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教學活動場域中,師生關系作為一對基本的關系,常是研究與考察的重點。教師權威作為師生關系的一個風向標往往可以折射出學生的自由境遇,因而探求學生自由之路與對教師權威的研究結合起來是合乎邏輯的,對于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二者的關系的梳理和探討具有積極意義。在探討教師權威和學生自由的場域何以共生的同時,本文將梳理權威與自由、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關系。
關鍵詞:權威;自由;雅斯貝爾斯
一、權威與自由、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關系的探討
(一)權威與自由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自由與權威是一個整體,每一方只有在與他方的聯(lián)合中才能更真實更純粹更深刻。只要自由不成為任意行動,權威不變成暴力,他們就不發(fā)展成為仇敵。”由此可看出,自由與權威雖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但他們還是會產(chǎn)生沖突的。雅斯貝爾斯就說,“在起源上,人們將自由與權威的統(tǒng)一,但是實質上它們是不能和平共處的。自由和權威必然分離開來,因為只要它們單獨在一起、雙方都是真誠的時候,自由和權威之間就從未停止過戰(zhàn)爭,并總要聲明自己是獨立于對方的。作為強權的權威意志摧毀了自由和權威自身,而作為任意的自由意志也毀滅了自由?!睆倪@我們就可以看出,權威與自由之間是存在張力的。雅斯貝爾斯認為,他們之間的張力就在于,“雙方都是以對方為存在的依據(jù),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將轉換成為混亂,而權威則意味著專制?!币虼耍潘关悹査怪鲝?,“自由只有在與它所服從的權威的關聯(lián)中才能得到它的內容權威只有喚起自由的生命才成為真正的權威。”
依據(jù)以上對權威與自由關系的看法,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關系。那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關系。
(二)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
依據(jù)雅斯貝爾斯自由與權威的論述,我們知道,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不是截然對立的,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存在于教育活動之中的教師權威可以折射出師生間的關系狀況?!秾W會生存》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益增多的知識與傳統(tǒng),幾千年來都是從教師傳給學生的,隨著這種情況便產(chǎn)生了嚴格的、權威性的、學院式的紀律,反映著社會本身就是建立在嚴格的權威原則之上的。這就樹立了具有權威性的師生關系的典型,而這種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學校里流行著?!弊屑毞治鲆幌逻@句話,我們可看出,異化的教師權威不可能建立良好地師生關系,是不利于學生自由的。就是說,教師權威有阻礙學生自由的可能,在現(xiàn)實的教育活動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當然,這是教師權威運用不當或者了教育權威蛻化成了教師權威主義時的結果。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們學到知識的教師,并且敬愛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濫用權威的教師。因此,我們要使教師權威用來促進學生自由的話,就要審慎地運用教師權威,才有利于消除二者的相互排斥與互為仇敵的狀況。
當然學生因為自身知識與人生經(jīng)驗等的不足,不能正確看待自由,所以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這就為教師權威提供了生存空間。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我們要求權威,因為,我們相信自由本身是不充分的,它只能在權威之內找到它自己?!币驗椤叭瞬豢赡芄铝⒌厣钤谑澜缟希窃趫F體中必有一個連系團體、大家所公認的權威存在,單個人會無意識地追隨權威,卻并沒有因此而感到不自由。因此,我們處理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時,應像涂艷國所說的,“我們在考慮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關系時首先要明確教師權威的目的即教師權威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自由,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由?!?/p>
教師的權威,來源于他是社會意識的代言人和育人任務的承擔者,他需要用權威來維持教育活動的規(guī)范性和有序性,并獲得效率學生是一個能動的個體,有個人的自主性,它需要維護自己的自主權利和自我尊嚴。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之間存在的張力,在一定意義上而言,自由與權威的關系就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在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之間,就可能存在著社會化與學生個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對權威與自由、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場域之中,二者如何共生?它們的共生何以可能?
