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林
(福州金山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1)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以勤勞著稱,四季勞作、春耕秋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創(chuàng)建了美好的家園,熱愛勞動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勞動教育慢慢被削弱、被侵蝕,甚至成為學生在家在校不良行為的懲罰方式:在家不愛做作業(yè)罰倒垃圾、上課說話罰擦黑板、上學遲到罰做班級衛(wèi)生……工具主義的勞動教育只能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辛苦,無法激發(fā)孩子的勞動興趣,更無從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當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正在慢慢異化,身體素質(zhì)也慢慢變差,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無法與成長中逐步提升的認知相匹配,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健康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和全面構建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但是小學低年級沒有勞動課的教材,而這個時段卻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人文性和綜合性,所以課上滲透勞動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勞動目的,能夠?qū)嵺`嘗試,學會不斷反思,而且實現(xiàn)由“知”到“行”的發(fā)展,逐漸影響學生形成勞動情感價值觀。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熟悉第一學段的教材,知道在課程與教材中挖掘有關勞動教育的知識點,有效地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積極的勞動意識與情感。(如表1)
表1
(續(xù)表)
教學中教師要從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勞動知識,引導學生回憶過去生活中出現(xiàn)的勞動情景,整理當下生活中經(jīng)歷的勞動經(jīng)驗,探索未來生活中正確的勞動行為。
學生每天的生活不僅是日常的,而且是鮮活的,勞動教育都內(nèi)隱其中。課堂上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貼近生活的談話內(nèi)容,作為學習勞動知識的方式,促進學生形成勞動意識,獲得道德成長。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10 課《吃飯有講究》中,“我在餐桌上”這個話題,教師先播放制作的視頻,請同學們發(fā)現(xiàn)做得好的地方就鼓掌示意,然后說說這種做法好在哪里?第一個場景就是小女孩在飯前幫助媽媽擺碗筷,學生立即鼓掌示意,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小女孩愛勞動,主動幫媽媽擺碗筷?!苯處熯m時地總結:“中國人的餐桌文化包含著愛勞動(板書),你能舉例子說說還有哪些也是餐桌上的愛勞動行為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幫忙擇菜、洗菜、收拾碗筷、洗碗、擺放好洗干凈的餐具……”,教師又問:“哪些同學幫助過家長做這些事情呢?”一雙雙小手舉起來,教師表揚他們:“你們真是愛勞動體貼家人的好孩子,為你們點贊?!庇梢曨l里的教學內(nèi)容遷移到學生過往生活中的勞動情景,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提取這些勞動經(jīng)驗,勞動意識就在師生的談話中樹立了起來,沒做過這些事情的學生也開始躍躍欲試。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在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尤其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對學生勞動意識與情感的培養(yǎng),從情感與意識層面深化學生的勞動觀念。
課堂是踐行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推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對勞動教育進行親身體驗,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達成“知行合一”。
例如表2 所示,教師可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情境主題與內(nèi)容,結合學科任務,開展實踐活動。
表2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活動的范圍比較窄,主要在學校和家庭中,教師在教學中大致可以創(chuàng)設五種常用的情境:教材情境、生活情境、體驗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用教材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心靈之間筑起一座神奇的橋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體現(xiàn)自己的智慧與觀點,促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碰撞,有意識地思考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由此加深他們的勞動體驗。
教學二年級上冊第7 課《我是班級值日生》一課,活動二是“這種情況怎么辦”,就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的手段,通過4 組學生的角色扮演,呈現(xiàn)出學生做值日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共性的問題引發(fā)大家一同思考。在思考之后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找出解決的辦法:互相學習做值日的方法和技能,同時也要遵守規(guī)則懂得與同學正確溝通。課后布置學生積極嘗試——“我是優(yōu)秀的值日生”,這周輪到誰做值日生就可以用上我們總結的勞動方法和技巧,做個優(yōu)秀的值日生,讓班級更整潔。
教師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點導入勞動問題,促使學生在問題的直觀刺激下產(chǎn)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用實踐來驗證自己的認識。課后教師可以繼續(xù)對學生做值日生的情況進行觀察和指導,讓學生懂得認知和行動不是脫離的,實際生活是課上知識的內(nèi)化。像這樣把課上的情景設計與課后的跟進指導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勞動習慣,而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勞動體現(xiàn)于教育,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勞動體現(xiàn)于行動,是生活體驗的手段。低年級的學生只有親臨其境,用眼睛辨識、用耳朵傾聽、用雙手觸碰,勞動教育才能完成認知到實踐的發(fā)展。所以學校和家庭都要為學生的勞動實踐,創(chuàng)設機會、提供環(huán)境,共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低年級的勞動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認識勞動的目的上,而要從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處理問題,課堂上學習了勞動的知識后就要付諸實踐。一年級下冊第1 課《我們愛整潔》、第11 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第12 課《干點家務活》,都可以設計“打卡作業(yè)”,每天孩子們的切身參與和體驗,家長們的真實記錄和拍照,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學生體驗這樣做的邏輯以及有效率的完成一件事的方法,實現(xiàn)了由“知”到“行”的轉變過程。
教育的起點是家庭,應該發(fā)揮家長們在孩子勞動品格形成、勞動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一年級下冊第8 課《大自然,謝謝你》、二年級下冊第4 課《試種一粒籽》和第15 課《堅持才會有收獲》,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共同種植10 顆綠豆或其他植物。在種植的過程中,有家長指導的勞動體驗一定會提高孩子們的勞動能力,從中感知勞動的樂趣。家長們的陪伴與交流也會讓孩子們產(chǎn)生新的認知和想法,在勞動中提高認識、不斷反思,養(yǎng)成探究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勞動體驗,提高勞動能力,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小學1 至2 年級不少于2 小時?!保?]學習一年級上冊第10 課《吃飯有講究》,倡議學生參與學校的“光盤行動”;學習一年級下冊第11 課《讓我自己來整理》,可以開展班級和年級的“疊雨衣比賽”“整理書包比賽”;學習二年級上冊第10 課《我們不亂扔》,可以結合學校組織秋游活動讓學生制定出行公約……也可以將家長資源引入勞動實踐教學中,學習了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你》,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參加植樹護林活動;學習二年級上冊第8 課《裝扮我們的教室》,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同出黑板報布置班級;學習二年級下冊的第1 課《挑戰(zhàn)第一次》,可以跟家長學做一道簡單的菜肴,學習第12 課《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可以和家長一起進行垃圾分類……鼓勵學生參加社區(qū)活動,在廣闊的勞動實踐場域得到更多的鍛煉。
道德與法治課要致力于在學生的心中埋一顆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