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自體的崩解與重建:《寵兒》中丹芙的心理成長歷程解讀

        2021-12-06 11:40:09耿夢潔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7期
        關鍵詞:心理

        耿夢潔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成都 610207)

        出版于1987年的《寵兒》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描寫了一位年輕母親寧可親手結束孩子生命也不愿其重復奴隸命運的心理掙扎過程。塞絲的弒嬰行為一方面體現了她甘冒任何危險爭取自由的強烈意愿,另一方面也為家族三代人帶來了揮之不去的心靈陰影。小說以“失去了一切且完全沒有發(fā)言權”的嬰兒鬼魂為核心,借助插敘、倒敘的手法,揭開了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毋庸置疑,噩夢般的奴隸經歷和飽受壓迫的種族記憶是塞絲和貝比·薩格斯難以言說的精神創(chuàng)傷。而對于不曾經受奴隸制摧殘且身心尚未成熟的丹芙而言,其痛苦的原因與母親和祖母有著根本性的不同。藍石路124號的鬧鬼外傳是“邪惡”,在塞絲眼中 “不是邪惡,是悲傷”,而丹芙卻堅持,既不是邪惡,也不是悲傷,而是“孤獨和冤屈”[1]15。對鬼魂的不同理解代表著三代人對創(chuàng)傷經歷的不同體驗,也意味著重獲自由后創(chuàng)傷記憶仍在受難者心理空間的重復表演,且在代際間隱秘延續(xù)。

        作為創(chuàng)傷的間接承受者,丹芙最為突出的性格特點是孤獨。在小說關于丹芙的有限的描述中,孤獨(lonely)一詞反復出現了五次。在初次見到保羅·D時,丹芙提到“在整整12年時間里,從沒有過任何一個來訪者”[1]14。而在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中,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18。在莫里森看來,個體只有在集體和社會關系中才能建構自己的身份,其生存依賴于集體的關照和支持[3]84。這與科胡特自體心理學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坪卣J為,個體的心理存活依賴于自體客體回應,就如同個體的生理存活依賴于環(huán)繞四周的氧氣一般。自體客體聯(lián)結的斷絕,是導致丹芙內心世界極為脆弱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以科胡特的自體精神分析為指導,從自體的崩解、自戀移情和自體的重建三個方面,全方位闡釋丹芙的心理成長歷程。

        一、自體和自體客體需要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國家正經歷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反主流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低自尊、抑郁、厭倦生活、對前途感到迷茫的典型癥狀。由于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變化①,科胡特感覺新的問題已經出現,有關靈魂的許多層面無法被弗洛伊德經典理論模式所闡述,于是自體心理學應運而生,因強調社會關系和自體客體環(huán)境而逐漸背離了弗洛伊德的傳統(tǒng)內驅力(libido)模式,開創(chuàng)了新的理論和臨床領域,構成了現代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體(self)和自體客體(self-object)是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在科胡特的理論中,自體被認為是嵌入自體客體基質之中,只有在和自體客體概念放在一起論述時才有意義。自體是潛在的,與“一系列內省地或者共情地感知的內在體驗相一致但并不等同”,它的實現需要自體客體體驗[4]311。而自體客體是為個體執(zhí)行自戀功能的一個客體,它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分離的人。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科胡特進一步把自體客體定義為“對另一個人的體驗維度,關聯(lián)于這個人所具有的支持我們自體的功能”[5]49。以相同的脈絡,沃爾夫更精確地將自體客體描述為“關系所執(zhí)行的功能的主觀面向,表示對各種影像的主觀體驗,自體的維持需要這些影像”[6]53。因此,自體客體概念的關鍵是自體功能運作的維持需要他人的回應。

