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宋邊塞詩理性風貌的動因考察
        ——以文化訴求、身份轉(zhuǎn)型、制度保障為中心

        2021-12-07 07:20:34丁沂璐
        晉中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邊塞詩理性

        丁沂璐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甘肅 蘭州 730030)

        關于宋詩的理性風貌,學界或從唐詩中尋找根源,或在宋詩中闡釋表現(xiàn),或在“唐音”“宋調(diào)”的對比中提煉主旨,或在北宋國策與士人心態(tài)的闡釋中揭示其必然性與合理性。陳健認為,中唐邊塞詩最早將“理致”和“思辨”等因素與邊塞生活凝練融合,為北宋邊塞詩的理性品格奠定了基礎,乃唐宋邊塞詩轉(zhuǎn)變之關捩。[1]關于宋詩類型的理性精神,傅璇琮、蔣寅聚焦言理詩,認為“言理詩接續(xù)慶歷以來宋詩的議論化和理性精神,表達對社會人生的看法或哲理”[2]338。劉艷芬則注目夢境詩,認為“宋詩夢意象中的‘人生如夢’,夢的情感色彩淡了許多,對夢的解析則多了些理性成分,離佛教禪宗更近了”[3]171。魏旭結(jié)合宋詩典范江西詩派進行研究,解釋其重議論重說理的理性風格以及理性風格的成因,即求新的創(chuàng)作訴求、嚴酷的政治局勢、內(nèi)斂的士人心態(tài)以及理學說教的興盛。[4]張劍認為,“晃說之的詩歌典型地體現(xiàn)了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聯(lián)想曲折理性等特點,但又避免了江西詩派末流滿足玩弄文字技巧的流弊,將詩歌創(chuàng)作與社會現(xiàn)實以及憂世傷時的情懷聯(lián)系起來”[5]。許菊芳的《試論宋代邊塞詩的理性精神》能夠從重文抑武的國策與內(nèi)斂平實的心態(tài)切入,卻因礙于篇幅,未能深入。關于“宋調(diào)”與宋詩理性的關系,周裕鍇先生在《宋代詩學通論》中指出:“宋詩學所討論、所追求的‘趣’以幽默、機智、理性、巧慧為其特點,是宋人的尚理精神、自適心態(tài)和諧謔意識在詩歌中的結(jié)晶,并成為‘宋調(diào)’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保?]280王修華也認為“宋詩的理性精神是形成‘宋調(diào)’與‘唐音’迥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體現(xiàn)在宋人‘尚淡’詩歌實踐中的‘以理制情’和‘主理’創(chuàng)作意識下的‘以詩言理’。”[7]楊渭生在《六一詩話》中解讀出歐陽修“意新語工”的宋詩觀,指出“意新,指詩意發(fā)掘要深,由日常社會生活、風景人物之中,體味出哲理性的情趣”[8]778。

        可見,關于北宋邊塞詩理性風貌的動因,學界未有成熟結(jié)論。圍繞邊情提出問題、表明態(tài)度、總結(jié)經(jīng)驗是北宋邊塞詩的理性特征,這種救邊出路的積極突圍,在梅堯臣、劉敞、黃庭堅、韓琦、宋祁的邊塞詩中體現(xiàn)得最充分,折射出可貴的價值理性與反思精神。那么,這種精神究竟在怎樣的文化訴求、怎樣的理性推動、怎樣的制度保障中得以生發(fā)延續(xù),下文分論之。

        一、北宋士人重拾道德、建設文化的內(nèi)在訴求

        經(jīng)歷了殘?zhí)莆宕姆直离x析,宋人對于和平安穩(wěn)的內(nèi)外環(huán)境十分珍視,并致力于恢復禮樂文化以鞏固統(tǒng)治。有宋一代,政治與教化合一是知識分子的終極追求。作為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領袖,歐陽修公開標榜“三代之治”,聲稱“堯、舜、禹三代之際,王政修明,禮義之教充于天下”[9]。至于如何取法“三代”,如何應對禮崩樂壞的“仁義廢絕,心無所守”,史眼如炬的歐陽修直擊道統(tǒng)與文化重建的巨大困難,指出:“蓋習俗難變,而文章變體又難也”[9]2262。對此,張健進一步解析北宋重建禮樂的復雜性,認為這是一項牽涉“道德、禮儀、儒學、文章,甚至書畫”的巨大工程,又指出文章變革的艱難性,革除晚唐、五代文風之弊著實不易,因此“宋代文章的重建后于政治的興隆”[10]22。作為文學內(nèi)部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亦擔負起發(fā)揚傳統(tǒng)、恢復道德的重任。文章立足于詩人與時代的雙重因素,以期揭示人的理性、制度理性對詩風理性的涵育。

