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志
(延安大學 21世紀新邏輯研究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現(xiàn)代數(shù)學邏輯百余年一路高歌猛進之后,在最近50年遇到了對邏輯學科本身的一些新認識的“平衡”。1970年代成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因為這個時期發(fā)展起來的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以及非形式邏輯、批判性思維和論辯理論,體現(xiàn)了一種不同于經典邏輯的新邏輯觀。為了對社會或學科需求作出響應,邏輯學自身被迫演變,這根本不令人驚訝。在實踐中,每一分支學科的科學家都發(fā)展自己所需要的邏輯和系統(tǒng),結果是新“邏輯”的混沌景觀[注]Dove Gabbay & John Woods,“Resource-origins of Nonmonotonicity”,Studia Logica,Vol.88,No.1,2008.。不同邏輯觀的沖突,恰恰是新興學科與傳統(tǒng)學科的新發(fā)展沖擊經典邏輯的留痕。新裝置和新程序的應用,延伸到自然語言、法律、心理學、決策論、通信(溝通)、機器人學、計算哲學、科學哲學等。理所當然,法律領域應該怎樣發(fā)展自己所需要的邏輯,也成為法治中國建設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法律邏輯是一種應用邏輯”這個命題,很容易引出這樣一個疑問:它是何種應用邏輯?一種應用邏輯預設它要“應用”的一般邏輯。毫無疑問,這種一般邏輯傳統(tǒng)上被默認為是形式演繹邏輯。這個預設蘊含著兩個結果:其一,按照這種邏輯的定義和標準,否認存在所謂法律邏輯的懷疑論頗為盛行;其二,符合這種定義和標準的法律邏輯的典范,看來是適合所謂機械法學(mechanical jurisprudence)的法律推理模型——用來得出關于爭議案件的理性結論的演繹邏輯,通過將一個表述為絕對全稱概括的法律規(guī)則適用于某一法律事實而得出裁判結論。可是,由于在很多案件中用來支持或攻擊某一結論的論證是可廢止的,因而這個模型并不普遍適用,充其量只是偶爾適用。結果,就如沃爾頓所言,我們一直陷入兩難:要么承認不存在關于法律推理的邏輯,要么有一種不適用于大多數(shù)天天要裁定案件的邏輯[注]Douglas Walton,“Introduction”,in Giorgio Bongiovanni,et al.,eds.,Handbook of Legal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Dordrecht:Springer,2018,pp.ix-xxiii.。這也是佩雷爾曼創(chuàng)建新修辭學時所遇到的價值判斷邏輯的兩難問題。
這個兩難困境的實質首先是邏輯觀問題。當法律邏輯將形式演繹邏輯奉為一般邏輯,并甘當其“應用”的邏輯時,法律論辯的基本特性與經典邏輯發(fā)生了嚴重沖突。經典邏輯觀之下的邏輯范式與對論證型式(scheme)的處理有關:有用的、理性的論證形式(form)只有一種——演繹論證,其他所有型式均為謬誤。法律話語作為一種理性實踐話語,法律推理作為一種實踐推理,與作為形式演繹邏輯之應用的法律邏輯存在三個明顯的不適配:證明標準不適配、對抗制不適配、三審制不適配?;裟匪埂⒍磐?、圖爾敏和佩雷爾曼早就指出了這種不適配。經典邏輯觀的幾何學模型與新邏輯觀的法學模型形成鮮明對照:必然性、確定性的證明標準與非必然性、可廢止性或似真性的證明標準不同,而滿足不同的證明標準與實際使用的論證類型相對應。法律訴訟的證明標準根本不是幾何學的證明標準。法律論證的前提是可接受的或似真的,論證的形式是非演繹的,結論是經過正、反論證較量之后“平衡”的結果。按照經典邏輯,證人證言、權威證言、動機論證、因果論證等論證并不屬于邏輯的范圍。如果要說邏輯對它們論說一二的話,只能給它們貼上謬誤的標簽。因此,我們看到,如果考慮所面對的真實的法律實踐,法律邏輯就不可能是經典邏輯觀所統(tǒng)領的應用邏輯,因而需要修改的不是法律實踐的“事實”而只能是邏輯觀;如果固守經典邏輯觀所統(tǒng)領的應用邏輯,那就只能做出這樣的判斷:不滿足必然性標準的謬誤(無效論證)充斥于法律論證,是司法活動的常態(tài)或基本面貌。這樣一來,以經典邏輯的標準作為標志的合理性,在司法活動中就蕩然無存,整個法律領域變成了非理性的。
對經典邏輯觀的執(zhí)著尤其會讓我們在面對法律論證型式時陷入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經典邏輯觀的麻煩集中體現(xiàn)在論證型式的問題上。論證型式是論證的類型(涉及邏輯的范圍——邏輯是什么?)和評價標準(規(guī)范性——什么是好論證?)的焦點。邏輯的對象與邏輯的功用之間也存在適配的問題。如果把邏輯的對象限于某一種特定論證類型,比如演繹論證,那么就不能主張,適合這種論證的評價標準也適用于其他論證。從論證型式看法律邏輯的兩難,就容易明白,認為不存在法律邏輯的懷疑論,是因為真實運作的法律論證型式并不是經典邏輯的對象,也難以被這種邏輯妥適處理;現(xiàn)存的法律邏輯與機械法學相匹配,也是因為法律推理的模型沒有涵蓋論證型式,而主要包括演繹論證。法律邏輯兩難的本質是,表現(xiàn)真實法律論辯本質狀況的論證型式的使用和評價不在經典邏輯的視界之內。兩難問題聚焦于法律論證型式意味著:經典邏輯的對象——演繹論證,不等于法律論證,甚至不等于法律論證的主要部分;有效性標準在法律活動中兌現(xiàn)不了(大量論證只能歸屬于邏輯謬誤)。
法律論辯最顯著的特性是由對抗制約束的正、反論證的有序展開。僅從這一點看,形式演繹邏輯根本不可能成為法律論辯之邏輯的理論基礎。雖然有效性概念牽涉反論證,因為一個反例就可證明一個推理形式的無效性。然而,法律的證明標準中并無演繹有效性這種標準。況且,法律事實證明中遇到的相反“跡象”(證據(jù))很多情況下也不是對“事實”一錘定音的否定。法律適用中由案例引發(fā)的法律規(guī)則的解釋問題,也不是用例外去否定規(guī)則的問題。演繹邏輯形式系統(tǒng)是一致的,根本不能允許對立(矛盾)命題都得到證明。它的整個證明方向是唯一的。因為在一個系統(tǒng)內,證明的出發(fā)點或公理是假定的,推論規(guī)則是劃定了的,任何推理者的目的都是揭示出公理所蘊含的真命題(定理)。這與法律活動中帶有不同目的的論辯者從不同證據(jù)(或對相同證據(jù)的不同理解)出發(fā),證明法律事實并適用法律規(guī)則最終得出有利于自己結論的過程有天壤之別。加之,法律論辯活動中的正、反論證在不同層次上的糾纏情況,經典邏輯更是無能為力。比如,刑事訴辯中控辯(正反)雙方有時在被告是否有罪上不是對立的(被告認罪),但可以在量刑上是對立的。因而,對立可能是在“質”上(有罪無罪),也可能在“量”上(多大的罪,匹配多大刑罰的罪)??梢?,解決法律邏輯的兩難,需要以邏輯觀的變革為前提,需要重新審視法律邏輯是何種應用邏輯。
換個視角去看整個邏輯史,不同邏輯觀的分水嶺以20世紀70年代為界。新邏輯觀與經典邏輯形成一系列鮮明對照:
推理的真實主體、多主體(真實時間里行動的執(zhí)行者)/零主體,理想主體;
資源(時間、信息和計算能力)約束的/理想化的;
