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玲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是大多數(sh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或者指定選修課,一般每周2個課時,一學期有32—36課時。批評史課程主要講授歷代批評家們對于文學性質(zhì),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的認識與批評等。因此,該課程要求學生對文學史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并且有一定的作品儲備,故而往往安排在大三階段。
相較于中國文學史,批評史的教學面臨更多的實際困難。大致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生主觀上普遍存在著“重文學史,輕批評史”的傾向,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也與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有很大的關系;第二,該課程主要是理論講授,離生活實際相隔較遠,較為枯燥乏味;第三,由于學時有限,教學內(nèi)容又豐富復雜,存在課程內(nèi)容安排過滿的現(xiàn)象,學生學習負擔相對較重;第四,大三階段,很多學生面臨找實習、社會實踐等客觀因素,往往不愿花過多時間學習該門課程。綜上所述,批評史課程往往學生到課率不高,課堂教學較為沉悶,學生反應比較冷淡。針對這樣的客觀實際,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程的課堂效率,就成為了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根據(jù)本人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前人經(jīng)驗的概括總結(jié),在此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
“大學中文系的文學教育采用‘中國文學史’為其主要形式”[1]15?!爸袊膶W史”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一般是分段講授,一學期可達到64—68課時。授課老師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對作家以及作品進行講解。課程結(jié)束后,學生對文學發(fā)展的脈絡可以形成較為清晰而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具備中文專業(yè)的基本素養(yǎng)。與之相對的,中文系的考核也是以“中國文學史”為中心的。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普遍重視文學史的教學。在不少學生看來,學好了文學史,就成為了一名“合格”的中文系學子。基于此,“批評史”課程長期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
教學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非一朝一夕可改變。但是在展開批評史教學時,教師有必要強調(diào)批評史課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實際作用,增強學生們的學習動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轉(zhuǎn)變學生的固有觀念,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一是讓學生了解,通過批評史的學習,可以鞏固文學史的知識體系?!芭u史”教學是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基礎的,“文學史”教學中也經(jīng)常會引用“批評史”中的概念與理論。批評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提升對文學史上作家的理性認識,也有利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與評價。二是通過對批評史的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大三階段,學生要開始著手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對于文學理論的學習,可加強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學術(shù)涵養(yǎng),從而提升他們的論文寫作能力。另外,這個階段,有不少學生有進一步深造的打算,文學理論的考察是許多高校招收研究生的必要條件之一。通過對此的強調(diào),讓學生明白該門課的重要實際意義。第三,對文學批評史的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文學畢竟是一門藝術(shù),對于文學的學習最終還是要增強人對美的感受力,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靈魂。大多數(shù)選擇就讀中文專業(yè)的同學,都是文學的愛好者,平時也喜歡閱讀一些文學作品。該門課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也要理論實際,讓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用更寬闊、更深邃的眼光去解讀文學作品,變課堂學習為終身學習。
通過向?qū)W生強調(diào)該門課的重要地位和實際作用,使他們認清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讓他們在主觀上重視起對該門課的學習,自覺提高上課的積極性與效率。
提升學生對課程的主觀認識是調(diào)動他們積極性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選取和設計。教學內(nèi)容既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又要切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感。
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鑒于學時較少,而批評家眾多,批評理論內(nèi)容豐富,追求全面必然導致教學任務過重,學生對一些重要的文學概念只能浮光掠影,久而久之,就會失去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我認為,在進行教學時要重點講解有代表性的批評家和相關文學理論,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也有學者提出了“以‘專題性’取代‘通史性’,以‘重點性’取代‘系統(tǒng)性’”的教學方式[2]。在對待各個時期的教學重點時,專題教學的方式是可取的。例如,在講解魏晉六朝時期時,可安排幾個專題,講授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四部代表性的文論著作。在講解宋代時期時,可安排蘇軾與黃庭堅文學思想專題,嚴羽《滄浪詩話》專題,在講解近代時期時,可安排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專題。
在介紹具體的批評家以及批評著作時,我們可采取講解“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比如,在介紹莊子的文學觀念時,重點解釋幾個關鍵概念:虛靜,物化,得意忘言;在介紹韓柳的古文理論時,重點講解“不平則鳴”“筆補造化”“文以明道”等概念;在介紹嚴羽的《滄浪詩話》時,則重點講解“以禪論詩”“別材”“別趣”“妙悟”等核心概念。
