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成,許慧,陳曉昱,張艷紅
(鄭州人民醫(yī)院 皮膚科,河南 鄭州 450001)
痤瘡是發(fā)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fā)于青少年,好發(fā)在面部,該病常反復發(fā)作,愈后可遺留色素沉著,重者可遺留瘢痕增生,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患者產生自卑、焦慮、自閉等心理[1-2]。痤瘡的臨床藥物治療以口服維A酸類、抗生素類藥物為主[3-5],存在用藥時間長、不良反應多、抗生素長期使用易引發(fā)耐藥等局限性[6],并且藥物對痤瘡后期遺留的色素沉著及瘢痕效果較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不僅痤瘡發(fā)病期,痤瘡后遺癥期也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困擾,故提高痤瘡的臨床療效并減少色素沉著及瘢痕等損容性后遺癥的發(fā)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及難點。近年來,隨著光電療法的迅速發(fā)展,窄譜強脈沖光(delicate pulsed light,DPL)作為一種新型設備,同時具有精準性、無創(chuàng)性的優(yōu)勢,已在臨床面部皮膚疾病的治療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膠原貼敷料可有效促進皮膚屏障功能的恢復,進而增強治療效果。本文旨在探討DPL聯(lián)合膠原貼敷料治療尋常痤瘡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9—12月鄭州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60例尋常痤瘡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及單一組,各30例。聯(lián)合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4~31歲,平均(22.1±4.7)歲;病程5個月~7 a,平均(2.5±1.8)a。單一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5~30歲,平均(21.7±3.6)歲;病程6個月~7 a,平均(2.2±1.7)a。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選取標準
1.2.1納入標準 (1)臨床表現符合尋常痤瘡診斷[7];(2)耐受性較好,能夠完成治療,而且定期隨訪;(3)治療期間忌辛辣、甜食及飲酒;(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1)有光敏史;(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合并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或精神疾??;(4)繼發(fā)性痤瘡或有痤瘡表現的綜合征;(5)合并其他皮膚病、面部惡性腫瘤、外傷;(6)近6個月服用維A酸類藥物,治療前2周內接受其他治療(如藥物、激光治療等);(7)瘢痕體質、日曬傷及對光防護不夠[8]。
1.3 設備及技術參數飛頓輝煌360工作平臺(以色列飛頓公司)精準脈沖光(DPL),波長為500~600 nm的治療手具,光斑大小10 mm×30 mm。起始能量密度設置為8.0~9.0 J·cm-2,根據治療效果及患者接受程度可逐漸增大治療能量(0.2~0.4 J·cm-2),根據患者膚色及皮損選擇10、12、15 ms脈沖寬度,冷卻50%。膠原貼敷料(廣州創(chuàng)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械準注20163241690)。
1.4 治療方法單一組僅接受DPL治療,每月治療1次,共治療4次,治療總時長為12周。DPL治療前清潔面部,拍照存檔,于面部治療區(qū)域均勻涂抹2~3 mm厚度的冷凝膠,患者及操作者均佩戴護目鏡。首次治療從低能量密度開始,觀察皮膚反應后逐漸調整至合適的能量密度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清潔顏面部,并立即使用冰袋冰敷治療部位30 min。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膠原貼敷料進行治療,DPL治療后第1周每日貼敷1次,第2周每2 d 1次,每次20~30 min。治療總時長為14周。兩組均于16周后進行最終隨訪評估。
1.5 療效判斷標準記錄治療前后炎癥性損害(丘疹、膿皰)及非炎癥性損害(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結節(jié)的數目,以療效指數判定臨床療效[9]。療效指數為治療前后皮損總數差值占治療前皮損總數的百分比。基本治愈,即療效指數≥90%;顯效,即療效指數為60%~<90%;有效,即療效指數為20%~<60%;無效,即療效指數<20%。有效率為治愈例數與顯效例數之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由2名未參與治療的醫(yī)生進行評價。