        《文心雕龍·時序》云:“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敝型硖埔詠淼姆?zhèn)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五代時期的犯上作亂、黑白顛倒,以及這一時期文武大臣的奴顏媚骨、賣主求榮,無不沖擊著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與封建秩序。宋詩的政治功能與道德功能被賦予時代內(nèi)涵,擔負起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為了保障恢復道德與重建禮樂的質(zhì)量,北宋在科舉制度與言事制度等方面均積極調(diào)適,精心布畫。在制度塑形與風氣感染的雙重作用下,許多詩家致力于恢復君子之儒,“拳拳以立言為己任”[11]186。周裕鍇先生梳理宋初文論,同時借助古羅馬批評家賀拉斯“甜美而有用”的詩學觀念,最早系統(tǒng)地批評了晚唐體的“處士之一藝”與“偽寒士文學”[12]35,對其從“甜美”“有用”兩方面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借用賀拉斯的主張考察宋初詩歌的其他兩派,“白體”則失之干澀,“西昆體”則失之無用。鑒于此,恢復道統(tǒng)、重塑斯文、文質(zhì)相得,正是北宋文學革新的重要目標。政治功效的空前放大,雖然實現(xiàn)了“通政教、察風俗”“移風俗,厚人倫”的目的,扭轉(zhuǎn)了世風澆薄,卻也帶來了議論成風、以文為詩的泛濫,其中詩人的理性、制度理性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下文既宏觀論述人的理性對詩風理性的推助之力,又從科舉制度、諫議制度揭示人的理性的制度保障。復合型人才的身份背后,承載的是廣博的學術涵養(yǎng)與自覺的理性精神,為邊塞詩創(chuàng)作能夠?qū)ΠY下藥、有補于世提供可能,亦有助于揭示北宋邊塞詩反思、獻策、陳情的深層題旨。

        二、復合型人才的身份確立對詩歌理性的推動

        首先,創(chuàng)作主體的理性決定了詩歌風格的理性。與前代詩人相比,北宋詩人的身份有所不同,多是集官僚、文士、學者等身份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在官僚、文士、學者三種身份中,宋人的價值認同依序減弱,這一點毋庸置疑。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仲淹與歐陽修。前者“人品事業(yè)卓絕一時,本不借文章以傳,而貫通經(jīng)術,明達政體,凡所論著,一一皆有本之言,固非虛飾辭藻者所能,亦非高談心性者所及”[13]790,后者亦“每夸政事,不夸文章”[14]47。對此,《宋史》本傳補充道:“學者求見,(歐陽修)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弊钥鬃又苡瘟袊幌九?,其為國事操勞、積極奔走的治世情懷與主體精神便成為后世知識分子砥礪前行的精神武器。歷經(jīng)五代之亂的宋人艱難探索,借助宗經(jīng)崇儒、修復道統(tǒng),終于在仁宗朝形成了忠君體國、崇古務實的政風與文風。即便是后來文學燦然的蘇軾、黃庭堅、秦觀,雖未以吏治顯達,不能踐行其論,卻仍舊高舉經(jīng)世致用的旗幟,在文學中寄托匡救時政的理想與策略。

        崇實是儒學精神的重要特征,在北宋得到了自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的貫徹。自上而下是指君臣共治的貫徹與實施,就人才的設計與派用來看,宋太祖“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15]293,宋仁宗支持范仲淹等實施慶歷新政,宋神宗力挺王安石變法、王韶開邊熙河,均為務實致用的典范。由內(nèi)而外是指宋人對“退而結(jié)網(wǎng)”的信仰與踐行,既有內(nèi)在的認知保障,又有切實的外化顯現(xiàn)。反映到文學領域,北宋士子的崇實精神便是文學必須有益于政教。這種認知緣于古代儒家的“詩教”觀念?!霸娊獭敝f首見于《禮記·經(jīng)解》,與其他五經(jīng)的“教化”并行提出,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追f達就“溫柔敦厚”(1)提煉出兩點:一是“依違諷諫”,二是“以詩化民”。前者強調(diào)《詩》的規(guī)諫風度與分寸,不流于狹隘、狂肆,后者強調(diào)《詩》的化民功效與尺度,不流于愚弄、欺哄。前者過度則君權不立,后者過度則民權受損?!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如此,文學的教化功能與美刺精神才能發(fā)揮作用,收到鞏固統(tǒng)治的效果。無論是對上的諷諫,還是對下的教化,都以鞏固江山、維護穩(wěn)定為最終旨歸。飽受儒學熏染的宋人對此深信不疑,遵奉不悖。宋初宰相徐鉉曾借《詩經(jīng)》的緣起與功能高度弘揚其價值:“詩之旨遠矣,詩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風俗,故有采詩之官,陳詩之職,物情上達,王澤下流。”[16]146在徐鉉看來,《詩經(jīng)》的采集承載著上對下的積極查驗,正是“下以風刺上”的隔代詮釋。這種查驗與反思精神同樣為王禹偁所贊賞并躬親實踐,趁著“假寧著令,休沐得告”,王禹偁“察物性以驗政教,觀民田以考豐儉”[11]162,深入民間,調(diào)研治跡,延續(xù)了“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的“刺上”精神。至仁宗朝,復合型人才的學術品格日益成熟,歐陽修將“依違諷諫”與百姓心聲積極系聯(lián),將是否反映民心、承載民意成為鑒別詩之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歐陽修曰:“民之得者深,故其心厚;心之感者厚,故其詩切……心之淺者,故其詩略?!保?]886他甚至揄揚“知詩人之意,則得圣人之智”[9]893,將“詩人之言”與“圣人之智”并舉,高度認可詩歌的“美刺”精神。