雖然專題講授和關鍵詞講解可以突出重點,簡化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但“批評史”畢竟是“史”,是有延續(xù)性的,一味的專題教學可能會造成“知識點”的割裂。“重點性”不必完全取代“系統(tǒng)性”,而“專題性”與“通史性”也可有機結(jié)合。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應該注意對各個時期文化背景的介紹,闡明這一時期文學理論的主要特點以及發(fā)展演變,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文學觀念形成總體認識。在涉及到具體的批評家時,可以抓大但不全然棄小。有些批評家及批評著作雖然不足以作為專題來闡述,或在批評史上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卻對于某個重要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于此,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將其列為次重點進行介紹,有些則稍帶即可。比如在講解先秦時期的文學理論時,可以把孔子與莊子的文學思想列為重點,孟子與老子則列為次重點。再如在講解蘇軾與黃庭堅的文學思想專題之前,可稍帶介紹歐陽修與梅堯臣的文學思想。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是“意境說”。其實“意境說”可以追溯到鐘嶸的“滋味說”,同時也是對唐代殷璠、王昌齡、皎然、司空圖,宋代嚴羽,清代王士禛等人意境理論的繼承發(fā)展。所以,在講解以上人物時,既要詳略得當,又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腦中形成發(fā)展的脈絡。
前文已述,“文學史”與“批評史”時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名兼任“文學史”與“批評史”課程的教師,切實感受到了兩個課程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在講授建安文學時,會很自然地提到“建安風骨”這個概念。在介紹“建安七子”時也不免引用曹丕《典論·論文》中的相關觀點。又如,在講授江西詩派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往往要引入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原有的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chǎn)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已有的背景知識越豐富,越有利于新的學習,即遷移越容易[3]103?;诖?嘗試對“文學史”與“批評史”課程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拔膶W史”任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之時,可以有意識地在其中多穿插一些文學批評理論,為學生之后學習批評史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文學史教師在講解具體的作家作品時,可以引用批評著作中的語句加以點評。比如,介紹曹植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可以引用鐘嶸《詩品》對其的評價:“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边@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曹植作品的理解,同樣可以通過此讓學生掌握鐘嶸的詩學審美標準。再如,在介紹陶淵明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時,可以引用蘇軾對其的評價:“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庇纱丝梢宰寣W生了解蘇軾的相關文學思想。
在進行“批評史”課程之時,也要變單一的理論講解為作家、作品與理論“三位一體”的方式。鑒于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學史基礎,嘗試調(diào)動他們的已有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參與感。比如在講解莊子的文學思想時,可以讓學生回憶莊子其人,實現(xiàn)“知其人,論其世”的目的,再配合《莊子》一書中一些經(jīng)典片段,介紹莊子的審美理想。又如,在講述司馬遷的文學思想時,可以結(jié)合司馬遷的人生經(jīng)歷,截取《史記》《報任安書》等作品中的一些片段,讓學生通過具體作品了解“發(fā)憤著書”的文學理念。再如,在講解金圣嘆的《水滸》點評時,可以選取一些《水滸傳》中的經(jīng)典片段,通過讓學生賞析作品去理解點評家的文學理想。由此,將枯燥的理論講解轉(zhuǎn)變?yōu)閹в星楦畜w驗的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
一門課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構(gòu)成。對于批評史課程,適當加重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那么課堂的組織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教師可以建立課堂討論與批評鑒賞相結(jié)合的成績考核方式,讓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積累和表現(xiàn)。
在這門課的教學中,也會經(jīng)常遇到學生平時接觸不多的批評家與批評作品。比如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嚴羽的《滄浪詩話》、葉燮的《原詩》等批評著作,在“文學史”教學中,很少涉及到。在講解到這些內(nèi)容時,學生的陌生感比較強。對于此,更要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分組討論就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文心雕龍》時,可以預先給每個小組分配其中的一篇或幾篇,讓學生在課后做好預習。在課堂上,要求各小組成員上來朗讀作品,并對所選篇目的文學觀點進行介紹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各小組進行現(xiàn)場討論。在講到嚴羽的《滄浪詩話》時,可以先簡單介紹其中的一些核心觀念,讓各個小組去查閱資料,充分了理解其中的一個關鍵概念,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解。如此,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競賽取勝是獲得自尊和自我需要的誘因之一,也是鼓勵進取、反對懈怠的措施。”[3]59教師可以對各個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當堂反饋,并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予以嘉獎,讓各小組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如此,可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文學的批評與研究雖也采取科學方法,但文學終非嚴格的科學,也不需要,不可能,不應該是嚴格的科學?!盵4]439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是文學批評課程的重要目的。批評史教學多半是理論講授,與學生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似乎隔著很遠的一段距離。因此,授課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與實用性。例如,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古代文學理論去點評現(xiàn)代的作家作品,寫一些批評鑒賞的文章。另外,“批評之批評”的展開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更高的眼光去審視古代文學批評。比如,以現(xiàn)代的眼光如何評價《毛詩大序》中的儒家文藝觀,《詩品》中對“陶淵明”的評價是否合理,“江西詩派”的文學觀念有何局限性等等問題,都可以采取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思考,也可以讓學生課后寫批評文章進行探討。教師則根據(jù)課堂討論與小作業(yè)的表現(xiàn)對學生進行打分。
綜上所述,文學理論批評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講授時,要突出批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重要的文學觀念,詳略得當,層次分明。另外,要對“文學史”與“批評史”這兩門課程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強二者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再來,要建立課堂討論與批評鑒賞相結(jié)合的成績考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