        自體客體需要是重要的人格發(fā)展需要,它的滿足要求他人的參與??坪刂饕劢褂谌齻€特定的發(fā)展需要群集:與建立和維持自尊感有關(鏡映需要)的群集;與安全感、平靜和撫慰體驗有關(理想化需要)的群集;與他人相像或類似的感覺有關(孿生或另我體驗)的群集。就丹芙而言,早期(7歲前)與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充分滿足了其鏡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而后來(18歲時)與寵兒的聯(lián)結則為她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另我體驗。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每個人都依賴他人的回應來滿足自體客體需要,以促進心理結構的健康發(fā)展。然而,在小說《寵兒》中,自弒嬰事件后,藍石路124號就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空間,與黑人團體的社會關系隔離開來。在個體發(fā)展最關鍵的12年中——從7歲到18歲,丹芙從未獨自離開過居所,門廊就意味著“世界的邊緣”。自祖母和哥哥相繼離開后,母親塞絲是丹芙世界里的唯一客體,但塞絲顯然無法滿足女兒的需求。當情緒的發(fā)泄通道被無情阻塞,需求的投射一再受挫,丹芙的自戀人格障礙開始逐漸顯露。

        二、無聲的孤獨——自體的崩解

        獵奴者一行人到達藍石路124號時,丹芙出生才剛滿一個月,并不記得發(fā)生了什么,所以在丹芙的記憶里,曾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盡管事件發(fā)生后塞絲刻意與其他人保持著距離,并限制丹芙與外界接觸,但出于了解的欲望和天然的客體關系需求,丹芙還是會充分利用“媽媽和奶奶放松了警惕”的一小時空閑,偷跑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1]118。瓊斯女士家是丹芙主要的目的地之一,她經常溜號去那座“其他孩子能去而她不能去”的房子,并扒著窗戶往里偷看。瓊斯女士發(fā)現后,邀請丹芙從前門進入,于是她在那里度過了幾乎整整一年和同學們相伴的愉快時光。在這段時間里,丹芙的原初自體在與外界和諧穩(wěn)定的聯(lián)結中健康發(fā)展。通過向母親展示自己在瓊斯女士家學會的新技能,丹芙為能靠自己的力量做一件“讓媽媽和哥哥喜出望外”的事情而感到驕傲,開始認識到自己是被接受和欣賞的,原始夸大自體影像②[7]19作用下的鏡映客體需要得到滿足,自我的價值感得以形成。同時,與母親和祖母之間的親密關系紐帶使丹芙體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有保護性的他人的一部分,主體的融入感和安全感保證了理想雙親影像的發(fā)展。這些原始影像的轉變內化為維持丹芙早期自體結構的統(tǒng)整創(chuàng)造了條件。

        然而7歲時,內爾森·洛德好奇的提問終止了這一切。丹芙第一次意識到曾經與哥哥們玩的“游戲”中暗含的危險氣息。在回憶中,她曾和他們“樂融融地團坐在白樓梯上——她夾在巴格勒或者霍華德的膝蓋中間——那時他們編了好多‘殺巫婆’的故事”[1]22。年幼的丹芙不解其意,把哥哥們的計劃當作游戲,直到從同學那里得知母親塞絲弒嬰的事實。當丹芙鼓起勇氣找母親確認時,卻因不忍聽到回答而失聰,整整兩年的時間,她都在一種“無法穿透的寂靜中”度過。失聰的生理反應標志著丹芙統(tǒng)整自體的崩解,也意味著其與母親初建的心理聯(lián)結徹底斷裂。對理想化客體——母親塞絲的創(chuàng)傷性失望,中止了丹芙人格發(fā)展中正常的內化過程③,導致其心理結構殘缺不全。由于自戀力比多固著于原始的自體客體上無法撤回,她的人格持續(xù)性地依賴特定的客體,形成一種強烈的客體渴求(object hunger)。正如保羅·D第一次見到丹芙時所指出的那樣,她似乎總是在期盼著什么。心理結構的缺失使其無法將自體內化為一個穩(wěn)定的精神核心,在心靈空虛中逐漸迷失的丹芙,只能通過外在的關注來找尋一絲微弱的價值感和自我存在感。

