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寅瑩 王新忠
內容摘要:茶名術語翻譯是我國茶文化對外宣傳的關鍵一步。本文在術語學視角下,分析了當前茶名術語翻譯中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并以中國十大名茶為例,根據其不同的命名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翻譯策略,以期加快促進茶名術語翻譯趨于標準化。
關鍵詞:術語學 茶名術語翻譯 標準化
茶文化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茶名術語進行翻譯,有利于促進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茶名術語翻譯將直接影響外國人對中國茶文化的接受程度。目前,茶名術語翻譯不規(guī)范現(xiàn)象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合適的茶名術語翻譯策略和方法是翻譯研究者的當務之急。
一.茶名術語翻譯研究現(xiàn)狀
一些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分析了茶名英譯現(xiàn)狀和問題。如徐榮嶸(2020)在目的論視角下,研究了安徽茶名外宣翻譯中茶名不統(tǒng)一的問題,并建議譯者需加強背景知識的學習,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還有學者基于目的論指出茶名術語英譯過程中文化缺失、術語不統(tǒng)一對中國茶文化“走出去”造成的負面影響(柳菁,2014;李衛(wèi)麗,2016;萬鐳,2017等)。張馬?。?017)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分析了茶文化的內涵和傳播價值,而周彥君(2017)在功能翻譯理論的視角下分析了茶名外宣的翻譯功能價值,建議外宣翻譯工作者,客觀分析當前茶葉貿易的形勢、要求等,優(yōu)化和完善翻譯對策。
還有一部分學者根據自身翻譯經驗,總結了茶名英譯的翻譯策略。如陳凡(2016)指出在翻譯音形相同意不同的茶名時,要把其本質翻譯出來。茶名與實物相重時,應學習中西文化差異;一茶多名時,一般采用音譯,有時采用意譯法或寫意法。崔姍(2019)從語言、語用和文化層面分析了中國茶名英譯時的翻譯損失,并從補償視角指出可用增詞法、釋義法和注釋法進行語義補償。馬云(2016)認為要使譯文讀者真正理解中國茶文化,在茶名英譯過程中應遵循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原則,他建議所有茶二段譯名都加“tea”,對于直接音譯的復雜茶名,應該加以注釋。
綜上所述,目前茶名術語翻譯相關研究現(xiàn)狀仍存在以下不足:1)理論角度缺乏創(chuàng)新且主觀性較強,從而導致茶名術語翻譯無法統(tǒng)一;2)茶名翻譯策略較籠統(tǒng)。多數(shù)學者只粗略地概括了翻譯策略和方法,而未分類闡述,從而導致某些翻譯策略很難運用于翻譯實踐中。
從術語學的角度來看,茶名術語翻譯應滿足術語翻譯原則,因此,筆者將在術語學視角下,以中國十大名茶為例,將茶名術語進行分類,旨在探尋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技巧,使茶名術語翻譯趨于標準化。
二.理論簡述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術語翻譯的本質進行了理論上的闡釋。Sager(1990)認為術語的翻譯過程即術語的二次形成過程,這與我國學者胡葉、魏向清(2014:17)的看法相似,即“術語翻譯的實質就是跨語尋求‘等價術語的過程”。鄭述譜(2012)也認為對術語定名的種種要求,如單義性、理據性、系統(tǒng)性、簡短性、易于派生性等原則對術語翻譯來說也同樣適用。Cabre(1998)從認知語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術語是語符、概念、交際的三維復合體。因此,術語翻譯應該是一個源語概念在目的語社會文化語境中被理解,重塑和交流的多維度過程。
國內學者姜望琪和侯國金基于對某些語言學術語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術語翻譯標準。姜望琪(2005:81)認為“術語翻譯的就是術語要能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不能誤導讀者”,在術語翻譯中,應“盡可能兼顧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三者。但準確性是第一位的,可讀性、透明性不能以犧牲準確性為代價。相反,為確保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是可以適當犧牲的?!保ㄍ?,2005:84)而侯國金(2011:94-95)認為,術語翻譯的準確性難以界定,他反對“片面的準確,即不可讀的準確,有悖系統(tǒng)性和可辨性的不可讀的準確,即‘愚忠似的準確”。胡葉和魏向清(2014:17)則認為姜望琪和侯國金提倡的術語翻譯標準“實際上是彼此互補而非相互沖突”,因為姜望琪的術語翻譯標準適合單個術語命名要求,而侯國金正好“彌補了姜氏標準的局限”。目前術語翻譯原則還未統(tǒng)一,因此,筆者擬采用馮志偉(2011:32-41)在《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中提出的相對全面的術語定名原則,即專業(yè)性、約定俗成性、單義性、科學性、理據性、簡明性、能產性、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確切性、國際性。
三.茶名術語翻譯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
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茶名術語翻譯存在三個主要問題:譯名不統(tǒng)一、譯名文化缺失和誤譯。