實踐的目標(所有推理最終都回答一個疑問,解決一個問題,得出結論,做出決定等)/理論的目標(數(shù)學基礎,一致的形式系統(tǒng));
交互的/獨白的;
多樣化推理類型/必然性推理;
依賴語境的多元評估標準/唯一的形式有效標準;
推理的非單調性、可廢止性/單調性、終局性;
忍受真實否定實例(允許例外)的概稱句/全稱量化條件句;
描述性基礎上的規(guī)范性/與描述性無關(甚至對立)的規(guī)范性;
使用者友好性/學術性
所有這些對照因素揭示了法律邏輯兩難背后的兩種邏輯觀的競爭,競爭的焦點是理想規(guī)范與認知現(xiàn)實或理想標準與推理實在的契合性。法律論證型式本身的分析和評估體現(xiàn)了所有代表新邏輯觀的上述因素。比如,法律中的證人證言論證。這種論證是法律活動實實在在的參與人(主體)所做的論證,經典邏輯的理想主體是不這么干或不允許這么干的;它是在缺乏直接物證的情況下(約束)的證明,而理想的證明對此不屑一顧;它要回答案件事實是什么,得出有利于使用它的人的結論,與理論的目標無涉;它是一種交互手段,在對話過程中履行證明責任,有明確針對的聽眾(法官等)而非相關人的獨角戲或喃喃自語;它是可能被使用的論證方式之一,絕不是唯一,也不屬于幾何證明所用的推理形式;對它的評估所考量的相關條件或因素與其他論證型式(如因果論證)有所不同,要考量諸如證人是否“目擊”事件、觀察的條件、觀察者的感覺器官運行是否正常、多個證人的證言是否一致、證言與已確定事實證據(jù)是否一致、是否有影響證人產生偏頗意見的利益因素等等,這些都是非常語境化的因素,任何人不可能用“這樣的論證(邏輯)無效”的說辭就將它簡單打發(fā)了事;它可以得出暫且的結論,但遇到新信息時,比如發(fā)現(xiàn)證人的報告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間隔過長,結論就可能被削弱或不被接受,因而基于證人證言得出的結論總是有被廢止的風險,而不是終局性結論;它所基于的一般“常理”(論證的大前提)是“證人通常說真話”(當然也有制度約束——作偽證承擔法律后果,或道義約束——手撫《圣經》發(fā)誓),這是容忍例外的“規(guī)則”,而不是“每個(每次)證人都說真話”這樣的絕對全稱概括;它的結構或形式是描述性的,因為它是真實存在的論證實體。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究它能得出可接受結論的制約因素或條件,由此我們得到評價這種論證的方法——滿足相應的條件,此類論證就是好論證,這就邁入規(guī)范性的軌道:要求人們在接受此類論證的前提且沒有發(fā)現(xiàn)它違反那些條件的時候,只能暫且承認結論是可接受的。這種規(guī)范性并不是根據(jù)某形式系統(tǒng)得到的,也不是邏輯學家“規(guī)定”的;它來自人們的實踐活動,通過分析形成固定套路或型式,凝結成知識或方法,再用到合適場景中,因而獲得了使用者友好性。
由于新邏輯觀著眼于發(fā)現(xiàn)諸如此類真實人類推理的特性,它就有可能解決法律邏輯的兩難。論辯(argumentation)研究,尤其近來人工智能和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領域的論辯研究,提供了打破法律邏輯兩難的工具——辯證框架(dialectical framework)和論辯型式(argumentation schemes)。論辯是辨識、分析和評估爭議雙方的正、反論證的方法,在這里,用來解決爭議所需要的事實性知識庫(factual knowledge base)可能不完全或不一致,雙方根據(jù)適配案件的證明標準,使用可錯的論證,得出一個暫時的結論。論辯型式或論證型式是論證的常見或普通形式(common forms),它們會遭到批判性問題的批評或反駁。辯證框架使用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與其他裝置,考慮某一具體背景(如某一特殊法律制度中的審判)中使用論證的語境。跳脫或擴展經典邏輯的推理(即蘊涵)或論證(含推出關系的命題集)的概念,用可廢止規(guī)則替代對法律規(guī)則的誤表征——不會遇到例外的、全稱量化命題,在此基礎上模型化法律推理,才是對典型的可廢止法律推理的公平對待[注]Douglas Walton,“Introduction”,pp.ix-xxiii.。圍繞這兩個主要工具有很多相關理念上的變革。這種變革不是枝節(jié)上的,而是系統(tǒng)性的。比如,對于法律領域的論證概念的理解就牽扯大量問題:理解或定義論證的框架(命題集還是對話,甚至是制度約束下的辯證對話);論證的核心是理由,那么理由是形式邏輯視角下的、法哲學視角下的,還是道德哲學視角下的?法律論證還涉及規(guī)范和價值,以及法律的權威性,這些特性使得法律論證不像初看起來那么單純,單從形式邏輯眼界來看它,已經遠遠不夠了。論證概念確定之后,論證結構的分析和評估問題隨之而來。所謂的司法三段論只不過是司法裁決論證的表層結構或一級結構,裁決的真正力量源自深層結構或二級結構,即對司法三段論大、小前提本身的證明。還可能需要展開這種二階證明或辯護,探究理由的理由。結果,一個完整的司法裁決論證原來是一個由演繹推理和許多非演繹推理構成的復雜論證。論證的結構不那么純粹了:籠統(tǒng)問司法裁決論證是怎樣的單一推理形式不合適,只能說在哪個層次上的論證屬于哪種單一的推理形式。這種結構的復雜性又導致評估標準的多樣化。這樣一來,是追求“通吃天下”的一種邏輯,還是如圖爾敏所說,不同域可能需要不同的邏輯?當經典邏輯給我們提供的論證形式不再敷用的時候,是否應該探索其他可能的論證形式?最終,邏輯的核心對象——論證形式,將法律邏輯變革的諸多問題集于一身。因此,跳脫法律邏輯二難困境的前提是獲得這樣一種認識:作為復雜過程的法律推理,既非不合邏輯或沒有邏輯(在無充分理由或提供糟糕理由的意義上),亦非可還原為法律之外被公認的那些(演繹)邏輯形式[注]Stephen Waddams,Dimensions of Private Law:Categories and Concepts in Anglo-American Legal Reaso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118,225.。
關于自然認知和人工認知有兩種競爭的路向:自然的、自下而上的、具體化的(生成的/形態(tài)學的)認知系統(tǒng)方法;形式的、自上而下的、高度符號的(統(tǒng)計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從關于某領域的一般原則出發(fā),用公理方法發(fā)展。比如,該方法適用于物理理論時,人們被給予一定的物理信息,可以用數(shù)學量之間的方程式來表達這些信息繼續(xù)進行,然后借助公理和操作規(guī)則推導出新的方程。相反,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人們從某一自然科學領域或其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的難題出發(fā),用分析的方法加以發(fā)展。這些用分析探究的科學領域,“尋找一個難題的可解決性的條件”,這種條件用“非演繹推導”的手段發(fā)現(xiàn),這些手段本身也許是科學說明的有力工具[注]Carlo Cellucci,Rethinking Logic:Logic in Relation to Mathematics,Evolution,and Method,Dordrecht:Springer,2013,pp.10-13.。顯然,經典邏輯觀主張自上而下,公理化系統(tǒng)是典型體現(xiàn)。新邏輯觀主張自下而上,因此搞清真實推理的狀況就很重要。