        除失聰的生理反應外,身體碎裂的潛意識幻想從側面暗示了丹芙自體結構全面喪失的恐慌。在丹芙的自白中,她提到母親塞絲每天晚上都會來到她床邊,割下她的頭,然后把它拿下去編辮子。對母親的復雜情感讓丹芙感到自己時時刻刻被令人恐懼的感知所威脅,身體不再是一個完整的連續(xù)體,各個部分的感受變得奇怪而陌生。在白天時,她總是聽見自己身旁有呼吸聲,就像是“輕輕地、有規(guī)律地吹一只瓶子”[1]240,而唯一能給丹芙安全感的是貝比奶奶。只有呆在奶奶房間時,丹芙才能免受塞絲割頭的傷害,她才會“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對母親失去信任后,貝比奶奶充當了丹芙自體客體移情的“心理粘合劑”,但這種移情本質上是高度自戀的。貝比奶奶去世時,丹芙和母親的眼睛都是干的。甚至在奶奶去世一年后,丹芙依然在為她的離開而生氣。從貝比奶奶身上,丹芙期望實現的基本心理功能,正是其本身缺失的自體所無法提供的。

        丹芙9歲時,哥哥們不堪鬼魂的蓄意攻擊而離家入伍,貝比奶奶不久也離開人世。從9歲到18歲的9年間,她只能與母親塞絲相依為命。而在沉痛過往中掙扎的塞絲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傾向進一步加劇了丹芙的心理缺陷④[8]65。在塞絲眼里,丹芙“是個乖孩子,從小就是”[1]49,而丹芙內心的真實感受卻是“表面上全心全意愛太太,她才不會殺了我”[1]241。認知的巨大差異表明,塞絲從未給予女兒足夠的關注。在自身缺陷人格的作用下,塞絲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女兒身上,從個人需要出發(fā)對女兒的情緒選擇性地表示反應甚至不作反應。這種不可靠的回應嚴重影響了丹芙系統(tǒng)性的能力發(fā)展,導致其心理狀態(tài)持續(xù)固著在早期不成熟的自戀環(huán)境中。

        而對丹芙而言,盡管有著強烈的客體渴求,但她從不曾接納過塞絲。她默默期待父親能夠回來,卻毫不在意母親的去留——“太太可以留下來……除非爸爸自己想要她”[1]242。內心的空虛感吞噬著丹芙,與理想他人建立聯(lián)結的需求只能在想象中得到補償。根據貝比奶奶的只言片語,丹芙在心中拼接出了一個全知全能理想化的父親影像⑤[9]51:“我的爸爸是一個天使。他一看你,就能說出你哪兒疼,還能給你治好……就是現在,我敢打賭,他還在朝這兒趕來呢。要是保羅·D能行的話,我爸爸也能行。天使嘛。我們都應該在一起。”[1]242

        丹芙始終堅信,爸爸即將為自己而來,幫助她“防著媽媽,防著走進這個院子的任何東西”[1]241。此外,在私密的祖母綠密室中,丹芙還利用想象“造出了它自己的饑餓和它自己的食物”。在那里,她似乎與傷害徹底隔絕,感到成熟和清醒——“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樣唾手可得”[1]34。虛幻的想象承載著丹芙的希望,體現為她為維持脆弱的自體感所作出的種種努力。從失聰的那一刻開始,丹芙就從充盈著歡聲笑語的世界中抽離,其破碎的自體被迫在漫無邊際的寂靜與孤獨中游蕩。即便聽力恢復,這種無聲的孤獨也并沒有消退,反而變本加厲,使丹芙只能在想象中追尋著曾經失落的樂園。直到寵兒神秘出現,丹芙才從虛無的想象中解脫,久違的現實感得以重建。