1.譯名不統(tǒng)一。我國對茶葉命名標準不一,這使茶名術語翻譯出現(xiàn)了比較混亂的局面。例如,李萍鳳(2014:68)發(fā)現(xiàn)“鐵觀音”就存在十余種譯名:Tie Guan Yin;Ti Kuan Yin;Iron Goddess;titgwun yam;Thih-koan-im;Tit KwunYum;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Iron Avalokitevara等。除了一名多譯現(xiàn)象之外,中國成品茶中有許多同音異義的茶名術語,且“大多數(shù)茶名都采用音譯的翻譯策略”(曾繁健,王真真,2019:139),這些是導致茶名術語出現(xiàn)多名一譯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比如,我國“工夫紅茶”與“功夫紅茶”,“工夫紅茶”中的“工”是指時間和精力,而“功夫紅茶”中的“功夫”則是指武功和火候,嚴格來說,“工夫紅茶”屬于具體的茶葉種類,而“功夫紅茶”則是一種泡茶的技藝方法,但若采用音譯法,此二者都被譯為“Congou Black Tea”。再如“珍眉茶”和“針眉茶”都譯為“Chunmee Tea”,這不僅違背了術語命名的單義性原則,也使譯文讀者無法真正理解此二者茶名術語的區(qū)別和內涵,從而影響中國茶文化對外宣傳和發(fā)展。
2.譯名文化缺失。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術語翻譯標準不一,使得許多茶名術語在英譯過程中喪失或扭曲了文化內涵。比如,“六安瓜片”直接音譯為Luan Guapian顯然是不合適的,這個譯名缺乏理據性,喪失了其文化內涵,目標語讀者無法從中產生聯(lián)想,甚至看到譯名都不知道這是一種茶葉的命名。但是,不恰當?shù)姆g也會扭曲中國文化內涵,使西方讀者產生不良的聯(lián)想。比如,以霍克斯為代表的《紅樓夢》英譯版本中,“龍井茶”被直譯成“Dragon Well Tea”,很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反感。龍在中國的地位很高,它是華夏民族的象征,中國人一直以龍的傳人為傲。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在西方的神話中,龍是欲望與邪惡的象征,它們?yōu)榈溔碎g,給世界帶來災難,讓人望而生畏。由于中西方文化概念并非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譯者要充分考慮西方讀者的文化禁忌和接受能力,如果譯名無法被西方讀者接受,文化傳播也就無從談起。
3.誤譯。茶名術語誤譯的現(xiàn)象往往是由譯者自身茶文化知識的不足引起的。例如,“茉莉花茶”在百度百科上被譯為“Jasmine Tea”,這體現(xiàn)了譯者對茶文化的錯誤理解。這一譯法將茶與茉莉花相互糅雜,會讓目標讀者認為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炮制而成。然而,茉莉花茶只是一種帶有茉莉花香的綠茶。又如“竹葉青”茶被譯為“Bamboo-Leaf Green”并不準確,這會使目標讀者誤以為是用竹葉做成的青茶,無法反映茶葉的原料和性質。這類茶名術語翻譯有悖于的術語命名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原則,導致西方讀者無法真正理解中國不同茶名的本質內涵,同時也無法促進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四.茶名術語翻譯的三個策略及建議
茶名術語作為人文社科文化術語的一部分,其翻譯不僅要求準確,也要求適當保留其文化內涵。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促進中國茶文化的傳播,筆者認為茶名術語的翻譯應該遵循術語定名原則,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本文以中國十大名茶為例,根據其命方式,可分為三類:產地+茶命名(普洱茶、龍井茶、祁門紅茶)、產地+形狀命名(君山銀針、六安瓜片、信陽毛尖、黃山毛峰)和典故命名(鐵觀音、碧螺春、大紅袍)。根據不同的分類,筆者提出了以下三種翻譯方法:
1.音譯法。以產地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一般采用音譯法即可。茶葉產地名紛繁復雜,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詞,若進行意譯,則會導致譯名過于復雜,違背術語定名的簡明性原則,反而會引起讀者不耐煩的心理,不利于術語的傳播和穩(wěn)定。因此,這種情況下,音譯最能保留中文的讀音且符合術語翻譯的簡明性原則。例如,“普洱茶”和“龍井茶”分別可以譯為“Puer Tea”和“Longjing Tea”。但是,音譯法的前提是不能違背約定俗成性原則。紅茶若采用直譯法可翻譯為“Red Tea”,但在很多西方國家,卻用“Black Tea”指紅茶,這是約定俗成并為人廣泛接受的譯法,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再按照自身想法選擇翻譯方法,而應接受約定俗成的譯法。因此,“祁門紅茶”譯為“Qimeng Black Tea”最為合適。
2.音譯+釋義法。以產地+形狀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其產地部分可采用音譯法,形狀部分可采用釋義法。例如“君山銀針”這一茶名,“君山”指的是產地,可直接音譯為“Junshan”,“銀針”是指茶葉長得像銀針的形狀,因此可譯為“Silver Needle-shaped”,但是僅僅將“君山銀針”譯為“Junshan Silver Needle-shaped”是不夠的,最好還要在最后加上tea。這種譯法符合術語定名理據性原則,既能體現(xiàn)該術語的能指是茶葉,又反映了此種茶葉的產地和形狀。同理,“六安瓜片”這一茶名暗含了該茶葉產于六安,形狀像瓜子殼,因此可譯為“Luan Melon-seed-shaped Tea”。此外,有些茶葉附著絨毛,因茶芽外形尖而突出,或者茶葉外形細長,而被命名為“毛峰”和“毛尖”,此類命名,需要突出的是“絨毛”和“尖”的特點,因此,“信陽毛尖”可譯為“Xinyang Fuzz Tip Tea”,“黃山毛峰”可譯為“Yellow Mountain Fuzz Tip Tea”。