新邏輯觀倡導從真實發(fā)生的推理出發(fā)構建自然化邏輯,向我們昭示了法律邏輯生成的路徑。法律邏輯要從法律交往活動尤其是法律論辯活動中來。對此,圖爾敏和佩雷爾曼已經做出了示范。新邏輯觀重視經驗,采取自下而上的探究路線,其方法論精神體現(xiàn)在伍茲提出的 “盡職調查原則”上。1.尊重事實材料(data)的原則。如果邏輯理論T是一種關于現(xiàn)實生活條件下所執(zhí)行的人類K類行為的經驗上敏感的理論,那么T的構建者就應該盡心竭力確保,他所認為的真實發(fā)生的K-行為確實適配T的描述標準和評估標準。特別是,如果發(fā)現(xiàn)真實發(fā)生的行為與T的評價規(guī)范不一致,研究者就必須留神核查該行為是否確實是T要著手描述的行為,其行為表現(xiàn)正是T的規(guī)范試圖加以約束的。如果你指控某人犯了演繹錯誤,你就應該有理由相信他意欲作出演繹推理,或者使用一些方式使推理的演繹評價成為一種合適的判斷手段;然后,你應該確認他的推理違反演繹正確性標準的特征。演繹有效性應用于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主體所參與的推理時,幾乎總是錯誤的尺度。因此,那些過度調用演繹有效性的人違反了尊重事實材料的原則。在關于概率判斷的謬誤方面,亦是如此。比如,實驗者要求被試對較大的可能性做出判斷??墒?,在詢問某事的可能性時,人們有時會問帕斯卡概率,但也有人可能會要求科恩(Jonathan Cohen)所說的培根概率,而在其他情況下,要求的卻是似真性(“很可能的”意思是“似真的”)??偟膩碚f,人們并不熟悉帕斯卡概率的概念,那么我們?yōu)槭裁磿J為他們在運用帕斯卡概率的概念呢?2.事實材料收集原則。事實材料收集工作要求考慮一系列問題:關于X想知道什么?對X已知道什么?為什么我想知道關于X的這些東西?關于X沒有更多有趣的問題要問嗎?什么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我打算如何獲得我的問題的答案?我如何知道我的方法會完成這個工作?假如我的方法給出一個我并不喜歡的答案,我根據(jù)什么忍受這個答案并保持這些方法,或者拒斥該答案并改變該方法?[注]John Woods,Is Legal Reasoning Irrational?An Introduction to the Epistemology of Law,Second Edition,London:College Publications,2018,pp.13-14,41,71,477-482,520.3.事實材料分析原則。方法影響事實材料的概念化,事實材料怎樣被概念化又影響什么才算是對它們的理論上妥適的回應[注]John Woods,Errors of Reasoning:Naturalizing the Logic of Inference,London:College Publications,2013,p.75.。該規(guī)則呼吁“請勿曲解事實材料”。概念化是將事實材料制成可理解之物的手段。培根最偉大的警告是:避免對想用我們的理論加以說明的事實材料的過度概念化。對事實材料的不恰當選擇和分析,按照我們理論的先入之見去過分概念化事實材料的沖動,都要反對。在培根看來,那不是事實材料分析,而是事實材料曲解,甚至是歪曲。4.復雜性識別原則。沒有對其復雜性和固有的含混性予以應有尊重,不可能走進你想要通過調查弄清的那些法律實踐的事實材料。5.經驗敏感原則。在經驗上例示的、正常可估價的人類行為的問題方面,沒有對相關經驗上可辨識的實際情況給予應有尊重的情況下就達成理論的決定,是不明智的[注]John Woods,Is Legal Reasoning Irrational?An Introduction to the Epistemology of Law,pp.27-28.。
可見,自下而上的路線既涉及真實法律推理的描述,也涉及評價法律推理的規(guī)范。是讓理論適應事實,還是事實適應理論,甚至剪裁事實以適應理論,是自下而上建立法律邏輯首先要解決的方向性問題。其實,我們早已看到,正是因為沒有恪守上述盡職調查原則,我們的法律邏輯對于法律活動中頻繁運用的“第三類”論證沒有做出合適處理:或者從演繹中心的邏輯理論出發(fā),忽略這些論證的特性,誤將訴諸權威等歸入謬誤;或者沒有在邏輯理論中給這些論證以一席之地,讓它們與演繹論證并駕齊驅。結果,不僅造成法律邏輯內容的單薄,還大大降低了其應用性。從歷史看,由于修辭學奉行自下而上的路線,在傳統(tǒng)上偏重于實際論證的描述方面,被邏輯踢出家門的大量產生說服力的論證全都涌入了修辭學王國。傳統(tǒng)上,我們描述推論模式的語匯并不豐富,尤其是法律活動中目的-手段論證、根據(jù)后果的論證、跡象論證、敘事(故事)論證等,沒有在法律邏輯中得到善待。這些推論或論證模式的規(guī)范性有社會經驗基礎,至少在相關共同體中,一致同意它們是常規(guī)的推理方式,甚至法律本身也指明這些推理的常用模式。比如,證人證言在很多法律系統(tǒng)中明確規(guī)定為法官可以據(jù)以形成自己裁決的一種證據(jù)。同時,人們依靠自己的理性去審查這些常規(guī)推理模式,給出它們可能遭遇的典型懷疑的來源,這些懷疑來源可以表達為批判性問題。批判性問題揭示相應論證模式的一般弱點可能在哪里。法律邏輯的研究自然要從法律實踐活動出發(fā)(自下而上),展開對法律論證型式的考察,進而找到每一法律論證型式產生規(guī)范力的條件,建立對它們的評估標準。可見,自下而上構建法律邏輯,順理成章地將描述的維度和規(guī)范的維度結合起來。正如亞普·哈赫所言,法律邏輯的研究應始于法律而不應始于形式邏輯,即我們應把法律當作我們研究法律邏輯的出發(fā)點,而不是把早已存在的非法律邏輯的(non-legal logic)系統(tǒng)作為出發(fā)點[注]Jaap Hage,“What to Expect from Legal Logic?”,in Bart Verheij,et al.,eds.,Leg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urix 2001:The Fou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Amsterdam:IOS Press,2001,pp.77-87.。
