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聿
房子如同身體,一旦過了某個時間節(jié)點(diǎn),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零零碎碎的小問題。今天水龍頭需要更換一個膠墊,明天新買的空氣凈化機(jī)的插頭跟原有的插座不匹配,要安一個轉(zhuǎn)換插座,后天燃?xì)庠畹臓t盤又不好用了。然后,我就會直奔我家小區(qū)門口那家雜貨店。
雜貨店的門口有三級臺階,從低到高,擺放的商品由輕至重。第一級往往是那種路過時不經(jīng)意就會買的小東西,比如,襪子、手套、口罩什么的。第三級之上,則是幾大摞陶瓷花盆、幾個腌咸菜的大缸,大缸里還插著一捆木把的拖布。除了寒冷的冬天,雜貨店的門都是敞開的。左邊那扇門上層層疊疊掛著各式門簾,右邊那扇門就更豐富了,從鞋帶到電線,不同種類繩狀的商品搭在上面。
雜貨店里有三個頂天立地的大貨架,貨架上的每一層、每一格都是滿的。其中兩個貼著左右兩面墻,中間的那個又把剩余的空間一分為二,只留下兩條狹窄而幽長的通道,通往一個神秘的世界。貨架與貨架之間還連著許多繩子,繩子上也掛滿了貨物,像中秋時節(jié)的葡萄藤。
我每次走進(jìn)來心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件事——這屋子里到底有多少種、多少件東西呢?觀察了很多次,仍沒有一個答案。哪怕是加上“大約”“可能”“差不多”這樣的副詞做回旋之用,也還不見有一個數(shù)字浮現(xiàn)出來。在我徹底放棄思考這個問題時,老板兩口子就成了我的偶像。因?yàn)椴还苣阋I的這個東西多么不起眼,哪怕是一根針,他們總是能夠在星辰大海一般的貨物里將其一擊命中。
夏天的某日我去買東西,剛巧趕上屋外暴雨忽至,索性就一邊等雨一邊與老板兩口子攀談起來。
我最好奇的,當(dāng)然還是這屋里到底有多少東西,他們又是如何做到了然于胸的。老板娘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問了我一句:“跟過日子相比,這難嗎?”這個反問頗有深意。想想那些跟生活有關(guān)的詞,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從“上有老下有小”到“七大姑八大姨”,哪一個不讓人心力交瘁呢?相比于這些,雖然那些貨物浩如煙海,但是仍然單純可愛。
老板娘說剛開店那幾個月,理貨確實(shí)是件頭疼的事,又累身體又累腦子。理一次貨,就像打一場仗一樣,而且還總是記不住。直到她媽媽突然去世,她連續(xù)失眠了好多天,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是媽媽的臉,眼淚止不住地流。干脆跳下床來理貨,腳上蹬著攀著,手上挪著擺著,腦子里又要想著算著,心里就不胡思亂想了。后來,跟老公吵架心里煩,她就在店里理貨;兒子青春期叛逆,總是惹她生氣,她也在店里理貨??傊?,專心致志地理貨可以讓她忘記一切煩惱。理著理著,東西在哪兒、還剩幾件,自然也就不是難題了。
我又轉(zhuǎn)頭問老板:“大哥,你呢?”老板說:“她理完貨,缺這少那,我就得一趟一趟去進(jìn)貨,閑不著?!?/p>
忽然想到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雖然里邊那個神奇的故事跟眼前這庸常的生活大相徑庭,但是它們都發(fā)生在雜貨店里。東野先生把故事的場景設(shè)定在雜貨店,也許有一層意思是生活本來就是紛雜、繁雜、復(fù)雜的,比如,我們家那些不好用了的雜七雜八;比如,雜貨店老板家那些瑣事塵雜,是誰也躲不掉的。而雜貨店里的“雜”正是對抗它們的法寶,所以,雜貨店確實(shí)是可以解憂的。
暴雨來得急,去得也快,我與他們作別走出店門。雖然天還是陰的,但是看著我手上拿著的嶄新的浴霸燈泡,感覺它就像一個太陽。
(阿建摘自2020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報》,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