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霖清
摘要:中國畫與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形象表現方式,兩者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中國畫良好的吸收了書法用筆的思維與技巧,書法借鑒和吸收了中國畫傳情達意的表達方式。本文以中國畫與書法同源的原因及表現為分析基礎,逐步闡述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相容性,繼而在分析中國畫與書法在同品異用方式的基礎上,探討同源異用性特質下中國畫妙筆與書法翰墨的創(chuàng)新方式。
關鍵詞:中國畫? 書法? 同源異用性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1-0037-03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土壤的書法和中國畫,是五千年來中國人對藝術和自然之美追求的成果與表現。中國書法和中國畫展示的是中國發(fā)展過程中在思想、美學、文學方面的發(fā)展歷程和發(fā)展水平等。同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被稱為國畫的中國畫與書法同源,兩者均以繪畫和文字的實用性作為發(fā)展目的,在用筆技法和創(chuàng)作工具的選擇上具有相通性,從兩者的發(fā)展歷程來看,中國畫和書法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以及對“以形寫意、以形寫神”美學境界的追求同樣具有相通性。因此書中有畫,畫中有書,書畫同源可作為中國畫和書法傳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理念與思想。
一、中國畫與書法同源的原因及表現
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同源的問題一直都是藝術理論家和實踐者研究的重點。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的書畫同源,主要體現在中國畫與書法的表現形式和起源兩方面。
(一)同以傳情達意為標,書畫相濟起源相通
書法是隨著漢字的形成和發(fā)展而出現并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作為獨特的漢字造型藝術形式,書法是漢字“畫”作形式的創(chuàng)意表達。眾所周知的是,漢字是表音表意文字體系,具有一定的表現能力與繪畫因素,早期表現為象形符號。從仰韶文化時期所出土的各彩陶上及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紋中,不難看出,中國最古老的繪畫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書法,這也為中國畫與西洋繪畫在空間、透視、光影等方面的差異化區(qū)分,以及中國畫以線條藝術為表現核心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早期中國書法與繪畫均依賴于線條的藝術表現?!稓v代名畫記》中,張彥遠極為明確的提出了書畫在造字時并沒有被清晰的分隔開來,畫與文字(書)的區(qū)分始于兩者的表達目標不同。如繪畫以形見長,而文字以傳意為主,但是六書中的象形和鳥書均可視為中國早期繪畫。中國畫與書法名字的差異說明兩者是相異的事物,書與畫的分離是繪畫作用得以發(fā)揮的基礎,當中國畫的藝術特色成型時,其就有了區(qū)別于書法的創(chuàng)作要求。
從書與畫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兩者在美術史上曾經有過多次融合。如魏晉南北朝時,“六法”提出之前,書畫均是一體的?!肮欠ㄓ霉P”概括了中國畫的特征,自此之后,中國畫與書法的差異性逐步出現,但是中國畫對筆力的講求又讓中國畫和書法藝術融合為一體。如《枯木竹石圖》中趙孟頫所提到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庇纱颂幉浑y發(fā)現,以書入畫、書畫同源是存在客觀性的,而楷書、大篆、飛白書等筆法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直接應用在成就書畫融合運用的同時,又為書法之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v觀書法繪畫發(fā)展史可得,書畫的確同源,中國書畫藝術審美觀念、境界追求、創(chuàng)作工具、創(chuàng)作主體的相同特殊性使書法與中國畫藝術在各自發(fā)展中必然牽牽連連,互為助力。
(二)工具一致筆法同源,書畫同品審美同趣
潘天壽指出“筆為畫之骨,墨為畫之肉,有筆無墨非也,有墨無筆亦非也?!本€條作為中國畫和書法技藝的支撐,是構成點畫的主要形式和支柱。中國書法作品和中國畫在同樣使用筆墨紙硯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點、線、面藝術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兩者同樣選擇筆、墨、紙、硯作為藝術形式展示載體,在宣紙上使用毛筆勾勒繪畫不需要借助色彩渲染,簡單的水墨就可成就中國畫與書法名作,這也是兩者在歷代發(fā)展過程中得以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宗白華認為“引書法入畫,乃成中國畫的第一特點,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干,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同屬于一境層?!敝袊嬇c書法在用筆時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調節(jié)比例力度,無論是筆法的露鋒、側鋒、逆鋒、順鋒、藏鋒變化,還是線條的虛實相間、有疏有密、虛實相印所呈現出的不同意趣與層次感,其用筆創(chuàng)作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中國書法藝術和中國畫的傳承久遠,不同時代的文化賦予書法與中國畫以不同的文化風格特色和藝術審美特征。