法律邏輯的源頭是法治。法治的概念不僅影響著司法裁判的價值取向,而且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基本方式。法治的不同概念(形式法治、實質法治和程序法治)適配不同的法律邏輯觀念。在形式主義法治的司法裁判下,應盡可能消除非法律因素對裁判的影響。這種司法裁判以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構建為基礎,嚴格地得出結論,這個過程一定會最有效地消除大多數(shù)裁判中非法律因素的影響;在司法裁決運行過程中,相同的大前提應適用于相同的小前提(具體案件事實),最終會得出一樣的裁決結論。因此,形式主義法治的司法裁決也是實現(xiàn)法律平等的最有效工具;司法判決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包含在法律規(guī)范和案件事實之中,從而有利于維護法律的穩(wěn)定性、清晰性和對法律的預見,也有利于從根本上建立和維護公民對整個法律制度的相信和尊重。形式視角的法治觀注重法律論證的形式性質,將形式演繹推理作為解釋性論證的基礎,甚至將類比論證型式“還原為”根據(jù)某種隱藏的一般原則的演繹推理。它把法治構想為“規(guī)則之治”。據(jù)此,法官應當按照明確的規(guī)則,借助演繹邏輯來判決案件。一個法律系統(tǒng)的裁決若沒有公開闡明的理由加以支持,就不符合法治的理想。論辯或給出理由,必然與法治相聯(lián)系。給出理由保證了法治的實質概念和程序概念。法治的實質概念主張,法治的核心目標是保證確定的公正結果,因而要求法律決策者給出理由要比其他決策形式更有可能保護我們免遭濫用之害。可見,給出理由描繪了法治的實質概念的內核。由于所有程序說明似乎都要求國家以可預測的、一致的方式做它所做的任何事,并用理由證明或辯護其作為,因而給出理由是法治的程序概念的必需元素。更多地關注給出理由的法律義務,邁向一種對法治及其德性的語境敏感的評價。法治的實質概念和程序概念強調法律的可論辯性。實質法治之下的司法裁判活動,也有自己的方法。比如:闡釋法律的精神與法律規(guī)定的原初意圖,從而找出社會發(fā)展與立法者意圖的契合,即法律解釋符合我們在法理學中所稱的目的;引用標準,類似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法律制度,將高等法院頒布的典型判例用作相關判決的指導,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我國采取“案例指導制度”的方式);通過使用諸如習慣、法律原則、特定情況下的原則或價值等非正式法源,對一個案件做出裁定[注]Longfei SO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Canadian Social Science,Vol.14,No.3,2018.。程序的法治以法律論證為命脈。如果一個社會的司法程序在國家復雜案件中不給當事人提供做出這類論證的機會,在國家正給他們施壓的復雜案件中提出論證,那么就不能承認這個社會是受法治支配的社會。法治的程序方面要求公共機構應當發(fā)起并促進人類事務中的理由充分的論證。人們可能有這樣一種印象:在大多數(shù)案件中,使用承認規(guī)則權威地確定法律規(guī)范就足夠了,一旦法律規(guī)范得到承認,它就可以成為官方行動的直接指南。但是,據(jù)說有時候語言是不清晰的——因為言語是開放的、我們的目標不確定,或者因為其他一些原因,在言語和它們所適用的事實之間的界面存在著一種不順暢,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通過論證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法律論辯以及法律程序為這些論證的正式公開提供便利是基本出發(fā)點。法庭、聆訊和論證等,不是法律任選的配件,而是法律運作不可或缺的部件[注]Jeremy Waldron,“The Rule of Law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dure”,in James E.Fleming,ed.,Getting to the Rule of Law,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11,pp.3-31.。
法律邏輯作為一種特殊的邏輯,它的“特色”當然來自于法律論辯活動。按照圖爾敏、沃爾頓和范愛默倫的觀點,我們的論辯總是發(fā)生于某個“域”(“論壇”)、對話類型或交往活動領域之中。在圖爾敏那里,每個“論壇”(典型者如:法庭、專業(yè)科學會議、公司董事會議、醫(yī)學會診、大學討論發(fā)表會、議會聽證會和工程設計協(xié)商會等)至少在四個方面有所不同:論辯的目標或功能、推理程序的形式性(或正式性)程度、論證的精確性和問題的解決方式。沃爾頓的基本對話類型有7種:說服、探究、發(fā)現(xiàn)、談判、信息尋求、商議和爭吵。每一種對話類型因其初始狀態(tài)、參與者的目標和對話的目標(功能)的差異而相互區(qū)別。范愛默倫也區(qū)分了不同的交往領域(如法律、學術、政治等),每一交往領域之下包括交往活動類型,后者還可以有其子類。比如,法律交往領域之下的主要交往活動類型是裁判,裁判的子類型包括刑事審判、民事審判、仲裁、傳喚等。不同交往領域和交往活動類型中的論辯,在初始狀態(tài)、出發(fā)點、論辯手段和批判以及話語結果(分別對應批判性討論的對峙、開始、論辯和結束四個階段)等諸方面有不同特征。不言而喻,任何一種應用邏輯的特色都源于其語境。
交往實踐一般與制度語境的特定類型相聯(lián)系,在此語境中,它們服務于與該制度的存在理由(raisond’etre)有關的特定目標——與實現(xiàn)相關交往實踐的制度指向(institutional point)相關的目標,這些交往實踐已經依照各種要求被慣例化。在這里,“制度”、“制度的”和“制度化”都是非常廣義的,既包括那些正式建立的法律、行政和學校的組織等等,也包括所有社會上和文化上建立的宏觀語境(macro-contexts)。在此宏觀語境中,某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慣例化交往實踐已經成熟起來。制度被預想成處理以(社會地建構起來的)規(guī)則及其關聯(lián)處罰為特征的權利和義務的系統(tǒng)。法治表現(xiàn)為一種制度秩序。這種制度秩序構成制約法律論辯活動的“外部”約束。換言之,制度先決條件塑造法律論辯活動的特征和論辯模式。法律領域以正式的方式被強有力地制度化。因而,法律交往領域中法庭審理程序或傳喚的慣例化有助于實現(xiàn)維護正義的制度指向;政治交往領域中總統(tǒng)辯論或政治訪談同樣也有助于實現(xiàn)維護一種民主政治文化的制度指向,凡此等等[注]Frans H. van Eemeren,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Extending the Pragma-Dialectical Theory of Argument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0,pp.129,131.。
