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幼兒時期是幼兒個體發(fā)展中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在幼兒園中幼兒第一次接受到了正規(guī)的機構教育,幼兒園對于幼兒的成長和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兒園怎樣在日?;顒又杏嗅槍π缘嘏囵B(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重要問題。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老師包辦代替
目前的幼兒園絕大多數(shù)都以知識教育為主,教孩子們更多的文化知識和手工作業(yè)等,卻對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太重視,最終導致幼兒動手能力差不能更好的處理自身在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一遇到困難或者挫折就一味的尋求老師的幫助或等待著父母長輩的幫助。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常規(guī)培養(yǎng)的時候,只是簡單的要求和示范,而并沒有實施以具體的方式方法去引導幼兒,而是出手幫忙。幼兒產(chǎn)生依賴的心理,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有些老師主觀地認為有些事幼兒做不來,或者怕傷著幼兒,或者覺得讓幼兒自己來做浪費時間了,就不讓幼兒自己動手做。
另一方面,還有些老師為了追求效率等原因而對幼兒提出超越其年齡發(fā)展的要求。這些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培養(yǎng)方法單一
在實習的北京陸航幼兒園中,經(jīng)過對小中大各個班的接觸和各班老師的交流發(fā)現(xiàn)。在幼兒無法獨自完成自己的事情時,許多老師只是對其進行枯燥的語言教育,并沒有進行多種方式的指導,這樣單一的教育方法導致無法有效地達到最初的目標,不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會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自身出發(fā),采用多樣的教育方法指導幼兒在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園教育不一致
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從爸爸媽媽身邊來到老師身邊,從個人來到小朋友中間,一切堵在悄悄改變。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以個人身份參與社會活動,以個人能力處理周圍的事物和人際關系。孩子在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建立一套與在家里完全不同的處事方法。孩子在幼兒園里可能會自己吃飯,睡覺,穿衣服,但是在家中就會出現(xiàn)另一種現(xiàn)象,吃飯睡覺都會需要家長的催促,乖哄,而且有的家長還會一直追著孩子去喂食。這種家園不一致的現(xiàn)象是很常見的,所以孩子在幼兒園建立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長和老師密切的配合,才能共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一)提高老師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
幼兒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幼兒園、老師、幼兒本身都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幼兒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以后接觸社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應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guī)培養(yǎng)中,老師要盡可能地用不同的合理的方式為孩子展現(xiàn)更多的生活趣味和技能類的知識,讓他們認識生活中的大量事物,認識更多的好的東西,增長見識,拓寬視眼,這樣幼兒知道的東西多了他們就會自己明白什么事情是應該不依賴他人自己做的,并且會改正以前錯誤的觀念和做法;而且教師在制定班級教學計劃時,可以將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明確的在計劃中提出,以便教師可以更好的按照教學計劃去進行教育。
幼兒園應該大力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促進幼兒全面的發(fā)展。通過和幼兒的接觸認識,幫助教育工作者尋找更恰當?shù)耐緩?,更好地促進幼兒生活自理意識的形成,使幼兒學會生活自理的方法,進而在行動上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幼兒建立科學規(guī)律的生活常規(guī),促進幼兒全面的發(fā)展。
(二)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1、榜樣示范法
幼兒期正是幼兒模仿能力好奇心最強的時期,在幼兒園,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幼兒都會不自覺的去模仿學習,幼兒教師的所作所為對于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教師在帶領孩子們做手工時,用完膠棒或剪刀,蓋好蓋子放回原地時,孩子會下意識的學著老師,把蓋子蓋在膠棒上放回原位;教師在擦桌子消毒時,孩子會主動問教師是什么,還會學教師怎樣用抹布擦,并且有時會主動幫忙擦桌子,甚至飯后自己收拾自己面前的餐桌。當幼兒做這些時,教師都應積極地刻意的去指導幼兒去做,最好是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自主生活能力,有必要的話刻意以身作則做出示范,并告訴其他小朋友應向老師模仿學習,形成良好的影響,這樣有助于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2、因材施教
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每個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qū)別,需因材施教。對于自我服務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肯定。如在午睡起床后,請能力強的幼兒來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穿衣服、鞋子、疊被子等。使能力強的幼兒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樂趣,也使能力弱的幼兒在內心深處播下了要學會自我服務的意識并逐步學會掌握自理方法。
3、循序漸進
自理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進步的。例如:小朋友學習吃飯,我們首先應該讓幼兒學習用勺,再要求讓幼兒做到碗凈、桌子凈、衣服凈這三凈原則,最后才要求幼兒注意速度和質量等。經(jīng)常性的提示和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去做,并逐步提出新要求新的問題,從而階段性的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指南》中提出:以多種形式加強家園溝通,保證幼兒在家中與在幼兒園的自理行為和生活習慣保持一致。幫助家長理解、體會讓幼兒參與勞動和自理生活的重要性,獲得家長的支持。幼兒園應和家長統(tǒng)一要求,提出階段培養(yǎng)目標,定期與家長交流培養(yǎng)效果,使幼兒生活在一致的生活和學習氛圍中。使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入園前,老師要做好家長工作。老師要理解每個孩子的喜好、個性、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等。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好對幼兒個別方面的糾正教育。同時,對特殊幼兒做好個案記錄及時向孔子反饋,并征求對幼兒園老師工作的建議,共同商討措施。
教師可以通過家園橋梁、家長會、親子活動等方式,向家長介紹幼兒的在園情況,并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家園配合,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