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震雷,鐘發(fā)亮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其中強調要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再次肯定了“灌輸論”的當代價值。但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客觀態(tài)勢和現(xiàn)實境遇來看,在新時代創(chuàng)新應用列寧的“灌輸論”依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zhàn)。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盵1]這一精煉的論述為“灌輸論”在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要清晰理解列寧“灌輸論”的核心內涵,深刻認識“灌輸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現(xiàn)實困境,準確把握破解困境、創(chuàng)新應用“灌輸論”的科學對策。
《怎么辦?》一書是列寧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中完成的著作,該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灌輸論”的核心內涵,圍繞灌輸?shù)闹骺腕w問題,解答了為何灌輸、誰來灌輸、對誰灌輸、怎樣灌輸?shù)纫幌盗袉栴},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列寧分析了俄國工人運動的“自發(fā)性”,為了實現(xiàn)工人運動從“自發(fā)”到“自覺”的轉變,必須進行理論灌輸。各國歷史已經表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意識”[2](P37),他們尚未形成也不可能自發(fā)地形成社會主義意識,而“社會主義意識”首先是形成于工人階級外部的,因為“現(xiàn)代社會主義意識,只有在深刻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來”[3](P37)。為了將來自工人階級外部的“社會主義意識”引入工人的頭腦中,把“自發(fā)”的工人運動轉化為“自覺”的階級斗爭與革命,所以必須運用“灌輸論”的手段。
其次,列寧“灌輸論”有其特殊主體和特定對象,灌輸?shù)闹黧w回答的是“誰來灌輸”的問題,他們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是革命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灌輸?shù)目腕w回答的是“對誰灌輸”的問題,從灌輸?shù)娜蝿漳繕藖砜矗梢悦鞔_客體主要以工人階級群體為主,以及農民、青年等愿意接受社會主義灌輸?shù)钠渌A層。主客體之間是一種單向灌輸?shù)年P系,在灌輸這一活動中,主體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優(yōu)勢,他們單向性地向工人階級進行教育和宣傳。
最后,列寧在秉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灌輸?shù)木唧w方法。其一,要注重“鼓動”和“宣傳”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工人學習的熱情和意志;其二,要注重發(fā)揮榜樣和模范的力量,反對采用強制的暴力性手段,而是主張用“榜樣的力量”去感化、激勵和引導工人學習社會主義;其三,要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來向大家說明自己的社會主義信念,向大家解釋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世界歷史意義”[3](P364)。
回顧《怎么辦?》中列寧對“灌輸論”的經典論述,可知其擁有嚴密的內在邏輯和科學的理念支撐。在新時代繼承與發(fā)展列寧“灌輸論”,不僅是對這一經典理論的“正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要求的體現(xiàn),更是對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進一步夯實。但任何科學理論都絕非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灌輸論”,需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密切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境遇,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使“灌輸論”煥發(fā)新的時代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關鍵轉型期,多種消極社會思潮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通過互聯(lián)網的傳播甚囂塵上,不斷侵蝕著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威脅著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繼續(xù)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刻不容緩。但現(xiàn)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內容、載體等要素都與列寧提出灌輸論時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不同,“灌輸論”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fā)展應用也應辯證發(fā)展。
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灌輸教育的主體隊伍在不斷地擴大,但是隊伍的整體理論修養(yǎng)水平卻未得到相應提升。目前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列寧“灌輸論”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舊的理論層面,甚至斷章取義地進行理解,錯把灌輸論當成一種具體的強制性的教學手段:一方面以教條式的方法根據教材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實踐,未能真正理解列寧“灌輸論”的內在邏輯和實踐理路;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對學生群體的個性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因此難以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入教育中,變成為了灌輸而灌輸,而忽視了灌輸?shù)膶ο?、環(huán)境、內容的變化。尤其是供灌輸主體隊伍可借鑒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數(shù)不多。以知網為例,用“灌輸論”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搜索結果不足四百篇,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研究僅有七十多篇,可見無論是對“灌輸論”的理論研究還是對“灌輸論”的應用研究,都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作為灌輸教育的主要對象,對這一教育方式的接受度逐漸降低,并在灌輸形式和灌輸內容方面表現(xiàn)出抵觸情緒,導致灌輸教育的效率低,難以真正做到“內化于心”。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包含內外兩方面:
其一,高校學生群體多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過渡期,根據一定生理層面的規(guī)律,此階段的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叛逆心理。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后果,經常以一種“該做的偏不做”的心態(tài)來面對問題。在灌輸教育中,他們也往往對灌輸者的主體地位表示不滿,對灌輸內容的權威性提出質疑,傾向于以全面的自我選擇來否定被動的接受。因此,在一定條件下,灌輸?shù)牧Χ仍酱?,越是容易激起學生的抵觸情緒,灌輸效果也越差。
其二,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為人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獲取更為全面的信息知識。這種“主動性”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渴望以自主參與的形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灌輸。多元化的價值觀混雜在駁雜的網絡信息中,一些腐朽墮落的落后價值觀會對徜徉網絡世界中的學生的思想成長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使得他們對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對灌輸教育的內容產生排斥情緒,更有甚者會造成精神信仰上的危機。
灌輸內容的質量也是影響灌輸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shù)膬热葜饕獊碓从谡n程教材,以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講解為主,不同學段的教材內容重復性高,銜接性差,且少有結合學生關心的時政熱點和現(xiàn)實問題,內容上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理論需求。如此這般,一方面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另一方面,理論灌輸沒有結合現(xiàn)實問題,也難以具有說服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只會越來越快,而教材的內容更新卻需要嚴格的審核與把關,因而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滯后性,一旦灌輸主體局限依賴教材,缺少理論結合生活的意識,灌輸教育就容易變成空洞化、教條化的理論灌輸。