司法裁判是法律交往領域的主要交往活動類型,以解決爭端為目標,并由經過授權的第三方(而不是當事人自己)去解決。從批判性討論視角看,裁判的特點是當事人的討論角色由試圖說服對方調整為試圖說服裁決者。盡管在實踐中運用裁決的范圍比較大,但使用裁判的交往活動類型通常被理解為:將一個意見分歧(已經變成明晰界定的爭端)提交到法院,法官在那里聽取雙方之后,根據(jù)一套規(guī)則做出支持某一方的理由充分的裁決。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大量程序性規(guī)則都相當于旨在確保以公平和務實的方式終止意見分歧的批判性討論規(guī)則的具體化[注]Frans H. van Eemeren,Argumentation Theory:A 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Cham:Springer,2018,pp.133-134.。法官解釋和適用法律的方式必須維護法治的標準。從辯護合理性視角看,演繹辯護的要求與法治和可普遍化要求相聯(lián)系。由于法律裁決必定總是基于普遍規(guī)則,因而法律裁決的理性辯護總是要使用演繹有效的論證。然而,這種有效性的保證卻在于二階辯護,而二階辯護中的事實小前提和規(guī)則大前提的證明往往無演繹證明可用,因而大量法律論證型式就有了用武之地。最終是諸如此類的法律論證型式在保護“法治”概念的安全。法院的職責相當于從一種理性法律討論視角來說明自己的裁決。從此視角看,與向法院提出的那個爭議的本質相聯(lián)系,法官必須依據(jù)他們的制度性功能,預見來自當事人、上一級法院、法律共同體甚至全社會的批判性反應。他們?yōu)檗q護自己的裁決所提出的不同論辯形式是由這些批判性反應引起的。同樣,案件當事人對來自法院的某些批判性懷疑做出反應或預見。在某一特殊制度語境中,某些這樣的懷疑和批判形式也許恰恰是要處理的標準“批判性問題”,比如事實證明和法律適用性的問題。其他懷疑和批判的形式可能取決于推進討論的方式,以及不同參與者提出的懷疑和批判的形式(比如,上訴程序中所提出的批判的形式)。法院回應相關論證型式所匹配的批判性問題的方式,可以生成不同的論辯模式。這些論辯模式反映實現(xiàn)某一特殊制度目標的規(guī)定和慣例化論辯活動(如法律辯護)的方式。論辯模式包括各種類型的論點、論辯結構以及具有解決某一特殊意見分歧之功能的論證型式。疑難案件有不同類型,意見分歧可能牽涉案件事實、案件事實的法定資格、法律規(guī)則的解釋或根據(jù)案件事實的規(guī)則適用,不同論辯模式正是從這些“疑難案件的不同類型”而來[注]伊芙琳· T.菲特麗絲:《法律論辯導論——司法裁決辯護理論之概覽(原書第二版)》,武宏志、武曉蓓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74、298、301頁。。
要抓住法律邏輯的特色,也得采取自下而上的路線。比如,考察司法裁決的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類比推理在其中發(fā)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真實的法律論辯中,類比推理好像被賦予了一種特權。這與法治中的正義規(guī)則(本質上相似的人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有關。同樣,將這一正義原則貫徹到法律論證上,那就意味著:相同或相似的法律論證應該以相同或相似的合理性條件來衡量。相反,把并不完全滿足邏輯評估標準的論證型式當作完全滿足了這些標準,并在這些論證型式的基礎上用司法三段論做出裁決,便是不正義。哪些論證型式在法律論辯活動中是適格的或恰當?shù)?,也是考察司法裁決發(fā)現(xiàn)的。比如,一般說來,在科學探究的論辯中,針對人身的論證是不適格的。但是,在法律論辯中的論證攻防中,針對人身的論證往往是作為瓦解證人證言或訴諸權威論證的手段使用的,是適格的論證型式。同樣,適配論證型式的那些批判性問題如何在法律論辯中具體化、補充和訂正,也只能從論證型式的實際使用來考慮。批判性問題需要考慮語境而因地制宜。由于各種交往活動類型所需要執(zhí)行的評估程序是依賴語境的,因而有必要系統(tǒng)地審查附屬于某一策略機動模式的所有一般正確性標準,看看它們在某一具體交往活動類型或交往活動類型群集中是否需要具體化、補充或修訂,若需要的話,應是哪種方式。這樣一來,某一特殊交往活動類型或交往活動類型群集都有自己更妥適的正確性標準集。比如,同樣是屬于訴諸權威的正確性標準,具體化為刑事審判宏觀語境中的正確性標準時,在某些方面就不同于科學論著宏觀語境中的正確性標準。在前一種情況下,詢問被用來支持司法主張的那些(專家)證人是不是可靠之人,這是恰當?shù)?;但在后一種情況下,問這個批判性問題卻是不恰當?shù)腫注]Frans H. van Eemeren,Argumentation Theory:A 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p.141.。再如,一般后果論證中的后果是任意事態(tài),但法律解釋論證中的后果主要指法律后果;一般訴諸權威論證匹配的基礎批判性問題有6個,但評估法律論辯中的訴諸權威論證,可能要使用多達11個批判性問題。法庭心理學建議,在詢問法庭心理專家時,僅對6個基礎批判性思維中的第一個(E作為一個專家有多可靠?)就要問20多個批判性問題![注]武宏志:《論證型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497-498頁。
普通邏輯+法律案例這種風格的法律邏輯的根本缺陷,恰恰在于沒有抓住法律邏輯的特色,因而它是否夠得上是一種“法律的”邏輯頗受懷疑。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支配構建法律邏輯的不合理邏輯觀念與自上而下的構造方法。
在人類所從事的日常決策程序中,可以觀察到各種方法的無原則混合以及許多直覺驅動的行動。當體驗者需要解決一個行動問題時,歸納、嘗試、類比、三段論程序、回溯、貝葉斯統(tǒng)計、經典邏輯推理、頻率論統(tǒng)計、模仿、可能論(likelihoodism)、非單調邏輯、演繹、算法規(guī)則、模糊邏輯、群體反應、可得性啟發(fā)法、代表性啟發(fā)法、錨定啟發(fā)法等等,可能都被使用,化合成一個可能性流程圖,這些可能策略或啟發(fā)法的使用似乎會隨人的外部和內部語境而不同。從感覺運動的到符號的,從直覺的到高度形式化的,從意識的到無意識的過程,相繼地或并行地執(zhí)行;為了解決復雜任務,人們從長長的選項清單中挑選。這個過程稱作混合認知(blended cognition)。因此,混合認知是對一個智能系統(tǒng)能如何使用或部分地組合若干方法去決定可能的行動輸出或數(shù)據(jù)評估和存儲的研究。這里的關鍵是該系統(tǒng)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注]Jordi Vallverdú,Vincent C. Müller,“Introduction:Blended Cognition”,in Jordi Vallverdú,Vincent C. Müller,eds.,Blended Cognition:The Robotic Challenge,Cham:Springer,2019,pp.v-viii.?;旌险J知是有助于設計更逼真、高效機器人的一個概念。工程、邏輯、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在探尋如何設計能決定組合多種啟發(fā)法的機器,或者闡釋人類如何能做出這些決定。這種甚至組合不嚴密或非常規(guī)推理風格的方式涉及廣闊范圍,是人工智能未來和通用人工智能設計的最大興趣所在[注]Michel Gendreau,Jean-Yves Potvin,eds.,Handbook of Metaheuristics,Cham:Springer,2019,pp.vii-viii.。