3.創(chuàng)譯法。以典故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通??刹捎脛?chuàng)譯法。此類茶名術語中通常會出現(xiàn)文化負載詞,對于譯者而言,在翻譯之前必須要深刻理解茶名背后的典故和內涵。例如“鐵觀音”中的“觀音”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鐵”表明了茶葉的顏色暗綠如鐵。為保留文化內涵,將“觀音”譯為“Buddha”,而“鐵”的發(fā)音與“tea”相似,因此將其翻譯為“Tea Buddha”,不僅遵循了術語定名的理據性原則,也符合簡明性原則。又如“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后康熙帝覺得粗俗才題名“碧螺春”三字,分別代表其顏色,形狀和采摘季節(jié)。因此,可將“碧螺春”譯為“Green Spiral Spring Tea”。此外,“大紅袍”的來歷也是頗有趣味。相傳武夷山上的茶葉治好了皇帝的病,皇帝遂將自己的大紅袍披在樹上。如果僅僅將“大紅袍”直譯成“Big Red Robe”,則會造成西方讀者的不解。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吉祥、富貴,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流血、暴力、殘忍、殺戮。筆者認為“大紅袍”應譯為“Royal Robe Tea”,將中文“紅”指代的“皇家”在英譯過程中還原為“royal”,一方面,避免了外國讀者對“red”的排斥,一方面也保留了該茶名術語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茶名術語翻譯是我國茶文化對外交流的關鍵一步。本文基于術語命名原則,以中國十大名茶為例,分析了茶名術語翻譯中現(xiàn)存的譯名不統(tǒng)一、譯名文化缺失和誤譯問題,并根據茶名命名的類型,提出了三種不同的翻譯方法:1)以產地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一般采用音譯法即可;2)以產地+形狀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其產地部分可采用音譯法,形狀部分可采用釋義法;3)以典故命名的茶名術語翻譯,可采用創(chuàng)譯法。筆者希望能為茶名術語翻譯提供一些淺薄的建議。本文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所選語料太少,收集資料不夠齊全等。未來研究可從不同修辭角度對茶名命名進行分類,進一步研究茶名術語翻譯策略;也可以從茶文化其他角度入手,如茶具、制茶、茶道,茶禮等,研究其術語翻譯的最佳策略。
參考文獻
[1]Cabre, M.T. Terminology:Theo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Philadelphia PA:John Benjamins,1998.
[2]Sager, J.C.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M]. Philadelphia PA:John Benjamins,1900.
[3]陳凡.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探討[J].福建茶葉,2016,(2):213-214.
[4]崔姍.翻譯補償視角下的中國茶名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9,(2):125-126.
[5]馮志偉.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tǒng)—可辨性原則——兼評姜望琪(2005)[J]. 上海翻譯,2009,(2):69-73.
[7]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原則和“三從四得”——應姜望琪之“答”[J].外國語文,2011,(3):94-99.
[8]胡葉,魏向清.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新探——兼談術語翻譯的系統(tǒng)經濟律[J]. 中國翻譯,2014,(4):16-20+128.
[9]姜望琪.論術語翻譯的標準[J].上海翻譯,2005,(1):80-84.
[10]姜望琪.再論術語翻譯的標準——答侯國金[J].上海翻譯,2010,(2):65-69.
[11]李萍鳳.中英文化差異背景下茶葉商標翻譯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法[J].對外經貿實,2014,(6):67-69.
[12]李衛(wèi)麗.目的論視域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福建茶葉,2016,(9):351-352.
[13]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4):51-54.
[14]馬云.茶名翻譯應遵循的原則及方法探究[J].福建茶葉,2016,(10):373-374.
[15]任迎春.茶文化翻譯的誤區(qū)與策略[J].福建茶葉,2016,(9):367-368.
[16]萬鐳.翻譯目的論視閾下茶名的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7,(3):192-193.
[17]徐榮嶸.目的論視角下安徽茶名外宣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20,(6),289-290.
[18]曾繁健,王真真.中國成品茶英譯名的失落與復樂[J].學術探索,2019,(8):138-144.
[19]張馬建.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茶文化及茶名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7,(3):268-269.
[20]鄭述譜.術語翻譯及其對策[J].外語學刊,2012,(5):102-105.
[21]周彥君.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茶名外宣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7,(6):327-328.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寧波效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