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魯明
眾所周知,飛機在向上爬升時,都會呈現(xiàn)“抬頭”的姿勢,但很少有人知道,抬頭的角度里竟然隱藏著“保命”的科學(xué)。
2009年,法航447號航班在航行途中遇到極端雷暴天氣。飛行員試圖上升高度躲避突如其來的異常,但無論他如何操縱拉桿,飛機都“不聽話”,不但沒有上升高度,反而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急劇墜落大海,機上228人全部遇難。
事后,官方從飛機黑匣子中解讀的信息表明,飛機遇難前曾產(chǎn)生了3分30秒的失速。所謂失速,通俗來講就是飛機抬頭的角度過大,超過了臨界狀態(tài),導(dǎo)致升力突然大減,飛機失去控制。
法航447號航班事故發(fā)生前,客機自動駕駛系統(tǒng)停轉(zhuǎn)。機上的兩名飛行員在慌亂狀態(tài)下,做出了致命的操作——在拼命拉桿的過程中,飛機抬頭的仰角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某一刻突然超過臨界狀態(tài),飛機立刻產(chǎn)生了失速現(xiàn)象,急劇墜毀。
那么,飛機的仰角要控制在多少度以內(nèi)才不會失速呢?
不同的飛機會有不同的要求,就我們平時乘坐的客機而言,飛機爬升時,機翼允許的最大仰角只有15度左右,如果角度過大,就會產(chǎn)生失速。
失速背后的原理還要從飛機的升力說起。飛機之所以能夠飛起來,得力于機翼的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下表面壓強較大,將飛機“頂”了起來;而壓強差的產(chǎn)生得力于機翼上下表面的空氣流速差,機翼上表面的空氣流速更快,流速越快的地方壓強越小。
然而,當(dāng)飛機仰角過大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機翼上方的空氣將不再緊貼著機翼表面流動。我們拿水流來做一個類比:當(dāng)水從地平面進入一段較平緩的斜坡時,水往往是緊貼著斜坡流走的;當(dāng)斜坡坡度不斷增大,到某一刻,水流到斜坡處時,就會直接沖出去。
當(dāng)飛機仰角大過一定的角度,機翼上方的空氣將翻過機翼前緣,直接飛走,而不再緊貼著機翼上表面流動。由于上下表面流速差驟變,飛機在高空中升力驟減,從而導(dǎo)致了法航447號航班墜機悲劇的發(fā)生。
這就是飛機失速的慘痛教訓(xùn):凡事都有個臨界點,做什么都別過頭。
(摘自2020年4月29日《今晚報》,維寶兒圖)
文/王鼎鈞
紙可以包火,用堅硬的紙,包星星之火,例如,包住一支燭光。
這個信條一代一代傳下來,即使是大火,只要有更大的紙張,仍然可以四面包抄,在想象中,那是一番興奮熾烈的光景,以致一代一代有人去做,抱著孩子過年的心情。
我在臥房里點一支燭,展開一張紙。紙張燃燒,我再用ー張更大的紙。我有很多很多紙,一張比一張大,一張比一張燒得旺,等所有的紙用完了,火舌開始吞噬房子。等到整個房子燒完,我就沒有什么材料可用了,包住這熊熊大火的,只有天和地。我思量毛病出在哪里,錯就錯在我的準備不夠,只要我的紙再多幾張再大幾尺,何致功虧一簣?
終我余生,我只思念幾尺紙,可惜我短缺那幾尺紙。
(摘自《江河旋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維寶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