“第三人稱”語料,而不是研究者通過內省方式得到的“第一人稱語料”,也不是通過訪談方式得到的“第二人稱語料”;二是本文采用多重對應分析的方法構建概念語義空間,所得出的結論是基于概率的。
二、相關研究概述
(一)基于樣例的概念空間
黃瑩、任偉指出,“概念空間是指不同的因素或語言參項共同作用下不同構式建構的語義結構或語義維度”[4]。基于樣例的概念語義空間的理論基礎是認知語言學,主要涉及到認知語言學中的三個觀點。首先,構式不同則語義不同。構式是“形式—意義”配對體,它不同于句式,不具有多義性[5]。因此,構式形不同,則義也不同。以此為基礎,近義構式,如致使構式“使”和“讓”,雖然語義相近,但概念語義空間是有一定差異的。第二,原型范疇觀。近義構式語義空間的差異體現為原型范疇的差異,如荷蘭語中致使構式laten的原型范疇是間接致使,doen的原型范疇是直接致使。第三,基于使用的語言觀。語言使用由語義驅動,外化為語言實例,因此,通過語言使用實例可以建構語義空間。
基于樣例的概念語義空間構建的漢語研究,涉及到“V著”和“V了”、“讓”和“給”、“破”和“開”、雙賓構式和介詞與格構式等近義構式。田臻等對靜態(tài)存在構式“V著”和“V了”進行了考察,根據V的特征,兩者最根本的對立是“有界”和“無界”的對立[2]。張瑋瑋、王芳指出,影響“讓”和“給”兩個被動構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是結構上的長短被動和語體因素[1]。杜靜、李福印構建了“破”和“開”的概念語義空間,研究發(fā)現,“破”和“開”具有不同的原型特征,“破”的原型特征包括結果不可逆、不可預測、功能受損、易碎,“開”的原型特征為柔嫩、可預測、可逆、非遞進、表層[6]。張懂、許家金指出,雙賓構式的原型特征為與事是有生事物,介詞與格構式的原型特征為受事是有定事物、具體事物[3]。
總的來看,基于樣例的概念語義空間的構建,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一義多形”的考察,著重分析近義構式、近義詞的概念語義空間的異同,而“一形多義”的研究相對較少。從語料選擇來看,近義構式的辨析基本都區(qū)分語體或語域,即關注言內和言外兩類要素對語言選擇的影響。
(二)“對”和“對于”的相關研究
《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提到了“對”的兩個義項,其中,第二個義項為“表示對待,用法大致同‘對于”[7](P182)。當“對”表示這一義項時,與“對于”是近義構式。本文重點考察近義構式“對”和“對于”的概念語義空間。
學界對“對”和“對于”的觀察視角多樣,具體情況綜述如下:
1.介引成分。從介引成分的形式來看,“對”后可接名詞、代詞、詞組;“對于”主要接詞組,較少接名詞和代詞[8]。從介引成分與句中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來看,關系不同,“對”的分類也不同[9]。
2.與“……來說/而言”組合。“對”和“對于”都可以和“來說/而言”組合,構成“對/對于……來說/而言”結構,充當修飾語[8]。
3.句法功能。首先,“對于……”和“對……”的句法功能具有相似之處?!皩Α焙汀皩τ凇痹谟梅ㄉ暇哂幸韵孪嗤c:可以和名詞、代詞、詞組組成介賓短語,在句中充當謂語動詞的修飾語(狀語)、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修飾語(定語)、充當修飾語位于句首[8]。其次,兩者句法功能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所充當句法成分的傾向性上,即“對于”引導的介詞短語傾向于作句首修飾語,特別是全句的修飾語[8]。
4.介賓短語與句中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首先,介賓短語與句中主語或賓語是限定關系,如:“在現階段上,對于經濟問題,我們完全同意孫中山先生的這個主張”(“孫中山先生對于經濟問題的主張”)。其次,介賓短語與句子剩下的部分之間是被述說關系,如:“對于我來說,經歷得越不快的事就越能忘得快”。再次,介賓短語與句子剩下的部分之間是述說關系,如:“外來干部比較本地干部,對于熟悉情況和聯系群眾這些方面,總要差些”[10]。
5.句法位置。金立鑫對“對”和“對于”的句法位置進行了描寫,“對”在主語前后、助動詞后、否定詞后均分布自由;而“對于”在主語前分布自由,主語后分布有條件限制,不可分布于助動詞和否定詞后[11]。
6.“對/對于……V”中V的類型。李琳瑩根據“對/對于……V”中V的類型,將“對”介引的成分分為四類。當V為言語行為動詞或動作動詞時,“對”介引的成分是動作行為的方向或對象;當V或形容詞表示心理活動或情感態(tài)度時,“對”介引的成分是心理或情感行為的對象;當V為“形式動詞+動詞”時,“對”介引的成分是動詞的受事;當謂語部分是表判斷的短語或句子時,“對”介引的是評述的對象。除第一類外,其余三類中“對”和“對于”均可互換[12]。