如何對待認知中的策略多樣性并在這些策略之中進行選擇,可以成為我們重新思考法律邏輯屬性的新角度。很明顯,即使以法律三段論作為法律邏輯分析的出發(fā)點,我們所應用的邏輯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單一的邏輯,比如一階邏輯或道義邏輯。這是因為,當我們進一步審思支撐法律三段論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本身的可接受性時,對它們的分析和評估用的是不同的邏輯。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則牽涉法律解釋,使用到解釋性論證——法律解釋的論證型式或者確定規(guī)則含義的論證型式(有很多可能的型式);表達法律事實的小前提,其實是法律事實證明過程的結果,涉及證明責任和標準,而證明法律事實的證據(jù)大都源于“如是說”(sayso),即兩類證言——證人證言和專家證言(使用相應的論證型式),或者整體的事實由一個綜合的“故事(敘事)型式”(story schemes)予以表征。因而,最新的研究試圖將分析法律事實證明的三個不同視角——論證、腳本和概率整合起來,逐漸澄清了它們各自如何在證據(jù)推理分析中占有特定有用的地位[注]Bart Verheij,“Proof with and Without Probabilities:Correct evidential reasoning with presumptive arguments,coherent hypotheses and degrees of uncertainty”,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Law,Vol.25,No.1,2017.。其實,無論是何種被當成一般性的邏輯,都只能是處理一部分或某一類論證實踐的邏輯。比如,一階邏輯僅僅是處理包含5個基本真值聯(lián)結詞的那種論證的邏輯,遇到包含應該、允許、禁止這些道義詞的論證,就得擴展為道義邏輯;而道義邏輯對于法律事實的證明又無能為力,因而又得考慮皮爾士的“回溯推理”或敘事論證的邏輯;即使有了這種邏輯,還不足以對付法律規(guī)則解釋的論證,這就需要另一種邏輯。如若再考慮法律論證的對話框架或“辯證框架”,還少不了古典意義的辯證邏輯。因而,僅僅基于或應用一階邏輯或道義邏輯的法律邏輯,對于反映和指導真實法律論證活動并不充分。推理的多樣性、邏輯的多元性決定了法律邏輯的綜合性。
法律活動中推理的多樣性是真真切切的現(xiàn)實。單從話語類型或言語行為來看,這些推理就涉及多種話語類型,比如陳述句(事實主張)、規(guī)范句(法律主張)、命令句或祈使句(裁決主張),還會牽涉模態(tài)(必然、很可能、也許、假設地……)、時態(tài)(曾經、現(xiàn)在、將來、永遠……)和認知態(tài)度(相信、知道、默認、懷疑……)等等。多樣化的話語構成不同類型的論證。最新的《法律推理和法律論辯手冊》(2018)不僅從與法律的關聯(lián)考慮一般邏輯推理類型,而且還特別研究了多樣化的法律推理。前者包括演繹推理、道義推理(理解聯(lián)結詞必須、應當、允許、禁止等)、歸納推理、回溯推理、概率推理、類比推理、目的-手段推理和交互式決策等。法律推理的特殊種類涉及證據(jù)推理——證人證言、專家證言(DNA比對)、解釋性論證(10余種)、先例推理等。還會涉及理解法律概念的定義方式(充要條件定義、原型定義等)以及結構、證明責任及其轉移和證明力的問題。沃爾頓把法律推理和邏輯推理的關系比喻為螺母和螺栓。
有一些邏輯學家在探索泛邏輯(universal logic),但對它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我國學者何華燦確定泛邏輯的目標是探索邏輯的一般規(guī)律,建立包容各種邏輯形態(tài)和推理模式,允許它們之間靈活轉換的、開放的、自適應的邏輯學理論框架[注]何華燦等:《泛邏輯學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自序”,第vi頁。。但瑞士學者貝齊奧(Jean-Yves B′eziau)在《泛邏輯》(LogicaUniversalis)雜志創(chuàng)刊號序言中指出,“泛邏輯不是一種適用于一切的新邏輯系統(tǒng)。任何系統(tǒng)總是限于捕捉推理的一個方面而已”。“泛邏輯”這個表達,是通過與泛代數(shù)(universal algebra)這個表達式的類比而杜撰出來的。泛代數(shù)不是超級代數(shù),而是代數(shù)系統(tǒng)的一般研究[注]Jean-Yves B′eziau,“Preface”,Logica Universalis,Vol.1,No.1,2007.。設想一種能應用于法律論證所有問題的最一般邏輯與心理學遇到的情況很相似。構成心理學大廈的是許多不同的理論,每個理論僅僅覆蓋行為的有限方面。許多別的科學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化。其實,“科學”一詞是復數(shù),標志著我們所討論學科的內容多樣性的指向,也標志著應從它的方法而非內容去尋找心理學學科中的統(tǒng)一性[注]Keith E. Stanovich,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13,pp.4-6,8,12.參見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偽心理學”說不》,竇東徽、劉肖岑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第5-6、10頁。。
當然,人們也在探索比一階邏輯更有普適性的邏輯系統(tǒng),如加貝的“加標演繹邏輯”等。有學者提出,現(xiàn)在是邏輯重返其原初目標——闡述有效推理型式,特別是適用于真實情境的有效推理型式的時候了。這種真實情境是智能系統(tǒng)每天面對的、以該系統(tǒng)的知識和資源的不充分性為特征的、與它必須完成的任務有關的。雖然經典邏輯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并不是為這種情境中的推理而設計的,而且通常在這種情境中并不適用。各種各樣的非經典邏輯都有其適用情境。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邏輯(多個新邏輯),它明確而完全基于不充足知識和不充足資源的假設。具體地說,這意味著該系統(tǒng)必須管理自己的有限計算能力,尊重與每個問題相關的實時要求,向預料之外的任務開放,并適應變化著的環(huán)境。這是人類推理工作的常態(tài)情境,也是我們所需要的那種人工智能系統(tǒng)工作的情境。為了將這樣的推理過程形式化,有理由相信,合適的框架更接近于亞里士多德的而不是弗雷格的,盡管許多想法仍然需要從集合論、經典邏輯、非經典邏輯、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等借鑒。用計算機執(zhí)行這種新邏輯可能最終會引導我們去思考機器。盡管對邏輯主義AI學派的許多批評都是正當?shù)模鼈兺ǔJ轻槍壿嫷奶囟愋投皇且话愕摹斑壿嫛备拍?。那些辯論中的問題(如剛性、脆性和過分簡化)可以通過非公理邏輯(non-axiomatic logic)這類日常推理的邏輯來解決[注]Pei Wang,“Toward a Logic of Everyday Reasoning”,in Jordi Vallverdú,Vincent C. Müller,eds.,Blended Cognition:The Robotic Challenge,pp.275-302.。然而,普適一切的邏輯尚在探索之中。
