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蕊
摘要: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左手訓練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針對左手的訓練中,最為重要的幾大要點就是固定手型、保留手指和手指獨立性。本文將從固定手型的重要性、保留手指的要訣以及如何訓練手指獨立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guān)鍵詞:固定手型? 保留手指? 手指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1-0046-03
一、固定手型
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左手訓練貫穿于學琴的全過程,也是涵蓋內(nèi)容繁復的一個類別,其中音準問題幾乎是所有學習階段都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問題,那么提高音準的準確性,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固定手型,這也是啟蒙教學當中特別應該重視的環(huán)節(jié)。
為什么要固定手型呢?首先,放眼樂器的進化歷史,在17世紀以前,小提琴多被用作聲樂和舞蹈的伴奏樂器,使用時音域較小,多使用第一把位來演奏,演奏時的基本原則是盡量多使用空弦。到了19世紀初,由于德國小提琴家斯波爾發(fā)明了小提琴的腮托,人們對于小提琴的夾放位置形成了普遍的共識,即用左下頜接觸小提琴的腮托,頭部則自然傾斜下垂,使得小提琴的琴身基本與肩同高,這樣一來,左手擺脫了承受小提琴本身重量的任務,這一重大改進使得小提琴演奏中左手技術(shù)的發(fā)展有了更大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19世紀上半葉,隨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到來,歐洲社會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浪漫派的作曲家,他們有別于巴洛克時期音樂中濃重的宗教色彩,更不同于受啟蒙運動影響、追求平等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更加注重個人內(nèi)在情感的表達,也正是基于此,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曲目體裁的多樣性,曲目技巧難度的極大發(fā)展,也促使了歐洲小提琴各大流派對于演奏技巧及訓練方法的探索。
在我們現(xiàn)代小提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鍵盤樂器的啟蒙學習階段總是比弦樂器的入門更加容易上手一些,這是因為鍵盤樂器的每個琴鍵的音高是樂器本身提供的,并不需要演奏者自己來摸索,且琴鍵位置在演奏者面前一目了然,而弦樂器的演奏者要通過自己的聽覺、視覺來判斷每一個音符在指板上的具體位置,且指板上無任何記號性標記讓演奏者記錄下已知位置。
同時,由于小提琴在實際應用中從伴奏樂器逐步轉(zhuǎn)變成了獨奏樂器,專門為小提琴創(chuàng)作的作品難度越來越高,小提琴演奏中的音域也隨之擴展了,原來的三把位之內(nèi)的演奏習慣早已無法適應曲目的要求,人們開始探索小提琴的高把位演奏技巧。那么,一把小提琴的音域大概有四個半八度,大約有五十四個半音,而每一條弦的音域大約有兩個八度,二十五個半音,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小提琴的指板上至少有一百個位置,而這些位置通過在不同樂曲中的不同排列組合,就會衍生出千萬種的情況,小提琴的各個把位之間有沒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有沒有一種適用于各個把位的訓練原則及實用的訓練方法,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把這千變?nèi)f化的手指位置歸納總結(jié),以達到改善小提琴演奏者左手的音準問題及提高左手的演奏速度呢?
在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左手四個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雖然是千變?nèi)f化的,但是,一指(食指)和四指(小指)之間是四度音程關(guān)系,這一框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手型框架,且是放在四條弦的任一把位皆適用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據(jù)左手四個手指在指板上的排列關(guān)系,把左手手型歸納為幾種固定手型,手指排列關(guān)系即手指之間的全音、半音關(guān)系。最為常見的情況是一指和四指的框架是不變的,通過改變二指和三指的位置,把左手手型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全音-全音-半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全音,其中,第四種手型是通過一指或者四指的伸張,得到一個增四度的手型框架。
除了常用的四種手型以外,在某些樂曲的演奏中,還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手指排列方法,如相鄰的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會加大到一個半全音甚至是兩個全音的距離。
在實際演奏中,還會遇到一種情況,四個手指分別按在不同的弦上,這時我們也可以運用把四個手指按照原有位置平移到一條弦上的方法,這樣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發(fā)現(xiàn)此處是哪一種基本的手型框架了。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把第一把位的各種固定手型訓練扎實且做到演奏中可以靈活而準確地在不同手型框架中切換自如,是可以同時有效地解決高把位的音準問題的,當然,在高把位的實際演奏中,還需要考慮到隨著把位的升高,手指之間的距離會有一定程度上的縮小規(guī)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如何訓練左手的固定手型呢?