1.6 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2)治療中及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紅腫、干燥、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瘢痕等。
2.1 療效治療12周后,聯(lián)合組有效率高于單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炎癥后色素沉著、瘢痕等明顯不良反應,單一組中5例(16.67%)患者出現皮膚輕度瘙癢、干燥,聯(lián)合組1例(3.33%)患者出現面部潮紅,均未影響繼續(xù)治療。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12~25歲年齡段的人群中約85%患過不同嚴重程度的痤瘡[10]。該病主要累及面部,皮損表現多樣,可出現粉刺、炎癥性病變(如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以及皮損消退所遺留紅斑、色素沉著及瘢痕[11]。痤瘡雖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經研究發(fā)現痤瘡是一種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與細菌感染、皮脂腺功能亢進、內分泌功能紊亂、毛囊皮脂腺角化異常等諸多因素相關。在痤瘡相關微生物菌群中,痤瘡丙酸桿菌被證明是痤瘡患者毛囊皮脂腺內的優(yōu)勢菌群[12]。經研究,在痤瘡的皮損內,痤瘡丙酸桿菌的相對豐度可高達91%[13]。其可通過釋放脂酶、蛋白酶和透明質酸酶等破壞毛囊周圍組織[12],導致炎癥擴散,還能通過誘導膠質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8等炎癥因子進而加重疾病進展,與痤瘡發(fā)病密切相關[12,14]。此外,有研究認為皮脂腺的過度產生、分泌、淤積堵塞毛囊口及皮脂成分的改變在痤瘡發(fā)病中也起著重要作用[15-16]。
光學療法是近年來痤瘡治療的重要補充手段,DPL被稱為精準脈沖光子或窄譜脈沖強光,通過選擇性光熱作用原理抑制上述一種或多種因素來發(fā)揮治療作用。其一方面靶向于痤瘡丙酸所產生的卟啉,痤瘡丙酸桿菌可通過吸收并儲存原卟啉Ⅸ,同時產生大量內源性卟啉來維持自身正常的代謝過程,而卟啉在吸收特定波長光子后可被活化,產生單態(tài)氧和自由基發(fā)揮細胞毒性作用,從而抑制并殺滅痤瘡丙酸桿菌[17],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痤瘡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可靶向于供應皮脂腺血管的血紅蛋白,DPL500波段為500~600 nm,涵蓋了542、577 nm血紅蛋白吸收峰,經DPL照射后,血管內的血紅蛋白特異性吸收該波段光子能量后發(fā)生熱變性,并傳遞至供應皮脂腺的血管內皮細胞,發(fā)揮減少皮質腺分泌、封閉炎癥血管的作用。此外,DPL照射可增加真皮內的樹突細胞表達熱休克蛋白70,該蛋白可抑制真皮中炎癥細胞的浸潤[18],從而減輕痤瘡炎癥反應。
光學療法的發(fā)展迅速,傳統(tǒng)的脈沖強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已被應用20余年[19]。先前已有研究證實IPL對痤瘡治療的有效性[20]。與IPL相比,DPL能更有效地濾過兩端無效光譜,發(fā)出一組精確控制在100 nm范圍內的特殊光波,治療能量更加集中,避免了以往IPL波譜寬泛而不精確的特點,擁有較高的有效率、舒適度及安全性。在不良反應方面,本研究發(fā)現,對于大多數未局部麻醉的患者來說,疼痛是可以忍受的,紅斑、水腫較輕,恢復快。 因此,DPL治療的過程并不痛苦。
本研究所應用的膠原貼敷料由膠原蛋白原液和無紡布組成,能保持皮膚濕潤及水分,有利于DPL治療后皮膚的新陳代謝和修復[21]。此外,膠原貼敷料可為皮膚提供一個弱酸環(huán)境,促進吞噬細胞發(fā)揮局部殺菌力[22],對痤瘡丙酸桿菌起到一定抑制、殺滅作用,另外其還可溶解和軟化角質層,改善皮脂腺分泌,減少色素沉著。其與DPL聯(lián)合應用可以增強痤瘡治療效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即二者聯(lián)合治療痤瘡效果優(yōu)于單用DPL,同時可以減輕DPL治療對皮膚的刺激以及治療后皮膚的干燥、敏感等問題,該聯(lián)合治療的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本研究發(fā)現無論聯(lián)合組還是單一組部分重度痤瘡患者療效較差,考慮與皮損的深度有關,對于嚴重的痤瘡可能需聯(lián)合藥物才能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由于納入研究的樣本量有限,本研究暫未分析DPL與其他療法(藥物、火針等)的組合效率。有部分研究提出DPL主要用于痤瘡后紅斑及色素沉著的治療,在光療法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形勢下,本研究旨在挖掘DPL更多的治療潛力。不同治療效果的差異可能與患者的居住環(huán)境、皮膚類型、工作壓力等諸多因素相關。對于DPL聯(lián)合膠原貼敷料治療尋常痤瘡的效果與安全性,未來需要更多設計良好、樣本量大的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