今天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式邏輯,具有不兼容性質的不同系統(tǒng)。解釋多種邏輯存在的一種方法是假定邏輯多元主義,即假定事實上有不止一種正確的邏輯[注]陳波:《對話、交往、參與——走進國際哲學共同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75、333-334、445-447頁。??梢园堰壿嫷亩嘣髁x看作這樣一種主張,即每一個“局部的”(local)情境都有自己的一種邏輯,而不是存在一種“全局的”邏輯(global logic)[注]Zach Weber,“A Guide to Logical Pluralism for Non-logicians”,Think,Vol.16,No.47,2017.?;麪?Teresa Kouri Kissel)提出了一種邏輯多元論的新理解,根據(jù)邏輯聯(lián)結詞發(fā)生于其中的語境來說明邏輯聯(lián)結詞的變換。這樣一來,關于聯(lián)結詞的意義或超出某一特定語境的最佳邏輯的問題,就不再是正當?shù)膯栴}。邏輯聯(lián)結詞超出它們在一個語境中的意義根本就沒有穩(wěn)健的(robust)意義,這意味著,當我們在頭腦中沒有邏輯的目的或應用卻要問邏輯聯(lián)結詞意義的問題時,邏輯聯(lián)結詞的意義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在這里,我們擴充了卡爾那普的圖景:不僅在一種語用結構之外請求正確的邏輯(the right logic)是不合法的,而且在一個語境之外請求任何特殊邏輯的邏輯聯(lián)結詞的意義也是不合法的。沒有語境,沒有目標,就可能沒有邏輯意義[注]Teresa Kouri Kissel,“Logical Pluralism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96,No.3,2018.。不同邏輯聯(lián)結詞代表不同類型的命題及其關系,這些命題可能是法律論證的結論,也可能是前提。處理不同的邏輯聯(lián)結詞構成不同的邏輯。正如做一件事,完成一個目標,往往涉及多學科工具一樣,解決一個法律問題的邏輯工具也是多樣化的,單一邏輯不能全面適用法律論證。不同層次的不同問題適用不同的邏輯,每一種邏輯都是針對某一類特定問題的。法律邏輯“應用”不止一種邏輯,因而是綜合性應用邏輯。
如果說多元的邏輯要在法律論辯中統(tǒng)一起來,那也只能是統(tǒng)一于以論證型式為中樞的論辯框架或辯證框架。這個框架已經在當代非形式邏輯、新修辭學、人工智能和法,甚至批判性思維領域都得到承認。各種邏輯工具之所以要在辯證框架下“綜合”起來,恰恰是因為實際法律過程或法律論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辯證性”。辯證性意味著邏輯論辯的方法是對話(尤其說服性對話)的,是正、反論證的交鋒,履行特定的證明責任和恰當運用論證型式。只有在辯證框架下才能恰當理解、分析和評估法律論證。邏輯論辯基于贊成和反對某一主張的論證,達成對是否接受該主張的一個決定[注]Douglas Walton,Methods of Argument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8.,因而必定展現(xiàn)一種辯證結構(dialectical structure)。法律論辯是說服性對話的一種,但它將雙方對立的代訟人之外的第三方(法官或陪審團)作為關鍵的參與者或佩雷爾曼所謂的“聽眾”。假若每一方都提出支持其主張的論證,回應了挑戰(zhàn),第三方就要判斷哪方有更好的論證,哪方在履行證明責任時滿足了制度約束的證明標準。其實,從科學論辯、決策論辯、倫理論辯到法律論辯,無一不是在一種辯證框架(正題與反題及其正、反論證)下進行的。在批判性思維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為得到一種理由充分的判斷而小心審查一個議題的過程”的探詢(inquiry)方法或辯證模式,被當成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個替代概念,“提供了批判性思維的一個新范式”[注]Mark Battersby & Sharon Bailin,Inquiry:A New Paradigm for Critical Thinking,Windsor,Ontario:Centre for Research in Reasoning,Argumentation and Rhetoric,University of Windsor,2018,pp.xii-xiii,2-3,79.。從更高的層次看,法律邏輯的綜合性表現(xiàn)為:描述的邏輯和規(guī)范的邏輯的統(tǒng)一,證明的邏輯和發(fā)現(xiàn)的邏輯的統(tǒng)一,事實的邏輯和道義的邏輯的統(tǒng)一,獨白的邏輯和對話的邏輯(包括形式的和非形式的或語用的)的統(tǒng)一。
應用的邏輯應該是使用者友好的邏輯(user-friendly logic)。應用邏輯有兩種路徑或方式:從一般形式化理論到領域形式方法和形式系統(tǒng);從一般形式或非形式理論到普通人需用且能用的非形式方法和非形式系統(tǒng)。比如,著名的《應用邏輯》(JournalofAppliedLogic)雜志采取前一種方式[注]孫雯:《近十五年應用邏輯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前沿選題及其啟示——基于國外〈應用邏輯雜志〉的內容分析》,《國外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這種形式的應用邏輯要具備“使用者友好性”(user-friendliness),就得是一種“強解釋”意義上的使用者友好的邏輯。此種理論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它的權威性主張(比如其定理),在未經正式教導的普通能力推理者的天真之眼里是可識別的。然而,這似乎辦不到。后一種使用者友好性是“弱解釋”的,即使用者友好的邏輯是“一種推理之不安全感的自助手冊”,這樣的話,一種邏輯要成為使用者友好的邏輯,必須達到這樣的地步:不用或經過很少正式教導就可應用于真實生活論證的分析和評估[注]Dov M. Gabbay,et al.,eds.,Handbook of the Logic of Argument and Inference:The Tturn Towards the Practical,Amsterdam:Elsevier,2002,p.31.。法律邏輯也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以“人工智能和法”領域的法律邏輯(法律論辯理論)研究為代表,所走的路線是:一般論辯理論——形式化或模型化的論辯理論——形式化或模型化的法律論辯理論。而以語用-辯證法的法律論辯理論(菲特麗絲等)和新辯證法(沃爾頓等)的法律論辯理論所代表的路線,是“弱解釋”的使用者友好的法律邏輯。伍茲新著《法律推理是非理性的嗎?——法律認識論導論》(IsLegalReasoningIrrational?AnIntroductiontotheEpistemologyofLaw,2018)在實踐邏輯這種新邏輯觀指引下進行的法律認識論研究,靠近第二條路線。