第一,從最低把位開始,按照某一手型的手指排列順序,然后依次往更高的把位方向,以每次起始音升高半音的方法來練習這一手型,在所有把位的位置以達到鞏固加強手型框架的目的。例如第一種手型框架(全音-全音-半音)在G弦上的練習為:
按照以上演奏模式練習一直到第八把位,并且在每一條弦上重復練習。
第二,以三度分解演奏的方法在所有把位以及各條弦上練習同一手型框架。
第三,以六度雙音分解演奏的方法在兩條弦以及所有把位練習同一手型框架。
第四,以四度雙音分解演奏的方法在兩條弦以及所有把位練習同一手型框架。
第五,用分解和弦的演奏方法在三條弦上練習某一種手型框架。
第六,用分解和弦的演奏方法在四條弦上練習某一種手型框架。
以上都是基礎(chǔ)教學中可以用到的訓練固定手型的一些方法,固定手型在實際應用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學生在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固定手型專項練習后,對于幾種基本框架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應用到樂曲的演奏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由于手型框架的基本練習是把每一種框架歸類練習的,但樂曲中經(jīng)常是各種手型交替進行,這就需要演奏者首先能夠識別出此處是運用了哪種手型,并能做到和前后不同的手型框架自如地轉(zhuǎn)換。有時前后樂句是同一把位不同弦的不同手型,例如在一把位演奏A大調(diào)音階,三弦是全音-全音-半音的手型,接下來演奏到二弦是全音-半音-全音的手型,有的學生在換到二弦時就只是三指平行地移動過來,這樣就出現(xiàn)了錯音,而有的學生則是意識到三指位置不太一樣,但移動的位置是模糊且不準確的。此處正確的方法是演奏者首先要識別出是兩種手型的交替進行,同時分析出兩種框架的共同之處是一指、二指、四指是按在同一位置的,只有三指是變化的,從三弦演奏到二弦時三指要往二指的退回半音,整個手型是從三指和四指的半音關(guān)系變成二指和三指的半音關(guān)系。
二、保留手指
保留手指,顧名思義,指的是手指的保存不變,其涵義是指先前曾有,而后保存不變。因而它是一個有著時間先后意義的相對概念。那么在小提琴演奏中,保留手指的訓練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小提琴左手訓練追求的是精簡動作、快速而準確,那么精簡動作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抬落指的次數(shù),以獲得速度上的提高。
保留手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被保留的這個手指在后面的演奏中還會再次用到,如果按一次手指即刻抬起,后面用到時再次落指就會有按不準的風險,因此保留手指不僅提高了速度,還對音準的把握性有直接的幫助。
同時保留手指讓手指之間的各種音程關(guān)系有了參照物,在實際演奏中,每一個手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為了保證音準,演奏者需要在落指前在頭腦中預先判斷出下一個音與前面可以參照的手指的音程關(guān)系,這樣就會大大提高音準的準確率,保留手指在實際演奏中也不會遇到幾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同一條弦上單音的演奏,只要前面的手指不抬指不會影響后面音符的演奏,都是可以保留的。例如克萊采爾小提琴練習曲42首第37課第一小節(jié),這里演奏雙音前面的手指是可以保留的,因為它不抬指并不影響雙音,而且后面馬上就出現(xiàn)了這個音符,保留手指既減少了一次抬落指的動作,又保證了音準。
第二,一個手指按兩條弦的保留手指,有時會遇到前面演奏的音雖然后面沒有同樣的音再次出現(xiàn),但是會有同一位置相鄰弦的音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需要在第一次落指時同一手指同時按下相鄰的兩條弦,并且保留住。例如羅德24首隨想曲第12課開始部分。
第三,雙音的保留手指在樂曲中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例如維尼亞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的雙音部分:
這里一指和二指是六度關(guān)系,且很多組音型的前面兩個音都是如此,所以一指和二指就應該保留手指在弦上一起換把,但是這里的保留手指僅僅是沒有抬指動作,不代表兩個手指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每一組音型用到的六度關(guān)系是有區(qū)別的,換把的同時是需要調(diào)整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見,保留手指在小提琴演奏的左手訓練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是應該在啟蒙教育階段就植入學生心中的一個基本概念。
三、手指獨立性
手指獨立性,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是指左手的每一個手指在演奏中做抬落指的動作時,可以自由地不受其他手指影響和牽扯的一種能力。由于現(xiàn)代小提琴作品在技術(shù)難度上的不斷提高和深入,小提琴演奏者要想使演奏困難樂句時保持顆粒性,清晰且快速均勻地演奏音符密集的樂句,手指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反之,手指之間互相影響,缺乏獨立性,會造成急速演奏的樂段節(jié)奏模糊,斷續(xù)不連貫,甚至會影響音準,極大地降低了演奏質(zhì)量和水準。因此,在小提琴教學中,對于手指獨立性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手指缺乏獨立性的根本是因為小提琴演奏中左手按弦的四個手指本身的力量是不均衡的。食指(一指)和中指(二指)力量相對強一些,無名指(三指)次之,小指(四指)力量最弱,因此演奏中由于力量不均衡造成手指之間的抬落。指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力量弱的手指自身的能力,使之與其他手指達到一個的平衡和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由于左手按弦的發(fā)力點是指根部分,同時受地心引力影響,落指的動作本身是順應著地心引力的,因此它是一個相對自然的動作,且落指本身帶有一定的重力,因此,練習中更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抬指動作上,因為抬指的動作是向上拔起的,是和人體自然動作相反的,更容易出現(xiàn)滯后、不清晰的動作,教學中經(jīng)常會碰到有些學生落指動作很規(guī)范,而抬指動作拖泥帶水、慢吞吞的,這就直接導致了演奏中的技術(shù)難點完成質(zhì)量不高。因此,訓練手指獨立性要注意抬指是否迅速而有力,落指是否準確而均勻。
訓練手指獨立性的有效方法,首先可以按照全音-半音-全音的手指排列方法把四個手指全都按在某一條弦上,然后抬起一指,其他手指保持不動,一指重復抬落指的動作,同時要體會指跟部分在做抬落指動作時的感覺是否是迅速而有力的,落指后的位置是否是準確的,同時還要注意落指后手指的第一關(guān)節(jié)是不能塌陷的,抬指的高度至少要達到相鄰手指一個關(guān)節(jié)的高度,然后依次練習每一個手指,且需要重復一定數(shù)量的練習才能達到訓練效果。
訓練手指獨立性的一些基本功教材也是十分有效的訓練方法。例如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練習第一冊第一課和施拉迪克小提琴技術(shù)練習第一課。以上兩課基本練習除了用慢速度大量重復譜面上的練習以外,還可以加入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訓練,比如附點節(jié)奏的練習,這一練習方法是通過延長某一音,以至于讓下一音符的手指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而下一音符的手指快速落下,并且連續(xù)急速落下第三個音符,從而達到加強手指顆粒性的目的,使樂句清晰而干凈。
總之,針對左手獨立性的訓練應該從啟蒙教學階段開始涉及,讓學生從演奏的初級階段就對左手技術(shù)有足夠的重視,為技術(shù)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四、結(jié)語
小提琴的左手訓練中最難攻克也是最為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就是音準問題了,而音準問題則是演奏者的聽覺能力和視覺校準以及科學地分析音與音之間的關(guān)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本文提供了一些關(guān)于左手固定手型的訓練方法,以期通過此訓練能使演奏者把左手各手型中的音與音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科學的排列組合,以及慢速重復性地練習,最終達到解決音準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