7.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特征。在不同的語體中,“對”的使用表現出不同的特征。王景丹考察了公文語體中“對”的使用情況[13]、[14],李孝國考察了法律文本中“對”的使用情況[15]。
此外,關于“對”和“對于”的研究,還包括對兩者篇章功能的比較[16],對兩者歷時發(fā)展的探討[17]、[18]等。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對兩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多種因素作用下,“對”和“對于”的概念語義空間呈現出何種樣態(tài);
第二,真實語言使用中,影響“對”和“對于”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梁茂成等指出,“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是普通的實證研究方法在語料庫語言學領域的延伸,基本程序與普通的實證研究方法相似”[19](P178),即提出假設、設計操作方案、建立語料庫、語言特征提取、統(tǒng)計分析、數據解釋、得出結論。與一般的實證研究不同的是,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驗證假設時采用的是真實發(fā)生的“第三人稱”語料,而不是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得來的“第二人稱”語料。
(三)語料庫建設
根據前人研究成果,語體不同,“對”和“對于”會表現出不同的使用特征。因此,本文選擇了分屬不同語體的三種體裁(小說、新聞、學術期刊論文),并建成三個小型語料庫。
1.體裁選擇
張伯江認為,以語法解釋為目的的語體研究不看重語體種類,所看重的是語體變量[20]。兩種體裁在語體種類上相似,但在某一語體變量上表現不同,語法特征可能表現出較大差異。關于語體變量,本文主要參考了Longacre和王洪君等所采用的劃分語體的語體變量。Longacre根據“有無時間連續(xù)性”“是否關注動作主體”,將語體分為敘事、操作指南、行為言談、說明四類[21];王洪君、李榕、樂耀根據時空屬性(當下/非當下),將語體分為“主觀近距交互式語體”和“主觀遠距單向式語體”[22]。按照上述標準,小說、新聞、學術期刊論文三種體裁在語體變量上的表現,可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小說在三種語體變量上的表現為“關注時間連續(xù)性和動作行為主體”,“時空屬性為當下”;新聞在三種語體變量上的表現為“關注時間連續(xù)性和動作行為主體”,“時空屬性為非當下”;學術期刊論文在三種語體變量上的表現為“不關注時間連續(xù)性和動作行為主體”,“時空屬性為非當下”。
2.語料庫詳情
本文研究共涉及到三個小型語料庫:小說、新聞和學術期刊論文。
小說和新聞語料庫建設。新聞語料庫從ToRCH2009[23]、ToRCH2014[24]中抽取而來。ToRCH(Texts of Recent Chinese)系列語料庫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語料庫團隊建設而成,抽樣方式參考布朗語料庫,包括新聞、通用、學術、小說四大類體裁。ToRCH2009和ToRCH2014抽樣方式一致,但文本內容不重復,因此可以合并使用。我們抽取其中的新聞語料,建成新聞語料庫,總庫容量為21萬詞。小說語料庫同樣從ToRCH2009、2014語料庫中抽取而來,共61.6萬詞。
學術期刊論文語料庫建設。首先,在本學科的核心期刊中選擇五種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期刊,分別是《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科學》《語言文字應用》《漢語學習》。其次,將發(fā)表年份限定在5年之內,即2016—2020年。再次,挑選出由一位作者寫作的實證類論文①。該語料庫共包括51篇論文,總庫容量為32.8萬詞。
以上三個語料庫建成后,均進行分詞和詞性標注處理。
3.語料檢索及抽樣
以“對于_p①”和“對_p”為檢索式,在小說、新聞、學術期刊論文三個語料庫中進行檢索。介詞“對于”和“對”在三個語料庫中的分布情況,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我們獲取到的“對于”和“對”的語料共有4319條。按照“對于”和“對”在三類體裁中的分布比例,隨機抽取500條語料進行分析。這500條語料的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
