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霞 張俊
摘? 要:學困生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學習興趣;有的學生學習習慣差;有的學生接受家庭教育不當;有的學生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教師要采取多種渠道,緩解學困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讓他們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喜歡學習、愛上學習,逐步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學困生;形成原因;應對策略
所謂學困生,是指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導致學習非常困難的學生。學困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有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上進心;有的學生學習習慣差,上課貪玩、好動等。針對學困生的這些表現,教師要認真分析造成其學習困難的原因,多留意學困生的心理和學習行為,并對癥下藥,探索適合轉化學困生的對策,幫助、引導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 缺乏學習興趣
有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沉迷于網絡游戲,上課不認真聽講,無精打采;對教師的批評教育不以為然,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認真完成作業(yè),書寫潦草,應付了事;考試時不認真答題,要么抄襲他人答案,要么隨意亂寫,答非所問。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某次考試失利后,受到家長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而沒有及時調整好心理狀態(tài),便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2. 學習習慣差
有些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能專心聽講,課后又不及時復習、鞏固,學習無計劃、無目標,不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問題不積極動腦思考,不與同學合作交流,長此以往,便對學習內容出現了“夾生飯”的現象。錯誤的學習方法,不良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進而逐漸對學習產生懈怠,最終導致學習困難。
3. 家庭教育不當
有些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對于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都盡量滿足,使學生養(yǎng)成了其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導致他們在學習上不勤奮、不努力,成績不理想。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嚴,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訂購各科課外復習資料,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不但加重了孩子的課業(yè)負擔,而且還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逆反心理,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習效果不佳。
4. 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一些學習意志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容易對學習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在學習中不求上進,產生學習困難的現象。另外,市場上不良書籍對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影響,還有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二、學困生的應對策略
1. 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學困生之所以缺乏學習興趣,究其原因是沒有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注重關注學困生的言行,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興趣愛好,利用他們的特長開展工作,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對于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困生,教師要借助科任教師、同學和家長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使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恰當得體的體態(tài),提升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困生學習的欲望。
2. 培養(yǎng)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絕大部分學困生存在學習被動、依賴性強的不良習慣,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不愿意動腦。教師要耐心教導他們,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主動思考、積極動腦。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他們做好預習工作,養(yǎng)成認真預習、專心聽講的習慣。要求學困生課前做好預習工作,明確不懂的問題,以待在課堂學習中解決;課上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課后做好復習、鞏固,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切實提高學習的效率。
3. 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
首先,掃除障礙,樹立自信心。學困生有較強的自卑心理,主要是有心理障礙。每名學困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要教引導學困生善于發(fā)現自己的閃光點,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同時教師要經常鼓勵他們,消除他們的學習障礙,這是培養(yǎng)學困生自信心的基礎。其次,樹立典型,增強自信心。有些學困生成績雖然不理想,但是他們樂于助人,講文明、懂禮貌,教師可以授予他們“愛心之星”“文明之星”等稱號,這些學生有了榮譽感,就會產生“我也行”的向上熱情,進而增強自信心。
總之,要改變學困生學習困難的現狀,教師要細心觀察、深入分析,從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等方面,逐漸消除學困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讓他們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呂秋龍. 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 黑河教育,2018(11).
[2]魏曉蕓. 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 甘肅教育,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