        其次,重策論、輕詩賦的取士制度催生并保障了北宋士子的理性。除了“復合型人才”的詩人身份與“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念,異于前代的科舉制度(2)是北宋“保養(yǎng)”士人理性的重要工具。據(jù)《宋史·選舉志一》記載:“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jīng)》、《五經(jīng)》《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jīng)、明法等科?!薄毒沤?jīng)》以下九科,一般統(tǒng)稱“諸科”。自北宋開科取士以來,“諸科”就已存在。與唐代的總稱經(jīng)典不同,宋代的“明經(jīng)”乃一科專設。自仁宗朝“別置明經(jīng)科”試大義與驗時務,宋人重時務、重策論的取士主張便未曾動搖。至神宗朝廢罷“明經(jīng)科”,“諸科”改習進士科,重經(jīng)、重策的觀念卻通過進士科的改革得到貫徹,進士考試罷詩賦而試經(jīng)義,便是神宗君臣“使義理歸一”[15]5917的實施與保障。對此,蘇軾評曰:“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士,曲盡其巧。自嘉祐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于世,而詩賦幾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保?7]301可見,蘇軾已經(jīng)認清宋神宗與王安石君臣在意識形態(tài)的同化雄心與決心,對其妙用科考引導場屋與讀書風氣的精明強悍頗有微詞。因此,當元祐年間進士科復用詩賦取士,蘇軾先作《復改科賦》,贊頌哲宗、太后以及宰相司馬光的右文政策,又在《奏乞增廣貢舉出題劄子》中提出了擴大貢舉出題范圍的有益主張,可惜元祐后詩賦再禁,其諫并未得到長期貫徹。

        作為宋代的科舉時文,策論受到宋人的高度重視。不但上述明經(jīng)科加試策論,進士科的各級考試也都有策論。元祐改革科場,并收詩賦、經(jīng)義,“第一場,試本經(jīng)義;第二場,試詩賦;第三場,試論;第四場,試策”[15]8974。前兩項檢驗學問與文采,后兩項考查吏干與見識。

        這樣的風氣引導,無形中加固了士子對“致君堯舜上”的價值認同。宋初名臣田錫便發(fā)表了如下取士感慨,因為自己既“無經(jīng)邦緯俗之文”,又“無備問專對之智”[18]49,故難登卿相之門,難與名士相交。因此,希望朝廷取士使智使勇,使貪使愚,隨材授任,而不是面面俱到,求全責備。在《乞直館》中,田錫再次以文辭粗淺等謙辭與假象,婉轉(zhuǎn)地表達了效力館閣的真情與實相,道明了“紀文明之盛事”的熱切心愿。與田錫同時的柳開倡導復古宗經(jīng),反復勸說其兄放棄明法科,條分縷析,語摯情長:“古者人之為學也。大以廣其道,小以開其政教而化之。利而養(yǎng)之借施于民也?!瓎韬簦∥粗壬贾緦W于是科(明法科)也。是從于人之言,欲易其力而速其成耶,急于祿而輕于求耶,何不思于此乎?且執(zhí)法者為賤吏之役也。……今之取爵位者,上可以陳皇王之事,述道德之任,試于賢良詔是也;次可以習章句之能,備政事之材,取進士舉是也;下可以通經(jīng)義之精,服誦習之勞,應禮傳科是也。”[19]98