魏晉南北朝時期以老子哲學思想作為主流思想,老子所倡導的道法自然不僅影響到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靈感的發(fā)端,同樣影響了畫家和書法家們對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的領悟與表現。中國山水畫以自然之道為畫韻,而寄興、暢神等則成為東晉書法家們創(chuàng)作的核心思想,在此觀念的影響下東晉書法優(yōu)雅含蓄,中國畫創(chuàng)作逐漸以藝術欣賞取代“君子此德”美學思想。盡管“暢神”是以山水畫作為闡述載體,但是在之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滲入到中國畫的花鳥畫、人物畫、書法、詩歌、曲藝等領域,為中國畫與書法的審美、意境的相似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真、善、美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精髓,其真在于讓賞析者身臨其境,其善是書畫作品中主題思想和表達內容的主旨,其美體現的是書畫作品的藝術意境呈現。書法與中國畫之所以基本同趣,主要在于兩者均以真情、自然、寫意為主旨,無論在美學追求還是審美理論的應用方面,均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為目標,忌諱造作和刻意。此觀點使書法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一致,感染力與意境呈現的本愿同工。書法用筆方式對中國畫線條造型影響讓中國畫具有詩性化、意境化、哲理化等多種特質,書畫在創(chuàng)新技法、藝術表現形式的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借鑒,也使雙方在美學思想上完成了互通互融。
二、中國畫與書法的同品異用方式
(一)書畫同用筆不同技
黃賓虹指出,“畫法即書法,習畫者不究書法,終不能明畫法”,書法具有動感美、力感美、形感美,中國畫在汲取書法情感特質、動感美、力感美、形感美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線條呈現方式。文人畫家自宋元之后,重新審視了書畫同源,從新的角度強調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特殊審美意義和形式趣味性,這也導致繪畫與書法對線條的展示方式不同,盡管中國繪畫有骨法用筆的說法,但是與書法筆力千鈞、力透紙背相比較,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對中鋒用筆的藝術效果、形式要求更具有特殊性。書法創(chuàng)作中,書法家為突出筆下線條節(jié)奏感和呈現文本的立體化視覺效果,需要不斷調整執(zhí)筆姿勢。但畫家在使用中鋒筆法時,卻盡可能的懸腕豎筆,用于保持中鋒筆尖偏出墨痕周邊,而筆尖要始終在墨痕中。
(二)書畫同意不同形境
中國畫藝術形成早于書法藝術,兩者雖然都使用筆墨紙硯來創(chuàng)作和展示氣韻生動、神采飛揚的作品,但是書法的藝術形態(tài)是漢字造型,而中國畫則是以現實生活與創(chuàng)造物象為呈現對象。因此,“書為心畫,書以言情”的書法和“畫狀物形、畫以狀物”的中國畫同品而形異。
藝術源自生活,卻高于生活,境由心生,情隨境起,畫言情述境,而書法受制于線條字形的單一性,很難比較具象化的呈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即便書法和中國畫都需要欣賞者具有較高的聯想能力與審美,但畢竟畫作相比較書法來說,其所展示的元素更為具象化,所闡述的內容、意蘊、思想自然會更具有深度、可思辨性。中國畫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其內容是實實在在的物或者景,相比較書法,畫作的表現形式得到了升華,為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留出可情感互動的空間,也更具有便捷性。因此,賞畫者與賞玩書法作品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能欣賞到切實發(fā)生的實景,能通過實景自由暢想,而后者只能看到書法筆畫之美、形態(tài)變化之貌。中國畫以情景交融為意趣,意境中凝聚的景色之美與作者的情感相連,賞畫者看到的不僅僅是畫家的內心世界,還有自己與畫家情感共鳴后自己的情感世界。而書法的結構、筆畫、線條的紛繁蕪雜,在巧妙融合后,能展示出或雍容端莊、或飄逸剛健、或淡雅有力的氣度、情懷而絕非意境。
此外,書法與中國畫具有氣、韻之美,氣源自意志,展示出陽剛之美,韻出自情感,有風韻陰柔之美。書法和中國畫在體現創(chuàng)作者情緒、心緒、情感與思維方面,兩者的表象不同,中國畫氣韻表現不如書法,但書法在意趣、意境等方面又敵不過中國畫,但二者所呈現出的藝術美感均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涵養(yǎng)與文化底蘊的體現。
三、同源異用性特質下中國畫妙筆與書法翰墨的創(chuàng)新方式
(一)以文化母體為核心,兼顧二者同源異形特質創(chuàng)新
中國畫與書法的藝術創(chuàng)新并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視覺文化樣式的表現,中國畫和書法的創(chuàng)作從發(fā)端開始就極具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在幾千年的成長過程中兩者均將中國哲學內涵作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至高境界。雖然筆墨的發(fā)展對語言體系逐步完善的強調,筆墨精神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應用使中國畫與書法表現形式得以分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畫和書法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就可以離開民族情感、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狀況、地理環(huán)境等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而以上諸多元素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母體形成的基礎。