        三、寵兒的凝視——自戀移情的療愈

        在訪談錄中,托尼·莫里森提到寵兒是18年后復活返回到母親身邊索求曾經缺失母愛的嬰兒鬼魂[10],但寵兒第一次出現在房子里時,丹芙心中就升起一種“膨脹的、要命的占有欲”[1]63。她認定寵兒是自己的姐姐,是來到她身邊和她一起等待爸爸回來的。丹芙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寵兒的起居,自顧自地認為自己要保護她免受母親的再次傷害。這種強烈的保護欲讓丹芙恢復了部分自體統(tǒng)整感,催生了其缺失人格的“代償結構”⑥[5]205。在與母親塞絲的關系中,丹芙體驗到了對理想化客體的創(chuàng)傷性失望,進而試圖通過與寵兒的聯(lián)結滿足其鏡映需要,建立起失落的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感。

        與寵兒的相處構成了丹芙生活的情緒支持核心。從對甜食的偏好到對故事的好奇,丹芙充分利用寵兒的各種興趣,想盡一切辦法吸引她的注意,并從其積極的反應中獲取成就感。丹芙最貪戀的,是寵兒定格在自己身上的目光:“那真可愛。不是被盯視,也不僅僅被看見,而是被另一個人興致勃勃、不加評點的眼睛拉進視野。把她的頭發(fā)當作她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當作一種材料或者一種樣式,加以審視。讓她的嘴唇、鼻子、下巴得到愛撫,就仿佛她是一朵讓園丁流連不已的毛萼洋薔薇。”[1]138

        在寵兒的凝視中,丹芙感到自己被鏡映,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重視和認可,其早期階段受挫的原發(fā)身份認同逐漸復蘇。在這個過程中,寵兒作為移情的客體被體驗為丹芙自體的一部分,填補了其心理結構的缺失。當想到自己被一個客體接納地凝視時,個體就會覺得完整,這個客體其實是一個未充分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功能的替代物[8]131。此外,同為母親創(chuàng)傷記憶的受害者,寵兒下巴底下的傷疤在丹芙心中喚起了“相似性共鳴”(resonance of alikeness)。她認為自己和寵兒站在同一邊,共同抵御著塞絲可能造成的危險。這種另我需求的滿足為丹芙提供了一種自體界定(self-definition)和自體確認感(self-validation),與寵兒的同一性聯(lián)盟成為丹芙孤獨心靈的暫時歸屬。自寵兒到來后,丹芙一次也沒有去過那間樹屋——“那兒沒有什么這個做姐姐的姑娘不能大量提供:狂跳的心,夢幻,交往,危險和美”[1]89。重新?lián)碛幸活w“狂跳的心”標志著丹芙恢復了在現實生活中的活力,不再依賴想象的麻醉劑來維持脆弱的自體。無論是和寵兒一起興奮地跳舞,還是天馬行空地聊天,抑或是安安靜靜地注視,都能讓丹芙感受到“時時刻刻在她心中燃燒的烈火”。

        對自體的現實知覺是丹芙統(tǒng)整性的表現,這樣的知覺不只是導向主觀安詳的感覺,也次發(fā)地導向自我功能的改善[8]119。由于心力灌注不足,原來的丹芙“什么活計都懶得干、討厭干”,而現在則是“又麻利又能干,甚至自覺增加塞絲留給她們的任務”[1]141。在寵兒的陪伴下,丹芙開始主動地回應外在的要求,并且樂在其中。寵兒的認同與接納,是丹芙開始建立自體穩(wěn)定灌注的先決條件。其自體自我活動組織中心的地位得到恢復和強化,逐漸賦予其人格以核心意圖,并給予個體以人生意義感。在丹芙看來,自己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照顧和保護好姐姐,直到爸爸平安歸來。