        明法科為宋代科舉的??瓶颇俊>蜁唭?nèi)容看,柳開對急于入仕而草率選擇明法科的兄長十分不滿,從治世效用、晉升空間對此科進行了全面否定,并建議兄長改投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或進士科,實在不中,退而求其次還有“諸科”中的“明經(jīng)”(3)可供選擇。此文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柳開認為即便中了明法也只能成為低級的執(zhí)法官吏,無法參與宏大的治政設計;二是無論是“得之于朝”,還是“遺之于野”,士子均可憑借歌功頌德、抨擊時政的華彩文章留名后世,這是熟習法令的吏役所望塵莫及的。在柳開看來,棄明法而擇他,才是走得遠、登得高的入仕途徑。然觀時論,可知柳開知人,“經(jīng)其題品者,翕然名重于世”[20]27,狀元孫何、孫僅,甲科丁謂,均被言中。多年以后的司馬光,雖未對柳開此文予以置評,卻同樣表達了無須專設明法的態(tài)度。他認為:“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冥合。若其不知,但日誦徒流絞斬之書,習鍛煉文致之事,為士已成刻薄,從政豈有循良?非所以長育人材、敦厚風俗也。朝廷若不欲廢棄已習之人,其明法曾得解者,依舊應舉;未曾得解者,不得更應,則收拾無遺矣。”[21]1086顯然,司馬光從涵養(yǎng)士風、樹俗立化的角度反對明法科這種形而下、眼界小的取士標準,其高遠宏闊的政治站位與人才觀念,應有著對“新科明法科”的抨擊與討伐。(4)同為舊黨,侍御史劉摯卻在“明法舊制”中看到了“先王之意猶在”的積極一面,于是建議“新科明法并加《論語》《孝經(jīng)》大義”[22]95,保證其不違忠恕。毫無疑問,劉摯的修補建議更符合漸次“更張”的元祐綱領。就時間來看,劉摯與司馬光的科舉諫言均發(fā)表于元祐元年(1086)。這時,哲宗新立,補裨不足尚且穩(wěn)妥可行,至于顢頇推翻前朝制度,并不符合高太后等人的治政品格。在宗經(jīng)重論的科舉引導下,宋人借經(jīng)典以析時事的特長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揚。因此,北宋邊塞詩中到處彌漫著理性的救國主張、切實的御邊方略。

        最后,借助北宋邊塞詩人的詩歌產(chǎn)量、仕宦與科舉經(jīng)歷的統(tǒng)計圖表,直觀呈現(xiàn)復合型人才的身份、經(jīng)歷對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礙于篇幅,僅將數(shù)量多于20首的詩人列舉于下(見表1和表2):

        觀上可知,有無使北與伴送使者的經(jīng)歷是影響邊塞詩詩歌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就表1來看,劉敞、蘇頌、彭汝礪、蘇轍、王安石、王珪等人均因出使契丹、伴送使臣等特殊的外交經(jīng)歷,不僅躋身北宋邊塞詩家的排行榜,且穩(wěn)居前列。就表2來看,梅堯臣雖無使北經(jīng)歷,卻創(chuàng)作了18首送人使遼詩,因此,當剔除使遼詩與送人使遼詩之后,其排名雖未有變化,卻同樣面臨產(chǎn)量銳減的局面。上述表1一共牽涉十八位詩人。此十八人中,官至宰相的就有韓琦、王安石、司馬光、蘇頌、王珪五人。元豐改制前,真拜侍中者(以侍中任宰相、不必帶同平章事職銜者)只有五人,韓琦即為其一。改制之后,神宗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因此,改制之后拜相的司馬光、蘇頌與王珪,均為名正言順的一品要員。宰相之外,亦有歐陽修、蘇轍、劉攽等副相與“計相”。其余諸人,則或為六部長官,或為翰林學士,抑或路轉(zhuǎn)運使,品階最低的梅堯臣、黃庭堅也做到從六品。如此官高位尊的創(chuàng)作團隊足以說明北宋“復合型人才”的時代特征。再看科考,十八人中,只有楊億、梅堯臣不以登第入仕,其余十六人均進士及第,且宋祁、劉敞、歐陽修、彭汝礪、司馬光均登進士甲科,彭汝礪為狀元,宋祁與劉敞又分獲禮部試第一、廷試第一的好成績。這種情形與前代著名詩人的詩作雖好卻祿位不高甚至無官的情況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表1 北宋詩人與邊塞詩創(chuàng)作統(tǒng)計表(產(chǎn)量>20首、含送人使遼詩與使遼詩(5))

        表2 北宋詩人與邊塞詩創(chuàng)作統(tǒng)計表(數(shù)量≥20首、不含送人使遼詩與使遼詩)