在所抽取的500條語料中,由于部分語料不符合分析的標準,所以需要排除。我們主要排除了以下兩類語料:一是“對”表“朝、向”義的語料,這類語料與“對于”不是近義構式,因此,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二是介賓短語作定語的語料,如“對語言習得的作用”,也需要排除在外。對以上語料進行排除后,“對于”和“對”的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
4.語料標注框架
根據前人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建構了“對”和“對于”語言使用實例的標注框架,具體如表5所示:
5.數據統(tǒng)計
本文所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是多重對應分析。多重對應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簡稱“MCA”)所展示的是語言使用實例與多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本文中,“語言使用實例”指的是小說、新聞、學術期刊論文中“對”和“對于”的使用實例;“多個變量”是指上文提到的7類使用特征。對于每一個語言實例,我們都根據上文中的7類特征進行標注。通過多重對應分析,“可將復雜的多維數據進行降維處理”[1],從而把語言使用實例和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二維坐標中展示出來。
四、結果
(一)MCA維度闡釋
本次研究共有9個分類變量(上文中標注的7類特征涵蓋了8個分類變量,再加上1個介詞變量“對”和“對于”)。MCA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在圖1中,黑色為8個語言特征,灰色為語言實例。據圖1可知,維度一和維度二僅能解釋數據中37.9%的變異。Levshina指出,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結果,Greennacre將R中的{ca}包調整為{mjca()}包,以更真實地反映維度對數據變異的解釋程度[25]。我們采用{mjca()}對數據進行處理,再次觀察維度一和維度二,發(fā)現兩個維度可以解釋數據中79.6%的變異。因此,介詞“對于”“對”與8個特征的對應關系可以由圖1來表示。
在第一個維度上,貢獻值比較高的分類變量是句法功能(F)、介賓短語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G)、句法位置(L)、是否與“來說/而言”組合(Lai)、介引成分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YY)、V的類型(V),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
在第二個維度上,貢獻值比較高的分類變量有:體裁(TC)、動詞類型(V)、句法位置(L)、介引成分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YY),具體情況如表7所示:
(二)加入補充變量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對于”“對”與多個變量的對應關系,我們以圖1為基礎,將兩個介詞作為補充變量加入到MCA圖中,具體如圖2所示(見下頁):
由圖2可知,“對”位于維度一的負向,維度二的正向,幾乎靠近維度二的原點;“對于”則位于維度一的正向,維度二的負向。
五、討論
(一)“對于”和“對”用法的主要差異
根據上文的結果,“對于”和“對”用法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句法功能(F)、介賓短語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G)、句法位置(L)。具體而言,“對于”傾向于置于句首,介引全句的話題,與其后的成分構成“被述說”和“述說”的關系?!皩Α眱A向于置于主語后,介引核心謂語的相關成分,與核心謂詞構成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
除上述三個主要差異外,“對于”和“對”的用法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一定差異。“對于”傾向于和“來說/而言”組合,所介引的成分一般不是其后成分的受事,V多為表性質和狀態(tài)的謂詞;“對”則不太傾向于和“來說/而言”組合,所介引的成分多為其后成分的受事,V多為表運動與變化的謂詞。
