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明 韓冬偉 王淑榮 張 迪 王連霞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齊齊哈爾161006)
大豆起源于中國,約有5000年的栽培歷史,是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3]。特用類型小粒豆品種指的是百粒重小于15g的大豆品種,主要做為豆芽、納豆等食品的加工原料,其產量較普通大豆略低,但營養(yǎng)價值卻高于普通大豆,近年來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尤其是高蛋白的小粒豆品種,市場價格也比普通大豆價格高30%左右,種植效益甚至高于普通大豆,需求量也逐年增加[4-5]。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針對市場需求,開展了特用類型小粒豆品種的選育工作,針對特用型小粒豆產量低、易炸莢、易倒伏等技術難點,建立育種目標,擬通過技術手段選育高產優(yōu)質多抗型小粒豆品種。按照育種目標對親本品種庫及種質資源庫的材料進行多年鑒定,于2013年優(yōu)選高蛋白、抗倒伏、抗病品種蒙豆36為母本,高蛋白、抗倒伏種質資源克09-09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進行有性雜交,創(chuàng)造后代群體。按照育種目標,采用系譜法進行定向選擇,通過多年的南繁北育,于2016年F5進行決選,品系代號為齊農26號。2017-2018年在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科研基地進行了品系鑒定和比較試驗,同時在齊齊哈爾市訥河市、克山縣、依安縣等地開展了多點異地鑒定;2019-2020年參加黑龍江省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第三積溫帶西部),2021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齊農26號,審定編號:黑審豆20210042,品種權號:CNA20181618.8。齊農26號的育成為生產上提供了更新?lián)Q代品種,滿足了市場對小粒豆品種的需求,對大豆產業(yè)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增加農民收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6]。
1.1 農藝特性齊農26號適宜在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區(qū)域種植,從出苗至成熟總生育日數(shù)達115d,需≥10℃活動積溫2250℃。該品種葉形為圓葉,花色為白色,茸毛顏色為灰色,莢彎鐮形,成熟時莢皮呈褐色,種臍黃色,有光澤,百粒重12.7g,為特用類型小粒豆品種,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88cm,分枝少。
1.2 籽粒品質2019-2020年連續(xù)2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抽樣檢驗品質分析,齊農26號平均粗蛋白(干基)含量45.91%,平均粗脂肪(干基)含量16.52%。
1.3 品種抗病性2019-2020年連續(xù)2年經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大豆研究所病理研究室抽樣鑒定,齊農26號大豆灰斑病葉部發(fā)病級別2年均為3級,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54和52,抗性級別為中抗。
2.1 異地鑒定試驗2018年在齊齊哈爾市訥河市、克山縣、依安縣等地對齊農26號開展了多點異地鑒定試驗,每hm2平均產量2549.4kg,較對照品種東農60平均增產9.4%。
2.2 區(qū)域試驗2019-2020年參加黑龍江省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第三積溫帶西部),2019年在克山分院、訥河德順種業(yè)、訥河鑫豐種業(yè)、甘南齊豐種業(yè)和依安原種場進行5點次試驗,5點增產,增產點率100%,每hm2平均產量2549.4kg,比對照品種東農60平均增產11.1%;2020年續(xù)試,5點次均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產量2569.8kg,比對照品種東農60平均增產11.5%;2年共10點次的試驗,10點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產量2559.6kg,比對照品種東農60平均增產11.3%。
3.1 生產技術模式齊農26號適宜選用壟三栽培技術模式,不適宜平播、大壟密植、窄行密植等栽培技術模式。
3.2 整地采用以深松為主體的秋整地方式,耙茬深度15cm左右,深松深度25cm以上,旋耕深度18cm左右。
3.3 起壟施肥采用機械方式進行起壟,壟距65cm,壟高18cm,起壟要做到壟直,且壟高、溝寬、深淺達到一致。種肥每hm2施磷酸二銨150kg、尿素30kg、硫酸鉀50kg,分層施于種下5~7cm和14~16cm處,切忌種、肥同位。
3.4 種子處理種子要進行精選,剔除雜質、病粒、不完整粒。為了防止苗期地下害蟲及根部病的發(fā)生,可用藥劑包衣拌種進行防治,一般每100kg大豆種子可采用35%多克福種衣劑1500mL包衣或70%噻蟲嗪粉劑200g包衣,包衣后陰干,切忌暴曬。
3.5 播種及密度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區(qū)域根據(jù)土壤墑情及溫度,最佳播種時期一般為5月5-20日。每hm2播種量28~30kg,播種深度以鎮(zhèn)壓后3~5cm為宜,種子雙行間距10~12cm,保苗28萬~30萬株。
3.6 中耕中耕的目的是打破犁底層,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整個生育期進行3次中耕。第1次中耕于大豆幼苗拱土初期進行,耕深15cm左右;第2次中耕在出苗后7~10d進行,耕深10cm左右;第3次中耕在封壟前進行,耕深10cm左右[7]。
3.7 化學除草化學除草一般采用苗前封閉及苗后莖葉處理2種方式。苗前封閉除草在播后苗前3~5d內進行,每hm2可用90%乙草胺2000~2400mL或96%異丙甲草胺1500~1900mL,加75%噻吩磺隆30~50g,兌水400~450kg進行土壤噴霧。苗后莖葉除草在大豆1~2片復葉、雜草2~4片葉時進行,每hm2可 用12.5%烯 禾 啶1250~1500mL或12%烯草酮450~600mL或5%精喹禾靈750~900mL,加48%滅草松1500mL,兌水250~300kg進行莖葉噴霧[8]。
3.8 防治大豆食心蟲一般于8月5日左右成蟲發(fā)生盛期進行防治。每hm2可采用2.5%溴氰菊酯等菊酯類農藥300~450mL,兌水400~450kg進行葉面噴施防治。
3.9 收獲采用人工或機械收獲。10%植株尚未落葉時進行人工收獲;葉片、葉柄全部落凈、豆粒歸圓時進行機械收獲。收獲時注意收獲質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同時注意田間損失率和清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