        隨著復合型人才的身份逐漸確立,宋人對文學與文人的認知也增添了許多理性的色彩,這在《新唐書·文藝傳》的傳主選擇中可見端倪。入傳的79位唐代文人均以文學是否為其賴以生存之根本來評判。這79位文學家“大多為落拓無羈、以文為寄”[23]198的小人物,政途亦無顯赫職務,多數(shù)“以文學為終身之事”,至于一些著名詩家或詩論家,則或入“卓行”,或入“隱逸”,均依據(jù)其生活方式、精神品格以及文學對于其生活的意義來進行劃分。較之《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更注重文學家的道德品評,正如周裕鍇先生所論“宋人談藝最終歸結(jié)于談道,論事最終歸結(jié)于論人”[6]562,可謂一語中的。就功利性極強的邊塞詩來看,在詩中討論如何高效御邊、如何成為一名良將、如何喚醒朝堂的重用,才是宋人的終極關懷,也是北宋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初衷。這些問題,將在下文中詳細展開。

        三、多事尚論的時代土壤對議論反思的保障

        崇實的宋學品格、重策的科舉制度、現(xiàn)實的仕宦經(jīng)歷,這些因素聯(lián)手綁定了北宋詩家“復合型人才”的身份,決定了北宋邊塞詩好發(fā)議論、喜謀出路的理性品格。在詩風、學風、科考、仕途之外,從時代的大環(huán)境進行考察,跌宕叢生的御邊時事與較為發(fā)達的臺諫制度同樣為宋人議論邊事、反思軍政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與制度保障。

        首先是邊塞詩人與御邊時事的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表2進行分析更能說明問題。梅堯臣以叔父梅詢蔭補入仕,后來受到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未能進入權力中樞,卻心系邊防,關切邊事,無論是陜西的宋夏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還是嘉祐年間的屈野河界爭,抑或是廣南的儂智高叛亂,都被梅堯臣以邊塞詩的形式記錄在冊,其邊塞詩創(chuàng)作堪稱北宋的“邊塞詩史”。如果說跌宕起伏的邊防形勢是外在助力,那么,喜談兵法尤好作詩則是梅堯臣創(chuàng)作邊塞詩的內(nèi)在訴求。北宋中期,宋夏多次交手,幾無勝績,鑒于此,仁宗命樞密使曾公亮、端明殿學士丁度編修一部用于指導北宋作戰(zhàn)的軍事著作,《武經(jīng)總要》應運而生。此時的梅堯臣雖未有官封名號,卻浸淫兵學,鉆研兵機,自注《孫子》,以備時用。正是因為有了親注《孫子》的經(jīng)歷,他的詩才能在探求兵法、文儒率兵、軍儲保障、防秋備敵、歲幣和戎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中提出深刻見解,見識精到,遠邁時輩。

        圍繞邊情表明態(tài)度、提出問題、總結(jié)經(jīng)驗是北宋邊塞詩的理性特征,也是其時代脈搏的極致彰顯。十八人中,韓琦、王安石、司馬光、蘇頌、王珪均位極人臣,官至宰相,其中韓琦更是倚賴多年的御邊經(jīng)歷為詩作注入神采。結(jié)合《安陽集編年箋注》進行考察,韓琦的御邊生涯與邊塞詩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先反比、后正比的特點,即在早期抵抗西夏的陜西前線幾乎未有創(chuàng)作,卻在后來抵抗契丹的定州、防御遼夏的并州甚至晚年戍守鄉(xiāng)邦相州都留下了大量的邊塞詩。個中原因,一是與北宋與遼、夏的戰(zhàn)和差異有關,二是與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密不可分。韓琦西帥之時,正值多事之秋,北宋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役中大敗,傷亡慘重。作為好水川之戰(zhàn)的總指揮,韓琦殫精竭慮,忙于戰(zhàn)事,根本無暇染指文學。但是,陜西三戰(zhàn)的沉痛教訓卻永久地鐫刻在韓琦心中。數(shù)萬兵員的巨大犧牲與生靈涂炭的觸目興感,使得韓琦的作戰(zhàn)態(tài)度由激進轉(zhuǎn)向?qū)徤鳎蜗男輵?zhàn)后的數(shù)十年和平也為他積極總結(jié)御邊經(jīng)驗、創(chuàng)作邊塞詩歌營造了良好的條件。況且,定、并二州本是邊防重鎮(zhèn),其戰(zhàn)略門戶的重要地位又使得韓琦不得不對沿線邊防悉心措置,以備不虞,加之早期戎馬御邊的深刻警醒,詩人心態(tài)業(yè)已經(jīng)受了巨大考驗,故能將憂患意識、安邊戰(zhàn)略以及功業(yè)感喟熔鑄一爐,盡現(xiàn)筆端?!奥麍D非易力,鴆毒是安眠”,“山川寓目皆形勝,可惜虛屯百萬兵”,“報國心誠雖慷慨,背時蹤跡極孤?!?,皆為當時警語。另外,“二劉”“二蘇”作為北宋史學與文學的領軍人物,其邊塞詩也具有鮮明的理性風度。理性并不意味著“無情”,而是情感有節(jié)制、認識更清醒。比如經(jīng)學與史學大家劉敞,無論是記錄邊戰(zhàn),還是寄贈邊將,都流露出深沉的愛國情懷與敏銳的安邊意識。定川寨之戰(zhàn),宋軍大敗,劉敞以“憶昔萬人出,今還一身復”借脫險邊卒之口道出葛懷敏等十七名將士陣亡、九千四百余士兵被擄的事實。寄答知慶州韓絳,劉敞作“禁中頗牧去臨戎,屬國歸來敵壘空”,前句贊頌韓絳御邊堪比戰(zhàn)國名將廉頗、李牧,后句支持韓絳“熟羌據(jù)堡為亂,即日討平之”[24]10302的果決應對。就鎮(zhèn)壓叛羌來看,劉敞沒有借助血腥的詞匯以渲染暴力,也沒有利用高昂的情緒去鼓舞士氣,而是以雍容文雅、氣定神閑的口氣道出。但是,這種平和并不影響他對韓絳果斷平羌、斬草除根的支持。