(二)“對于”和“對”的概念語義空間
首先,“對于”和“對”的概念語義空間可以通過兩者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使用實例(樣例)來構建。我們分別以“對于”和“對”的所有語言使用實例為范圍,繪制95%的置信橢圓。具體如圖3所示:
根據圖3,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就“一義多形”角度而言,“對于”和“對”是表達“對待關系”的兩種形式。從圖3可以看出,以“對于”和“對”的所有樣例為范圍繪制的兩個橢圓之間有重合的部分,這說明兩者的部分語言使用實例在真實語境中體現出相同的特征,即在這些語言使用實例中,“對于”和“對”可以互換且不影響意義的表達。同時,“對”的語言使用實例接近原點,在兩個維度上的傾向性都不是很明顯,這說明“對”表對待關系時適用的范圍較廣,限制較少。
第二,就“一形多義”角度而言,“對于”除與“對”共享的意義外,還具有其獨有的意義。從圖3可以看出,“對于”的大部分語言使用實例是分布在兩者的重合范圍之外的,同時,這部分的語言使用實例主要分布在維度一的正向。也就是說,它們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作為修飾成分位于句首,與后面成分構成‘被述說和‘述說的關系”。此外,“對”使用實例的分布范圍比較集中,“對于”的使用實例則相對分散,這說明“對”使用實例之間的相似性較強,而“對于”使用實例之間的相似性較弱。
其次,“對于”和“對”具有不同的原型范疇?;贛CA圖,分別圍繞“對于”和“對”的中心(centroids)繪制95%的置信橢圓,“該置信橢圓代表了95%的置信區(qū)間時的范疇原型”[1]。具體如圖4所示(見下頁):
從圖4可以看出,“對于”和“對”的橢圓完全不重合,說明兩者擁有完全不同的原型范疇?!皩τ凇焙汀皩Α钡牟町愔饕w現在維度一上,在維度二上表現得并不明顯。因此,兩者原型范疇的差異也體現為維度一的差異,“對于”處于維度一的正向,“對”處于維度一的負向。由此可知,“對于”的原型范疇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話題”,“對”的原型范疇是“在狀語位置介引謂語的修飾成分”。
(三)“對于”和“對”使用的體裁差異
關于語體變量的差異,本文主要選擇了三種體裁,以考察“對”和“對于”在體裁方面的不同。據上文對MCA兩個維度的闡釋可知,維度二中貢獻值最高的是體裁變量,小說和新聞分布在維度二的正向上,學術期刊論文分布在維度二的負向上。為便于觀察,我們將圖2引至此處:
從圖2可以看出,“對”均接近維度二的原點,說明“對”使用的體裁傾向性并不明顯?!皩τ凇本挥趫D的下方(維度二的負向),和學術期刊論文(TC-lw)處在一個方向上,說明“對于”比較傾向于出現在學術期刊論文中。王永娜、馮勝利指出,“對于”屬于正式體介詞[26],“學術期刊論文”語體正式,因此,它更傾向于使用“對于”。同時,維度二在負向上的特征除“學術期刊論文”(TC-lw)之外,還有“主語省略”(L-no)。從圖2也可看出,“學術期刊論文”(TC-lw)和“主語省略”(L-no)的距離較近。上文曾經提及,“學術期刊論文”不關注“動作行為主體”,因此,這類體裁傾向于省略主語。
六、結語
本文關注的是語言使用中的構式交替現象,即在真實語言使用中,表達相近意義的構式交替使用的現象,通過構建近義構式的概念語義空間,揭示影響構式交替的關鍵因素。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表達對待關系的近義構式“對于”和“對”?;谝酝皩τ凇焙汀皩Α钡难芯砍晒?,我們建立了包含8類語言特征的標注框架,對224條表對待關系的“對于”和“對”的語料進行標注。之后,采用多重對應分析法(MCA)對標注數據進行分析,基于“對于”和“對”語言使用實例,構建兩個介詞的概念語義空間。
本次研究主要有四個發(fā)現:第一,“對于”和“對”最主要的差異表現在句法功能(F)、介賓短語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G)、句法位置(L)三個方面;第二,“對于”和“對”的概念語義空間呈現出部分重合的樣態(tài),說明兩者既有共享的語義范疇,也有各自獨有的語義范疇;第三,“對于”和“對”具有不同的原型范疇,“對于”的原型范疇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話題”,“對”的原型范疇是“在狀語位置介引謂語的修飾成分”;第四,“對于”傾向于出現在學術期刊論文中,符合該體裁語體正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煒煒,王芳.從基于樣例的概念空間看構式交替——以“讓”和“給”的被動用法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7,(6).