二、場域共生的思考: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
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共生于教育教學場域可看作一個命題,思考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場域共生,需要運用關系思維,把二者置于教育教學場域豐富的關系網(wǎng)絡中,對其中蘊涵的關系能做一個“全景式”的概觀后,可探索出使教師權威與學生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的辦法。
(一)場域理論素描
在這里,我們對于“場域”必須有所了解。場域理論是由法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來的。布迪厄認為,“一個場域的動力學原則,就在于它的結構形式,同時還特別根源于場域中相互面對的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系?!边@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在場域中,人與人之間在力量表征為資本的多寡和權力的大小方面存在間距,這就使場域充滿張力。而這也就使得場域中的各種力量產(chǎn)生了的相互激蕩與交融的狀況,從而形塑出置身于其中的人的“慣習”使其中的人表現(xiàn)出相近的性情傾向和精神風貌。慣習不是宿命,布迪厄認為,“由于慣習是歷史的產(chǎn)物,所以它是一個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不斷地隨經(jīng)驗而變,從而在這些經(jīng)驗的影響下不斷地強化,或是調整自己的結構。它是穩(wěn)定持久的,但不是永久不變的”。由此可見,慣習既有穩(wěn)定性,也有變化性。這也就是說在同一場域中人的自我個性并不是沒有生存的空間的,場域中正是由于容許并鼓勵人們的個性發(fā)展,才可能使場域更為持久穩(wěn)定。
教育可以作為社會世界具有相對自主的社會小世界,即作為一個場域來觀照。我們說,在教育教學場域中,教師與學生由于在資本的擁有方面存在差距,教師擁有更多的權力。怎樣使規(guī)范教師的權力,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因為教師手中的權力很可能成為壓制學生的工具。因此,論證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共生共生于教育教學場域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
(二)場域共生何以可能之構思
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共生于教育教學場域,需要做多方面的準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
第一,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和諧共生的政治保障。羅素認為,“社會制度對于每個人所能做的最重要的是事情,就是使他自己的生長又自由又有勁他們不能強迫他按照別人的模型而生長。”我們期望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和諧共生,不能局限在教育教學場域之內。教育對社會存在著極大的依附性,各種社會力量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試圖控制教育活動的開展。而國家作為“元資本”的擁有者,是教育制度規(guī)劃與設計者,統(tǒng)籌著教育活動的全局。對于如何改善教育制度,使之公正人性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自由展現(xiàn)的空間,是國家和社會不容推脫的職責。
第二,規(guī)范教師權力的使用,同時增進學生的“反權力”。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吉魯克斯曾這樣認為,社會關系必須在權力的范圍內加以理解。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權力關系的體現(xiàn)。問題的關鍵是,教師運用權力的方式是開放、民主的,還是粗暴、專制的。否則運用不當就容易造成師生間的沖突。這樣既不可能形成合理的教師權威,又有損學生的自由。所以,教師使用權力時,應進可能地限定在權利許可的范圍內,要有人權意識,注意保護與尊重學生的人權,因為“人權是走向自由的標尺”。
第三,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我們知道個人自主是學生自由的真正體現(xiàn)。我們說一個沒有形成獨立判斷能力的人,就很難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來進行分析判斷,提出自己獨立地見解,他們很有可能被人安裝“腦中之輪”,最終造成被奴性化,被工具化,喪失自我的尊嚴與價值,表現(xiàn)為唯上,唯書,盲從他人。這樣,等待他們的命運就是自我異化,養(yǎng)成的就是受虐狂的人格。只有那些具有自我意識,批判思維能力的人,才能使權威既具有合法性,又有合理性。
第四,要重視教育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交往。將交往引入教育的意義在于它揭示人與人之間的意義同構,人與人的理解,企圖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從交往的角度看,正是兩個主體如學生和教師的共存才形成主體間的“共生”與“同構”,從中生成教育內容。然而,人并非生來就是主體,也不能在自我關系中成長,只有在與其他主體的關系中發(fā)展,人是“關系中的自我”。我們知道,自我的異化就是自我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迷失了自我的人,因而要促進學生自由,就需要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我一你”師生的關系。
第五,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共生和諧,需要在教育生活世界中提倡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我們知道,道德有缺陷的教師是不可能贏得學生的敬重的。而權威具有多元性和層次性,教師權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怎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同的權威,形成合理的價值觀就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我們知道學生若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可能走向道德淪喪,這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很有可能盲信錯誤的權威或者甚至可能蔑視一切權威。
第六,需要提倡愛的教育,使教育活動成為一種充滿愛的活動。尊師與愛生一直是我們提倡的,二者也是相互促進的。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人自身內涵的權力,人依靠它使自己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并從而使這個世界真正屬于他。”我們說擁有愛才能擁有世界。真正的愛是建立在平等與自由的基礎上的。假如雙方的關系是建立在一方服從另一方,其中一方已喪失了完整性的基礎上,那么這種關系就不是愛的關系。所以,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應該提倡愛,但我們要提倡正確的愛,真正的愛意味著能力、意味著寬容、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一起攜手認識和改造世界。那么讓愛成為一種藝術應是我們在教育中的一種追求。我們認為真正的愛可以讓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共生于教育教學場域之中。
參考文獻:
[德]雅斯貝爾斯,自由與權威[M],廣華譯世界哲學出版,1963年。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1年。
[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tǒng)先,邱椿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扈中平,陳東升中國教育兩難問題[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涂艷國走向自由——教育與人的發(fā)展問題的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美]埃里希·弗羅姆對自由的恐懼[M]許合平,朱士群譯,國際文化出版,1988年。
作者簡介:辛曉明,男,漢族,江西上饒人,1988年出生,碩士研究生,任職于常州外國語附屬雙語學校,高中德育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