        與劉敞相比,蘇軾既有獨具慧眼、多謀善斷的清醒一面,又有忠心勸諫、迎難而上的熱切一面,這種熱切正是在時局剖析與愛國體認的基礎上建立的。元祐二年(1087)八月,知岷州種誼擒獲西藩首領鬼章,西夏賊寇數(shù)十萬人逃遁而去。捷報傳來當日,宰相決定“明日稱賀”“中外同慶”,而蘇軾認為此時鋪張慶賀不但不妥且十分危險,于是上《論擒獲鬼章稱賀太速劄子》予以勸阻,指出“明日稱賀”為時尚早,且五路出兵僅一路取勝,其他幾路前途未卜,待“續(xù)有奏報,賀亦未晚”。除此之外,率意慶賀易使“邊臣賈勇,爭欲立功”,如此,“貪功生事之臣,惟務殺人爭地,得尺寸之土,不問利害”[18]801,使“西夷憎畏中國”,而非心悅誠服地歸順,大宋必將兵連禍結(jié),永無寧日。宋朝要想在“四夷狼顧以備中國”[18]283的形勢下突圍出去,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則兵易解而功易成”。如此看來,蘇軾并不是不欣喜,而是高興得比他人更深沉。筆者以為,滿朝文武,認識此捷意義之深有如蘇軾者,百不足一。劄子最后,蘇軾以謝安聞捷的淡定從容予以規(guī)勸,既顯示了援古證今之力,又折射出對謝氏冷靜處事的認可。因此,面對生擒鬼章的巨大勝利,蘇軾既作《獲鬼章二十韻》肯定其積極意義,更重視力戒驕矜的規(guī)勸和大興兵事的訓誡。應該注意的是,作為兩宋制科三等的士林翹楚,蘇軾策論的剖析與論證精神均登峰造極,堪稱一流,這種寫作思路與技巧為其解析邊防形勢、創(chuàng)作邊塞詩歌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看優(yōu)容臺諫對議論風氣的滋養(yǎng)。宋人之所以能夠暢言邊事,與北宋的納諫之寬與言論自由密不可分。盡管虞云國先生在《宋代臺諫制度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君權與相權對臺諫系統(tǒng)的攪擾與破壞,甚至對因為缺乏充分的君主制衡制度與程序帶來的臺諫功效的削弱表示遺憾。但是,作者也指出宋代臺諫制度在議政范圍、言事姿態(tài)、章奏文體、信息獲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而選任臺諫之時對宰執(zhí)避親、避嫌的制度保障,更可見宋代臺諫的積極意義。[25]58-62

        結(jié)合實際來看,北宋的納諫之寬、言論自由始終與臺諫的日益獨立相輔相成。據(jù)呂中《宋大事記講義》記載:“國初,官以定俸,實不親職。有諫議大夫、司諫、正言,特以寓祿耳,故赴諫院者方得諫官,則諫官之權猶未重也?!保?6]348陳傅良《止齋集》亦載:“在祖宗朝,雖諫議大夫以上,皆出為寄祿官,而以供職諫院者為諫官?!保?7]683這樣,就造成了“諫官廢職,制詔有所未當,給事中不敢封還駁正,遺、補亦不敢直言其失”[15]496的被動局面,引起了朝臣的極大不滿。迫于納諫壓力,太宗、真宗均對此予以變革,前者“更改諫官名稱”,后者設立專職諫官,卻有“多闕”之弊。[28]324-326