[2]田臻,段丹,韓璐.構式網絡中近義構式的語義對立探析——基于“V著”/“V了”存在構式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5).
[3]張懂,許家金.英漢與格交替現象的多因素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
[4]黃瑩,任偉.英語分析型允讓構式的致使傾向研究——多分類邏輯斯蒂回歸和多重對應分析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0,(3).
[5]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6]杜靜,李福印.“破”類動詞的多維語義分析[J].外語研究,2019,(6).
[7]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張永勝.淺析介詞“對”和“對于”用法的異同[J].語文學刊,1992,(4).
[9]吉慶波.介詞“對/向”+O+V的替換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任明.“對、對于”的表義功能[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11]金立鑫.介詞“對”和“對于”[J].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1,(3).
[12]李琳瑩.介詞“對”的意義和用法考察[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13]王景丹.談語體與“對”字句的適應關系[J].修辭學習,2001,(3).
[14]王景丹.公文語體“對”字句的初步考察[J].修辭學習,2001,(1).
[15]李孝國.法律文本中“對”字句的話語分析[J].修辭學習,2002,(4).
[16]王蕊.“對于、關于、至于”的話題標記功能和篇章銜接功能[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3).
[17]周芍,邵敬敏.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J].語文研究,2006,(1).
[18]聶仁發(fā).“對于”百年來分布變化的定量分析[J].漢語學報,2011,(3).
[19]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0]張伯江.以語法解釋為目的的語體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2,(6).
[21]方梅.語體動因對句法的塑造[J].修辭學習, 2007,(6).
[22]王洪君,李榕,樂耀.“了2”與話主顯身的主觀近距交互式語體[A].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四十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3]許家金.ToRCH2009 Corpus(ToRCH2009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2009年布朗家族語料庫,100萬詞,漢語). 2014.
[24]許家金.ToRCH2014 Corpus(ToRCH2014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2014年布朗家族語料庫,100萬詞,漢語). 2017.
[25]Levshina,N.How to do Linguistics with R:Data explor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
[26]王永娜,馮勝利.論“當”“在”的語體差異——兼談具時空、泛時空與超時空的語體屬性[J].世界漢語教學, 2015,(3).
Construction Alternation:An Exemplar-based Conceptual Space of “Dui(對)” and “Duiyu(對于)”
Gong Xue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space of Chinese preposition “dui(對)” and “duiyu(對于)” by using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ur analyses show that: 1. the thre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dui(對)” and “duiyu(對于)” are syntactic function (F), the meaning connection between prepositional phrase and other elements (G), syntactic location in sentence (L); 2. “Duiyu(對于)” and “dui(對)” have the same meaning and also are different in some aspects; 3. “Duiyu(對于)” and “dui(對)” have different prototype; 4. “Duiyu(對于)” have more likely been used in journal articles compared with fictions and news.
Key words:“duiyu(對于)”;“dui(對)”;Conceptual Space;Construction Alternation;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