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近一百多年來社會變革和文化演進的真實見證,它既記錄了中國社會沖破千年封建桎梏,一路高歌猛進奔向現(xiàn)代文明的歷程,也觀照了社會變革和探索之路的曲折與輾轉。關于這一時期的文學研究專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聚焦于名家名作,追求精辟之余也有一鱗半爪之嫌。由劉復生、張宏主編,藍天出版社于2008 年出版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一書,雖名為“名著”,卻不止于名家名作,全方位地刻畫了時代巨變中不同個體的文學成長歷程,也管窺了文化轉型中語言形式和社會思潮的變遷。
本書共分為四十四個章節(jié),選取了五四運動前后至20 世紀末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家及其作品,重點對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展開了深入而客觀的解讀和評析,突出展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以白話文的普及為起點的,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涵的不斷摸索、完善、成長的過程。
在作品的選擇上,編者并未以知名度和影響力作為唯一的標準,而是以作品的文學性和語言特色為著眼點,力求充分、全面地呈現(xiàn)作家的文學造詣和作品的藝術特色。首先,本書介紹了魯迅的《鑄劍》,相較于《吶喊》《彷徨》《狂人日記》等名作,《鑄劍》無論是在故事的沖突性還是思想的深刻性上,都難以與其比肩,更缺少了魯迅的批判和戰(zhàn)斗精神。然而在編者看來,《鑄劍》這種帶有虛無主義色彩的文風,恰恰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初期的作家群體在思想上的迷茫與彷徨,同時也為讀者刻畫出了一個更加豐滿立體的魯迅形象。與之類似的還有郭沐若充滿激情的《鳳凰涅槃》和徐志摩淺吟低唱的《偶然》。從中可見,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界、思想界的先鋒人物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思索并嘗試著“新文化運動”之下的文學發(fā)展新方向。
其次,編者通過對沈從文的《邊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等作品,為讀者勾畫出了我國白話文文學從起步到成熟的曲折、艱辛過程,以及作家們在以現(xiàn)代手法表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同樣處于社會和文化轉型期的當代文學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最后,編者選取了改革開放初期至20 世紀90 年代初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一批佳作。例如開創(chuàng)了朦朧詩之先河的北島的《回答》,打破了傳統(tǒng)禁忌的王小波的《革命時期的愛情》,表達了對“自我”追求的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在社會和思想開放的伊始,這些詩文展現(xiàn)了彼時文學對舊時代的叛逆和對新世界的追尋。
綜上可知,本書別具一格的選文及評析方式,打開了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新局面。比起成熟的口碑之作,這些印刻著探索與追尋的名家成長之作更為深刻地映照著文學的成長與發(fā)展,也為我們考察歷史、洞察時代提供了新的視角。正如編者所說,只有國家和民族的全面發(fā)展振興,才能真正帶動文學的繁榮,而老一輩作家們在暗夜中苦苦追尋的真理和希望,也只有隨著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找到圓滿的答案。
(濟寧學院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