        諫院作為一個機構(gòu),從真宗時的依附兩省、擁有官印到仁宗朝的完全獨立、司諫與正言不闕,其職能得到空前加強。[29]95-97盡管君圣臣賢,然宋夏矛盾卻在前朝不治的壓力下趨于尖銳,因此,仁宗一朝的邊防進諫與納諫活動尤引人注目,表現(xiàn)在納諫態(tài)度、建策實施、人才保障等諸多方面,無不積極調(diào)整以備安邊之需。康定元年(1040),仁宗詔令陜西的智勇之士赴京面呈御夏方略。慶歷三年(1043),又令兩府大臣除常規(guī)奏呈,“如別有所陳,或朕非時特留對者,不限時刻”[15]3397;寶元二年(1039),仁宗采納戶部判官郭稹建議,詔令翰林學士審閱議邊文字,兩府實施其可采者;至和二年(1055),又特免進呈《兵民總論十卷》的定州鄉(xiāng)貢進士趙肅文解,“省試雖不合格,令貢院特以名聞”[15]4305。一旦邊論著實利于防務,仁宗即下詔樞密院著為定制付諸實施。當然,壓制動機不純、“妄希恩澤”的邊議同樣是仁宗朝的重要功課。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王素、歐陽修、余靖、蔡襄等“慶歷四諫”,他們既是慶歷新政的中堅力量,又是諫議制度自身發(fā)展階段的必然結(jié)果。在臺諫推助下,甚至出現(xiàn)了宰相兼樞密使的軍政權宜,盡管身兼二任隨著宋夏言和而宣告破產(chǎn),但是,它代表了北宋空前絕后的治政彈性,應是毫無疑問的。

        至神宗朝元豐改制,北宋諫議制度出現(xiàn)新的變革,一是諫院名存實亡,二是諫官數(shù)量銳減。名存實亡,是指諫官回到門下、中書,知諫院與同知諫院被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取而代之,左歸門下,右歸中書。據(jù)晁中辰先生統(tǒng)計,自元豐改制至其駕崩,神宗先后任命的諫官僅有王桓、趙彥若、蹇序辰等三人。[29]329筆者檢閱《長編》,發(fā)現(xiàn)僅以知諫院、同知諫院、諫議大夫為例,改制之前便有胡宗愈、孫洙、鄧綰、常秩、唐坰、張琥、呂惠卿、鄧潤甫、范百祿、許將、黃履、蔡確、徐禧、韓璹、張璪、李定、黃顏、舒亶、朱服等十九人之多(6)。直至元豐五年(1082)四月,改革前一個月,“諫院惟舒亶、朱服兩人”[15]7827,已是精簡諫官的前兆。之后,哲宗、徽宗、欽宗數(shù)朝,或偶有驟增諫官之舉,卻并不長久,遠不若仁宗朝的進諫與納諫之盛。對于仁、神兩朝的諫議之別,呂中這樣評述:“蓋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權為紀綱,而以言者之風采(為紀綱),故其進退臺諫,公其選而重其權,優(yōu)其遷而輕其責,非私之也……自安石執(zhí)政,以京官王子昭除御史,又以選人李定除諫官,則臺諫皆出于宰相之除矣?!彩?,御史言事皆責其監(jiān)當,而臺諫之受責,自此始矣。仁祖以言者之風采為紀綱,而安石乃以大臣之威權為紀綱,甚矣!”[27]350-351

        盡管神宗朝諫官未盡如呂中所言“皆出于宰相之除”,但是,舒亶出于新黨,“張琥、李定為安石爪牙”[24]10552,鄧綰在王安石、呂惠卿之間左右逢源,確為不爭的事實。呂中將仁宗朝的保護臺諫建設與神宗朝的相權干預臺諫進行對比,高下立判,亦可窺知紀綱日下、枉法取私的政風走向。宋人也認識到臺諫功效的縮水,試圖積極補救,元祐時期侍御史劉摯彈劾蔡確的不遺余力,雖然有新舊黨爭的交攻之弊,也體現(xiàn)出恢復臺諫功能的挽救色彩。劉摯對宋初彈擊小事“章疏入,即日施行”[23]588地追慕,對今時累具章疏卻“專務包容”的憤懣,都表現(xiàn)出重振臺諫的迫切訴求。不僅劉摯,右司諫蘇轍彈劾右仆射韓縝累奏十余狀(7),右正言劉安世彈劾胡宗愈累奏二十余章(8),均不留情面,全力以赴。元祐時期高太后與宋哲宗對連篇累奏的包納與容忍均表明了宋廷意欲恢復臺諫的監(jiān)察尊嚴。即便到了徽宗時期,臺諫對宰相蔡京亦不停揭發(fā),只可惜徽宗雖然允許臺諫表達制衡的訴求,卻未付諸制衡的措施,終未能踐行其功效。這時,北宋邊塞詩創(chuàng)作已陷入低迷,代之而起的是宋金戰(zhàn)爭詩,因此,其功效是否踐行對邊塞詩創(chuàng)作并無多大影響。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北宋邊塞詩人與邊塞詩詩風的理性,既是重拾道德、建設文化的內(nèi)在訴求,又受到邊事跌宕、諫議發(fā)達的外部影響,其中,重策之科舉、尚論之臺諫推動風氣功不可沒。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北宋邊塞詩的出路探尋與突圍經(jīng)營既切合實際,又通達事理,顯示出深刻的理性精神與反思色調(diào)。