        盡管寵兒的出現于丹芙而言有一定的療愈作用,但其自體的統(tǒng)整性卻仍未穩(wěn)固,在歡聲笑語的表象之下,丹芙內心每分每秒都經受著分離焦慮和崩解恐懼的煎熬。為了將寵兒留在身邊,丹芙成了一個“陰謀家”,總是尋思著能做點什么或說點什么好讓寵兒感興趣和快活。因為一旦寵兒變得孤僻恍惚或悶悶不樂,自己“被注視的機會就要減少到零”。對聯(lián)結破裂的恐慌和對自體感的渴望使丹芙在這段關系中小心翼翼:“她小心謹慎地不表露出想問寵兒那些事情的強烈欲望,因為如果她逼得太緊,她可能失去那枚伸出的手掌討要的銅子兒,因而失去那超越食欲的地方?!盵1]140

        然而從最開始,這段關系就是被自戀灌注的,且不成熟的。丹芙要求寵兒不要告訴塞絲自己的身份,期待能理所當然地掌控她的行為,并把她體驗為自體的延伸——“無論寵兒有怎樣的威力,無論她怎樣發(fā)威,寵兒總是她的”[1]121。但寵兒迫切希望得到的是與塞絲的徹底融合,所以對丹芙的示好毫不在意。當鏡像移情無法維持時,丹芙再次感受到自體瓦解的威脅。在被寵兒拒絕的時刻,丹芙絕望地想到被自己冷落的樹屋,心理發(fā)展出現了退行式搖擺。在冷藏室里懷疑寵兒被黑暗吞噬時,丹芙甚至再度崩潰,因為“她沒有了自己”[1]143。與寵兒的互動實質上是丹芙自戀地體驗自體客體的過程,而她期待對寵兒的控制在概念上類似于個體對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控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寵兒的消失就意味著自體的再次崩解,這種沉重的打擊是剛剛成年的丹芙所無法承受的。無論如何,唯有重建完整穩(wěn)定的自體,才能讓丹芙徹底走出孤獨的陰影,以強大的內心擁抱灰暗的世界。

        四、愛的回歸——自體的重建

        自7歲時得知母親塞絲的弒嬰行為后,母親的這一行為一直是丹芙心中難以撫平的創(chuàng)傷,也是導致其自體缺陷的主要原因。丹芙始終相信,一旦 “正當理由”再次出現,塞絲就會毫不猶豫地殺死自己,因而心懷畏懼,以封閉自我來抵御外界的危險,并在想象中期待理想化客體——父親的解救。與寵兒之間建立的自戀移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丹芙的孤獨,暫時維系了其自體的統(tǒng)整,但卻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到塞絲得知寵兒身份后失去理智地試圖以濃烈的愛來償還曾經的傷害時,丹芙才開始理解母親:“然后,塞絲吐出來一些她沒吃過的東西,這仿佛一聲槍響震動了丹芙。她剛剛開始的保護寵兒不受塞絲危害的工作,變成了保護她媽媽不受寵兒的危害?!盵1]281

        “一聲槍響”打破了母女間多年來難以逾越的情感壁壘,把母親的脆弱赤裸裸地暴露在丹芙面前。原來那個“安靜的、王后般的女人”,那個“看到母豬吃自己的幼崽”也目不斜視的女人,并不是冷血無情、妄自尊大的,而是把情緒的起伏埋葬在心底,竭力裝出波瀾不驚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的狂風驟雨。一直以來,沉溺于個人創(chuàng)傷的丹芙站在母親的對立面,只選擇性地看到母親的強硬和孤傲,卻過濾掉了母愛的溫柔與包容。當母親內心壓抑的情感在寵兒的刺激下如洪水一般爆發(fā)時,丹芙才終于意識到,母親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可能“會死、會離開她們”。冰凍了12年的感情在塞絲濃烈的愛中慢慢融化,童年時期破裂的理想化客體聯(lián)結得以重建。此外,從對母親更為現實的認識中,丹芙內化了理想化客體的缺陷與不足,心理結構中原始的完美雙親影像得到修正⑦。隨著理想化需要強度的降低,個體內在提供自體安撫的能力逐漸增加,進一步鞏固了自體的穩(wěn)定性[11]。

