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鴻
我愈來愈覺得,當一位語文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他時刻都處于“危險”之中。這“危險”不是指人身安全,而是指教師面臨著來自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的挑戰(zhàn)”。這也是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教學時,不敢放手讓學生提問的一個重要原因。
幾年前,我聽一位名師執(zhí)教柳宗元的《江雪》,所借班級是省城一所小學的五年級。教學開始環(huán)節(jié),她讓學生匯報預習這首詩時已經(jīng)讀懂了什么。請注意,教師并沒有讓學生提問,但“危險”同樣降臨了。
第一個學生談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沒事;第二個學生講了這首詩的大概意思,也沒事;第三個學生站起來發(fā)言的時候,卻出事了。這個坐在第一排的男孩一開口就令四座皆驚,他說:“老師,我知道《江雪》中這條江的名字,叫湘江……”我和旁邊的老師互相對視了一眼,悄聲問:“對嗎?”我們互相搖了搖頭,不是說小男孩不對,而是我們不知道,無法確定。那位上課的名師同樣如此,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她稍稍愣了一下,隨即快步走到那男孩子身邊,把手輕輕按在他的肩膀上,嘴里只說了一個字:“嗯!”顯然,她不知道男孩說得對還是不對,慎重考慮,先用這種模糊評價來應對。
下課后,我們和這位名師一起趕緊把那個男孩叫住。一番詢問、打聽,方知他背后有高人指點。原來,這位甚聰慧的“楊氏之子”其父是某大學中文系教授。這個信息是昨晚預習時他父親說的。回來后,我們找相關(guān)資料一查,果然。永州有一個雅稱叫“瀟湘”,瀟指瀟水,湘即湘江。瀟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其和湘江的融匯處就在永州?!督愤@條江的的確確叫“湘江”。
事情過后,屢屢想起,倍覺汗顏,甚至有如芒刺在背之感。我相信那位名師定然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們都以為備課時充分了解、調(diào)查、搜集資料后,全方位掌握了《江雪》的相關(guān)信息,應對小學五年級學生綽綽有余。哪料想,卻在“江里翻了船”。
經(jīng)歷這起“事件”后,我們要作這樣幾點反思:
第一,備課再怎么充分,再怎么認真,都不過分。教師要反復思考、周密思考,不放過和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任何細枝末節(jié)。課堂事,精于細,細節(jié)造就精彩。但成也細節(jié),敗也細節(jié)。
第二,不要低估了學生。有時候,不是老師在教育學生,而是學生在喚醒老師。就像彌爾頓說的,“兒童引導成人,如同晨光引導白晝”?,F(xiàn)在的學生,在知識儲備和累積上,一屆比一屆厲害。這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如同“歷險”。
所以,第三,教師要有職業(yè)的“恐慌之感”,也就是“本領(lǐng)恐慌”。教師要明明白白地認識到在每堂課上自己都會受到來自學生,來自家長,來自全新的、不知道的知識領(lǐng)域的“風險”。要逼迫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常懷敬畏之心,常思超我之境,努力身體力行,實踐“教學相長”。
原先,我們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而現(xiàn)在的學生已遠遠不滿足于“一杯水”了,他們要喝“一桶水”甚至“一池水”。這樣,教師就要擁有“一湖水”“一江水”,甚至一個“大海的水”。教師的知識儲備愈多,教學的“風險”系數(shù)就愈低。
這樣還不行。學生不僅有“水量”上的要求,還有“水質(zhì)”上的挑剔。他們不愿意喝死水,不愿意喝沒有營養(yǎng)的水,他們要的是有點甜的、清新的“山泉水”。教師要有“長流水”,要有“源頭活水”。如果教師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必然在課堂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每天都處于“歷險”之途。反之,如果教學準備充分,教師自身學養(yǎng)深厚,定然會在和學生對話、交鋒的過程中見招拆招,瀟灑逍遙,含笑迎“戰(zhàn)”,最終化險為夷。
教學確實存在“風險”,是一場“歷險”。我們迎“險”而上,借“險”檢驗、磨礪自己。恰課堂“急流險灘”,方顯教師智慧本色。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椒江區(qū)教育教學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