        注釋

        (1)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這樣詮釋“溫柔敦厚”的詩教觀:“‘溫柔敦厚,詩教也’者,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艘唤?jīng)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jié)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則是在上深達于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于詩者也?!保ㄠ嵭?,孔穎達疏:《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1609頁。)

        (2)關于北宋科舉制度的特點研究,代表著作如下: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與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的《宋代科舉制度通史》。

        (3)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記載,宋代明經(jīng)科最早設于嘉祐二年(1062),宋仁宗詔示:“明經(jīng)之所舉,前世而已效,比緣其故,用廣于求”。祝尚書先生在所著《宋代科舉與文學》中對此科“增加大義和時務策”的巨大變動有廣博宏贍的闡釋。

        (4)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14之1記載:“神宗熙寧四年二月,罷明經(jīng)、諸科。其后有詔,許曾于熙寧五年以前應明經(jīng)及諸科舉人,依法官例試法,為‘新科明法科’”。祝尚書先生認為其新“在于考試不再重記誦,而在考察實際的司法能力”,筆者以為,此處司馬光的抨擊明法科雖高瞻遠矚,目光遠大,卻不能擺脫黨同伐異、清算新法的嫌疑。

        (5)因為使遼詩與送人使遼詩是北宋邊塞詩的重要組成部分,然這種詩思觸遇(尤其是使遼)是可遇不可求的。為了真實反映北宋詩家的創(chuàng)作,筆者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為加入使遼詩與送人使遼詩與不加入兩種,以便得出清晰的結(jié)論。

        (6)胡宗愈見《長編》卷212熙寧三年六月戊寅;孫洙見《長編》卷215熙寧三年九月壬子;鄧綰見《長編》卷217熙寧三年十一月癸卯;常秩、唐坰、張琥同見《長編》卷230熙寧五年二月癸未;呂惠卿見《長編》卷245熙寧六年五月己巳;鄧潤甫見《長編》卷250熙寧七年二月壬申;范百祿見《長編》卷258熙寧七年十一月丁未;許將見《長編》卷269熙寧八年十月辛卯;黃履見《長編》卷278熙寧九年十月壬辰;蔡確見《長編》卷287元符元年閏正月癸未;徐禧見《長編》卷290元豐元年六月癸丑;韓璹見《長編》卷296元豐二年二月癸丑;李定、張璪同見《長編》卷298元豐二年五月戊子;黃顏見《長編》卷303元豐三年四月辛丑;舒亶見《長編》卷302元豐三年二月戊申;朱服見《長編》卷325元豐五年四月丙子。

        (7)這十余狀分見于《欒城集》卷36、37,另《欒城集》卷39《論蘭州等地狀》與《欒城后集》卷12《潁濱遺老傳上》亦有對韓縝的論列。

        (8)元祐四年(1089)三月,劉安世就明確表示:“自去年四月以后,凡十八次奏疏,論列胡宗愈罪狀,乞行罷免?!保ā堕L編》卷423元祐四年三月戊寅,第10232頁。)同月,劉安世再上兩章論其罪。

        猜你喜歡
        邊塞詩理性
        不滿時,要理性
        群文閱讀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邊塞詩的魅力”教學為例
        復利的理性
        金融法苑(2015年1期)2015-09-07 07:44:06
        論中唐邊塞詩
        “本轉(zhuǎn)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唐代邊塞詩里的情長思遠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3
        邊塞詩概念小考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論王維的邊塞詩及其藝術創(chuàng)新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超碰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日本在线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果冻|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国产91在线播放九色快色|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在线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色戒| 亚洲国产精品国语在线| 在线小黄片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啪啪啪|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亚洲欧洲综合有码无码| 狼狼色丁香久久女婷婷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蜜桃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国产又色又爽的视频在线观看91| 在线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人妻人妇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精品无吗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91在线播放九色快色|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澳门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