        與塞絲之間心靈紐帶的修復加速了丹芙的心理成長,催生了她擔負起家庭重任的責任感。按照沃爾夫的話來說,療愈過程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增強自體,以便個體愿意并能夠投入日常生活的喧囂,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便如此也不會被嚇倒[6]102。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為了養(yǎng)活虛弱的母親和寵兒,丹芙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站在陽光下的門廊里,她感到喉嚨發(fā)癢、心跳加速,卻依然冒著“被大門以外的世界吞沒”的危險,義無反顧地踏下臺階,向記憶中唯一熟悉的瓊斯女士家走去。在那里,她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并收到慷慨的回應。瓊斯女士親切的態(tài)度讓丹芙倍感溫暖:“丹芙仰望著她。她當時還沒意識到,就是這一聲叫的又輕柔又慈愛的‘寶貝兒’,宣告她在世界上作為女人的生活從此開始了?!盵1]287

        開啟“作為女人的生活”標志著丹芙的心理發(fā)展正式步入成熟階段。在瓊斯女士的引導下,整整一個春天,藍石路124號的院子里不時出現各種被贈與的食物。在歸還容器和道謝的過程中,丹芙與社區(qū)居民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他們全都認識她的奶奶,有些甚至還在‘林間空地’跟著她跳過舞”[1]288。從日益增多的交流和互動中,丹芙感受到團體的接納與認同,開始打開心扉,更安心地信任他人。新的體驗促進了丹芙心理結構中新的認知—情感圖式的產生⑧[12]28,使之在遇到困境時更愿意尋求他人的幫助、支持和理解。決心不再依賴別人的善心生活后,丹芙再次主動向外界求助,希望通過鮑德溫兄妹的安排為自己謀得一份可以維持生計的工作。與社區(qū)建立起的穩(wěn)定聯(lián)結讓丹芙破碎的人生逐漸步入正軌,并使之第一次認識到“她有個自我,需要去期待、去保存”[1]292。

        與最開始的哭訴——“男孩子不喜歡我,女孩子也不喜歡我”形成對比[1]17,在小說關于丹芙的最后一幕中,重獲自體統(tǒng)整感的她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愛情:“她離開了他,因為這時一個年輕人朝她跑來,說著:‘喂,丹芙小姐。等一等?!D向他,一張臉看上去就像讓人擰開了煤氣噴嘴一樣,一下子亮了起來。”[1]310

        小說中對亮光的第一次表述是用來形容“三十英里女人”在溝里看到西克索時的狀態(tài)——“西克索一到,她就成了星光”[1]76。而在門廊上初見塞絲時,正是這種光芒堅定了保羅·D留在藍石路124號的決心,因為從中他看到了自己熾熱情感的回應。因而在小說結尾處,丹芙亮起的臉表明,朝她跑來的那個年輕人將融入她的生命,糾纏了12年的孤獨將在愛的結合中畫上句點。西克索在描述自己對愛人的感覺時曾說,“我是一堆碎片,她把它們用完全正確的次序捏攏了”[1]317。于丹芙而言,母愛、同胞之愛和兩性之愛的最終回歸,合力“捏攏”了她崩解的自體,賦予其戰(zhàn)勝“昨天”的力量,并為她開啟“一種明天”。