我國近現代繪畫藝術家傅抱石、黃賓虹在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個人研究和感悟,提出藝術家要加大研習書法藝術的力度,學習書法用筆技巧,了解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規(guī)律,否則很難精準打造出繪畫作品中的層次感。董其昌與趙孟頫作為書法筆法與繪畫藝術融合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人物,趙孟頫將“二王”在書法作品中的婉約、輕靈的細膩風格融入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深入挖掘了繪畫與書法藝術在精神、技術層面的依存性,其使用書法的用筆技巧體現山水情境美學特征的方式,對現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技法探索具有極為明顯的啟迪作用。而董其昌重視書法創(chuàng)作的“熟中生”和繪畫創(chuàng)作的“熟中生”,其用筆含蓄,繪畫線條高低起伏融洽順暢。董其昌的創(chuàng)作思想同樣成為現代書法和繪畫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抒發(fā)藝術理念和主觀情感的依據。
綜上,中國畫與書法是植根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雙生花,兩者環(huán)抱相生、花葉相通、生生不息。任何無視中國畫與書法同根同源性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都是違背二者本質的。雖然中國畫與書法在當前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獨立體系,兩者在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視角、審美范疇、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技法等層面體現出的差異性,最終還是需要以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世界及情感作為出發(fā)點,這意味著在同源異用性特質影響下,中國畫與書法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既要始終把控傳統文化母體內涵,又要兼顧兩者的同根同源,但可從筆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筆墨表現規(guī)律入手,尋找兩者新的契合點,或者兩者各自新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路徑。
(二)以時代精神引導傳承,互融互促提升作品藝術美感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形態(tài)各有千秋,兩者都是彰顯時代文化與美學實踐探索成效的藝術載體。盡管兩者在表現形態(tài)、意境呈現、用筆等方面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的創(chuàng)新均能以現代性、探索性、多樣性作為當前和未來發(fā)展趨勢,都可以在精準把握時代意識與人文精神的同時相互學習,最大化發(fā)揮彼此的優(yōu)勢提升自身的優(yōu)勢。中國畫之所以能傲然于世界美術之林,與其借鑒和學習篆刻、詩文、書法等藝術門類等密切相關,此點可深入挖掘,中國畫與書法在審美意識和哲學基礎方面的相通性同樣可融入到雙方的技法研究中。比如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加大對篆刻、書法、經典詩詞等的運用,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加大對畫論、美術史、藝術考察等研究成果、精神、文化的融入,使中國畫與書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雙方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始終契合時代發(fā)展特征,始終能不斷吸納和融合與中國畫和書法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
蘇軾提出的畫、書、詩一體化的先進藝術思想,要求繪畫藝術要遵從神態(tài)最似、形式不似的原則?,F代藝術鑒賞者和藝術家要清楚認識到書法作品與繪畫是同源異形的,在繪畫創(chuàng)作前要做好書法用筆技巧使用經驗的積累,形成專業(yè)的書法創(chuàng)作意識和深厚的創(chuàng)作功底,中國畫作品中線條交錯所呈現出的藝術美感可通過借鑒和引入書法技法來表現。據此,從保障并提升書法與中國畫繪畫成效、質量的角度出發(fā),建議書法家和畫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要主動學習繪畫、書法創(chuàng)作的技法,尤其是用筆技巧,讓作品的線條組合方式更為靈動,在創(chuàng)作中按照具體情況分析圖畫需要呈現的形式和可用的藝術技法,書法家可靈活應用線條的虛實、粗細、疏密關系,在創(chuàng)作時要將文化審美標準和藝術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借此提高作品的層次感和藝術效果,讓書法作品成為傳統與當今文化融合的載體。
參考文獻:
[1]賈靚.解析中國畫筆法與書法用筆的同源性[J].美術教育研究,2021(08):60-61.
[2]張海寶.何為以書“入”畫——談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J].文化產業(yè),2021(09):76-77.
[3]許亞彪.書法線條對寫意中國畫的影響探究[J].美與時代(中),2021(03):32-33.
[4]張海寶.論書法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J].大眾標準化,2021(05):78-80.
[5]蔣雅.簡析中國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J].今古文創(chuàng),2021(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