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文 英
(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20)
英語語言學是一門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必修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乃至語言有科學的認識,對英語語言學的基礎知識有充分的理解和記憶,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能力。然而,大部分英語專業(yè)師生對這門課程的評價并不高,突出表現在課本內容枯燥難懂,教學模式傳統(tǒng)老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教學價值和成效模糊不清[1]。長此以往,廣大師生對英語語言學課程的排斥和反感愈演愈烈,對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也頗受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嘗試從師資力量、課時安排、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英語語言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新時代的教學理論從多維視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英語語言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理論晦澀難懂的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必修課。然而,很多院校英語專業(yè)對這門課程不夠重視,對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也不是精挑細選。很多不是英語語言學方向出身的教師被“趕鴨子上架”。教師自身對這門課程的理論和發(fā)展都沒有很好的掌握,對學生的引導更是停留在“現學現賣”的階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難免對課程理論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難以為學生答疑解惑,也很難讓學生領略到語言學理論的廣博高深。同時,由于缺乏專業(yè)性,更缺乏對語言學理論和實踐長時間系統(tǒng)的研究,教師對學科的前沿性把握不足,更枉談更新語言學學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這就使教學過程永遠簡單地停留在對基礎理論的枯燥記憶和背誦中,以至于學生不僅記憶效果不佳,將理論應用到現實語言世界的過程中也是不得其法,英語語言學課程的學習一直停留在“教”“學”不精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很多院校的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在英語語言學課程的課時安排方面逐年遞減,從最初的貫穿大三的兩學期,每學期64課時,縮減至開課兩學期,每學期32課時,再濃縮至開課一學期,每學期32課時,導致英語語言學課程的課時僅為最初的四分之一。作為英語專業(yè)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之一,英語語言學課程雖不像英美文學有幾千年的歷史背景,也囊括著數百年來各國語言學家語言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演變,蘊含豐富的分支和流派,且術語繁多,句型復雜,寓意深遠。以《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這本教材為例,全書包含12個章節(jié),前六個章節(jié)重點介紹了英語語言學的基本入門概況和包含語音學、音位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的六個分支。后六個章節(jié)涵蓋了語言的歷史變化以及語言和社會、心理、思維等的關系。隨著課時的縮減,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要么挑選課程中的一部分章節(jié)進行詳細講解,要么對每一個章節(jié)泛泛而談,點到即止。抑或見木不見林,抑或流于表面。教師很難實現對這門課程的精彩講述和深入淺出的分析,學生也很難對英語語言學的理論全貌融會貫通。
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三年級的課程學習中一接觸到《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英漢翻譯》等有專業(yè)特色的課程時,普遍感覺到比低年級的課程更具知識多樣性和理論復雜性,也更有學習壓力。同時,《英語語言學課程》表面上看來不具備《英美文學課程》的趣味性,也與《英漢翻譯》課程的實用性有所差異。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時常碰到學生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什么要學英語語言學?”“學英語語言學有什么實際用處?對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有什么幫助?”尤其在出現學習倦怠或感到困難時,學生又再次否定英語語言學課程的實用性和學習價值。產生這些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英語語言學課程對英語專業(yè)學習的重要性以及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實用性沒有進行專門的引導和梳理。教學目標一旦模糊,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減弱,學習興趣明顯下降,最終“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效果都會不理想。
傳統(tǒng)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比較理論和抽象,教師講解內容時緊扣教材,照本宣科,僅注重語法和翻譯等詞句表面的理解,脫離現實語言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造成學生對教材對語言學理論的片面解讀,難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同時,“不少高校在英語語言學的教學中一直沿襲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模式,忽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2]。整個課堂模式缺乏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引導和安排,實際教學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沉悶,以致教學效果欠佳。
學習投入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或投身于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充滿活力,朝氣蓬勃,不畏懼挫折和挑戰(zhàn)[3]。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剛接觸英語語言學課程時對它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價值茫無頭緒。因此,在第一堂課做好課程目標的討論和建設尤為重要。教學目標的厘定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和學習的意愿,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習投入和情感投入,從而促使大家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為了解決課時漸少的困境,教師在安排教學時可以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參照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課前組織學生通過觀看課件、視頻或 PPT 等進行重要知識理論的學習[4]。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對下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在線下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主要和學生就觀看課件或PPT等產生的疑點和難點展開討論,并進行深層次知識的剖析。另外,也可以利用微信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章節(jié)練習,學生完成后可以將章節(jié)練習答案發(fā)布給老師,同時鼓勵學生在微信平臺和其他同學以及老師提出問題,探討以便深化和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在學習 《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中英語語音的分類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前在網絡中下載相關視頻或自己錄制視頻來講解英語語音中元音和輔音的主要分類方法和具體發(fā)音特征。相較于課堂教學,利用視頻錄制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看清楚和聽清楚正確的發(fā)音動作和口形,糾正以往錯誤的發(fā)音習慣。課后教師可以參照學生容易發(fā)錯的音以繞口令的形式設計一份發(fā)音作業(yè)要求學生課后反復練習,并將自己練習好的作業(yè)錄制一份視頻發(fā)給老師或發(fā)到微信群,以觀察成效和便于指導。
基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通常會感受到情感上的不適。而英語語言學理論和深奧的學習內容更易加重學習者倦怠和焦慮的情緒。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方式,將枯燥深奧的理論與現實語言生活中的實例結合在一起,使“高大上”的語言學課堂真正地接地氣,更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活躍課堂氛圍,實現有效互動。例如在學習 《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中開放詞類和封閉詞類這一知識點中,可以鼓勵學生列舉近期出現的新詞,同樣,在學習派生詞素和曲折詞素這一對概念時,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與時俱進的派生詞或曲折詞作為例子。例如,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普及,類似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mpoverished 等表示扶貧和貧困的詞匯可以用派生和曲折的概念加以分析。targeted 包含兩個詞素,自由詞素target和曲折詞素 -ed;alleviation 包含兩個詞素,自由詞素alleviate 和 派生詞素-tion;而impoverished 一詞即具有派生前綴-im,又具備曲折后綴-ed。這樣,既能讓全體師生產生共鳴,也能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和培養(yǎng)文化認同。
本文總結和梳理了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方案,當然,在形形色色的網絡語言學資源中,針對學生的盲目性和不自覺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些資料進行嚴格的篩選和評估,甚至在找不到合適的資料時進行微課的錄制,最終提高英語語言學的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