        五、結語

        作為奴隸制創(chuàng)傷的間接承受者,在病態(tài)環(huán)境中長大的丹芙就像一面鏡子,其漫長而坎坷的心理成長歷程,從側面折射出黑人種族無法走出往日夢魘的癥結所在。在個體生存和發(fā)展中,自體客體需求的滿足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奴隸制的可怕之處正在于它從根本上否定了這種需求。雖然每代人對創(chuàng)傷的體驗不盡相同,但黑人作為一個整體也經歷著相似的自體崩解與重建的過程。在種族壓迫的環(huán)境中,黑人失去自由的同時,還被剝奪了其作為人的基本情感[13]。愛和被愛的本能成了致命的危險訴求,麻木和無情成了必要的生存策略。在《寵兒》中,莫里森通過描寫人對自身屬性的懷疑,指出精神死亡對個體及其后代產生的持續(xù)影響。小說中丹芙的接生者愛彌一語中的——“所有死的東西活過來時都會疼的”[1]41。對于千千萬萬的黑人來說,重建自我的過程伴隨著難以言說的傷痛,但卻通往充滿希望的新生。而重建的核心也正在于讓“死的東西”——愛與被愛的需求——在穩(wěn)定的社會聯(lián)結中恢復活力,讓個人創(chuàng)傷在團體的接納中逐漸愈合。正如莫里森所言,當帶有沉痛記憶的黑人分享他們的過去,聆聽別人的過去,直視共同的過去時,每個人都不再是被隔絕的個體,這種溝通不但治愈了個人,也治愈了集體[14]。只有在集體的溫暖中,個體才能找回缺失的自我,而個體的力量匯聚在一起,集體才能走出被壓迫、被剝削的過去,重建自由平等的未來。

        注釋:

        ① 二戰(zhàn)后美國女權運動態(tài)勢高漲,大批女性脫離家庭的束縛,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將女性限定為“賢妻良母”的傳統(tǒng)家庭結構逐漸瓦解,女性在家庭中開始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權威和經濟地位。

        ② 根據原發(fā)自戀的理論,在生命初期體驗到的和母親的一體和共生感隨著發(fā)展慢慢消退時,兒童會試圖投注兩種影像——夸大自體影像(grandiose self)和理想雙親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以保存部分原始關系中的完美感。

        ③ 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理想化雙親影像通過內化轉化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并被投注理想化自戀力比多。個體心理結構達到成熟后,力比多從理想化自體客體中撤回,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得以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個體心理達到成熟的接受狀態(tài)時,才能接受自戀力比多從原始的理想化自體客體撤回。

        ④ 科胡特曾指出,自戀脆弱與自戀固著根本上源于父母——尤其是母親——自身人格的自戀固著。

        ⑤ 隨著認知的發(fā)展,兒童越來越感到世界可能是個危險可怕的地方,因而精心地,包括有時幻想他所知道的父母,以創(chuàng)造一種擁有他所需的強大保護者的感覺。

        ⑥ 科胡特認為,自體客體體驗在某個領域受挫時,個體就會轉向自體客體體驗的另一個領域,并深切地期望利用這個領域實現自體的維持和鞏固,新領域的發(fā)展即構成了缺失人格的“代償結構”。

        ⑦ 自戀力比多從原始的自體客體撤回前,個體需要體驗到正在內化的理想化客體影像帶來的 “適度挫折”。所謂適度挫折,是指個體逐漸認識到父母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樣完美,對理想化的需求強度就會降低,形成良好的自我或超我,即變形性內化。相反,如果感受到的是創(chuàng)傷性失望,變形性內化就會受到遏制。

        ⑧ 精神分析現象學認為,心理結構本質上是個體經驗的組織結構,核心自體的人格由重復出現的行為模式所構成,因而精神分析的基本要素是對構成個體主觀世界的經驗圖式進行闡釋。

        猜你喜歡
        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閑會閑出“心理病”嗎?
        溫先生心理困擾的背后(上)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4:28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解讀補償心理
        心理小測試
        心理Q&A
        健康之家(2006年1期)2006-01-01 00:00:00
        日韩美女亚洲性一区二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av深夜福利在线| 亚洲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 国产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av在线第一页|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中美日韩在线一区黄色大片|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久久精品av在线观看|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午夜| 人妻少妇激情久久综合|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6|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裸身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av毛片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最快av网站| 国产精品半夜|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人妻毛片a片| 亚洲无码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亚洲羞羞视频| 精品日韩av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久久|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91快射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