“弱解釋”意義上的法律邏輯的使用者友好性,與法律邏輯的生成路徑、規(guī)范形成和聽眾因素的影響有關。建立法律邏輯的出發(fā)點就蘊含著這種友好性,或者說,友好性從自下而上路徑而衍生。“普通”貼近友好。正如珀克大法官(Mr. Justice Percq)所言(伍茲將其引為上述著作的扉頁題詞):“普通法不是由邏輯學家和博學的法學家的作品而是由法官對通常不是邏輯學生、不習慣于精妙推理的普通人構成的陪審團的經驗總結而建立起來的,就我的經驗所及而言,普通法是被賦予了偉大常識的一般規(guī)則,假若一個論證不得不用只有學者才能理解的術語提出,那么我永遠很是懷疑它可能是在表達普通法。”法律邏輯的核心——論證型式體現(xiàn)鮮明的使用者友好性。如果論證型式取最一般之意——普通的論證方式,那么所有的論證結構,都可以納入“論證型式”的概念。這樣一來,演繹、歸納、類比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論證都是論證型式,在排除了“邏輯形式”這個概念的干擾后,這種廣義的論證型式就如孫培福所建議的,可以用更一般的術語“論證形式”表示[注]孫培福、黃春燕:《法律方法中的邏輯真諦》,《齊魯學刊》2012年第1期。。此時,“形式”一詞取巴斯和克雷伯form的第三個意思——程序之意,也即圖爾敏使用的“formality”。按嚴格的“形式”之意,這些普通的論證大都是“半形式的”(semi-formal),而相較于語形的或純邏輯的真值形式,它們是語用的形式。其實,論證型式是標準形式邏輯所研究的論證形式(form)或邏輯形式的對應物。邏輯形式刻畫一種語義推論或語形推論,論證型式代表日常會話式論辯(conversational argumentation)中遇到的普通論證種類的標準化論證形式。但這些論證形式還有語用因素,因而是半形式的(semi-formal)。在邏輯語用學中,按照合理對話的恰當程序,一個論證是與證明或建立論證者有所爭議的結論相關的。所以,邏輯語義學主要關切構成論證的命題,而邏輯語用學關心在對話中為實現(xiàn)一個目標(比如,為支持對話中爭議問題的一方而建立論證或反駁)而合理使用那些命題;關心在對話語境中,為說服另一個論證者用那些命題做什么,怎么將它們組織起來使用[注]Douglas Walton,Informal Logic:A Pragmatic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xiii,1.。在回答通識邏輯課程的問題時,范本特姆建議說,這種課程絕對不應該只是通常形式系統(tǒng)套餐的“淡化湯”[注]郭佳宏、劉奮榮:《邏輯、認識論與方法論——范本特姆教授訪談錄》,《邏輯學研究》2013年第2期。。
規(guī)范性的生成過程也蘊含著這種友好性。按照傳統(tǒng)的哲學學說,從某個給定證據(jù)到給定結論的推論,僅僅在遵守概率演算的公理和其他定理而得出的程度上,才是正確的。顯然,陪審員不會也不可能用這種方式得出其推斷。這就暴露了一個現(xiàn)在要注意的關鍵——在哲學的邏輯-認識的規(guī)范與刑事訴訟各方的邏輯-認識行為之間存在實質的“斷裂”(disconnect)。假如那些哲學規(guī)范真的在約束人類推論者(inference-drawers),那么,不僅審判中的各方,而且我們其余人所做的推論都是普遍而驚人的“壞”。規(guī)范和行為之間所謂的斷裂也不只是審判中的各方才有的。假如那些規(guī)范被認為約束我們所有人的話,那么,我們所有人就都是邏輯-認識的“四肢不全者”(basket-case),而對法律之聲譽的傷害只不過是附帶損害。這就引起了規(guī)范的權威性問題:當權的哲學家如何知道他們的規(guī)則對我們真的是規(guī)范上權威的?更進一步的追問是:規(guī)范性從何而來?就前提-結論的有力性而言,人的推理和好推理傾向于是正?;虺R?guī)地(normally)發(fā)生的推理。換言之,作為常規(guī)地發(fā)生的前提-結論推理就是它應該發(fā)生的推理。所以,在這些情形下,規(guī)范的(normative)與常規(guī)的(normal)相匯合。而且,“normal”和“normative”有語源上的聯(lián)系。有時,一個規(guī)范不過就是通常(usually)發(fā)生的東西。當然,規(guī)范的另一個用法是,一個規(guī)范調節(jié)什么應該發(fā)生。由此,伍茲提出一個NN匯合假設,它只針對前提-結論推理而非所有認知能力的問題(比如前提本身被收集的方式):在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中兩個N(normal和normative)意思一致。這意味著,對于前提-結論推理的問題,首先尋找關于人類實際上在如何從信息得出推斷并因此更新其信念的一般情形下,怎樣做才是對的那種指令。當然,NN匯合僅僅是作為查明什么使得這類推理成為可廢止的好推理的第一步提出的,因為許多邏輯學家認為,普通日常推理的各種例子,盡管它們可能是常態(tài)(normalcy),但完全不是好的,這些推理模型被稱為謬誤[注]John Woods,Is Legal Reasoning Irrational?An Introduction to the Epistemology of Law,pp.6,23.??疾煺撟C型式的規(guī)范性,從常態(tài)推理出發(fā)要比從抽象公理和邏輯聯(lián)結詞的規(guī)定性定義出發(fā),更切合人的推理實際,更具友好性。
法律邏輯具有的使用者友好性也是修辭學突出聽眾這一觀念的必然結果。修辭學注重說服效果,效果是對聽眾產生的遵從某一立場并準備行動起來的反應,因而注重效果必然導致以聽眾為中心。這樣一來,言說者的論辯策略就要“投其所好”,不僅選擇佩雷爾曼所說的“共同出發(fā)點”(事實、價值和價值位階、“常理”即loci)至為重要,而且采用何種論證型式進行論證也頗為關鍵。法院為了讓自己的論辯適應法律聽眾而選擇某些論證和特殊的表達方式,這便是語用-辯證法所謂的論辯策略機動。
法治中國的建設,不僅是制度建設,也是法治觀念、精神和方法的建設。使用者友好的法律邏輯有雙重使命:既要成為理解、分析和評估立法、司法、執(zhí)法、督法各種法律活動中的法律論辯的工具,也要成為全社會普法和守法的方法論??傊?,我們的任務是,在新邏輯觀指引下,從法律論辯實際出發(fā),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徑,選用多種邏輯,用辯證框架將它們組織起來,構建具有綜合性和使用者友好性的法律邏輯。具有如此樣貌的法律邏輯可以為法治中國建設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