除此之外,灌輸內容也呈現(xiàn)出目標規(guī)劃上的不合理,部分灌輸者往往以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為唯一的目標,以政治性為唯一的教學準則而忽視了學科的育人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削弱了灌輸教育的吸引力。政治性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主要特點,但除了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灌輸,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非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灌輸,注重對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塑造。由于這一學科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較短,部分灌輸者尚未對學科的定位有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把握,且認知水平未及時跟進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使得灌輸教育在內容分配上失衡。
在今天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重申“灌輸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一經典理論,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這一精煉的論述為“灌輸論”的創(chuàng)新應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開拓解決“灌輸論”應用問題的新思路,結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四因”推動“科學灌輸”,從而深化對灌輸主客體的認識,優(yōu)化灌輸內容,創(chuàng)新灌輸方法,把握灌輸尺度,是實現(xiàn)新時代“科學灌輸”的有效路徑。
因勢而新,力求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國內政策、形勢相聯(lián)系,全面把握當前國家整體的態(tài)勢,從社會發(fā)展全局來看待問題。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實現(xiàn)“灌輸論”的創(chuàng)新應用,要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密切聯(lián)系客觀實際,合理預測當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科學辯證地回答“誰來灌輸”和“對誰灌輸”的問題。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當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總方向,在這一目標指引下,國家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總要求,并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的新模式。在這一形勢下,灌輸教育的主體早已不是列寧所說的“革命知識分子”,而是由高校的各個部門工作人員和各門學科的教師所組成的灌輸隊伍;灌輸客體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來看,也不再是以工人為主要對象,而是以各學段的大學生為主。在認清主客體范圍的基礎上,更要進一步變傳統(tǒng)的單向性權威性灌輸為雙向平等的柔性灌輸,構建起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提升灌輸主體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高灌輸者的整體素質??梢蚤_展針對不同灌輸主體的培訓課程,鼓勵專業(yè)教師讀原著學經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xiàn)實問題,去研究列寧的“灌輸論”,從而扎實灌輸隊伍的理論基礎,或是召開灌輸教育相關的學習交流會,分享總結“灌輸論”在應用中的經驗,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幫助他們在遵循灌輸?shù)倪壿嫼透玖龅幕A上,靈活使用灌輸?shù)膭?chuàng)新方法,同時灌輸者也要把握立德樹人的價值遵循,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
另一方面要精準把握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客體的新變化新特點,尊重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在灌輸過程中的參與度,降低灌輸過程中地位上的不平等感和灌輸主體的權威感。例如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行感悟灌輸理論的真理性,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分享交流學習心得的機會等,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對灌輸內容的認同感。
因事而化,力求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xiàn)實問題有機結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題。要使列寧“灌輸論”繼續(xù)煥發(fā)生機,就要在把握其基本立場和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現(xiàn)實問題,密切地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時代演進的主題,增強灌輸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生活性。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在工作中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和社會熱點,分析和解決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遇到或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增強理論灌輸?shù)恼f服力,做到以理服人,也便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同時應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增強灌輸教育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在鞏固和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高校思政工作者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指引下,為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而進行灌輸,實現(xiàn)政治性與育人性相統(tǒng)一。
因時而進,力求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發(fā)展銜接,吸收有利于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在因素。根據這一原則,“灌輸論”的應用也要與時俱進,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從科技進步中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汲取創(chuàng)新灌輸教育方式的新方式和新理念,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載體,結合其他具體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理論灌輸?shù)男省?/p>
因時而進創(chuàng)新應用“灌輸論”,首先要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這一重要載體的作用,推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灌輸教育。習近平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4]一方面互聯(lián)網拓寬了灌輸?shù)那篮吐窂剑c傳統(tǒng)的口頭灌輸相比,線上灌輸大大縮小了時空上的限制,實現(xiàn)了灌輸教育的便利性。灌輸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慕課、在線答疑等形式延展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系統(tǒng)的灌輸教育,學生也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在課后反復學習。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為灌輸教育提供更豐富新穎的案例和素材。從互聯(lián)網搜尋相關的材料,以視頻、圖片等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灌輸?shù)男Ф取?/p>
然后要加快推進灌輸與其他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融合創(chuàng)新。習近平提出思政課改革要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灌輸固然必不可少,但也“要注重啟發(fā)式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5](P725)。這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在灌輸?shù)倪^程中,講好中國故事,以情感人、育人,達到潤物無聲的灌輸效果,在守好思政課主渠道的基礎上,挖掘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的潛在育人功能,同時,注重優(yōu)良校園文化的建設,做到以文化人。
另一方面,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組織開展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志愿工作、社會調查等環(huán)節(jié)融入灌輸?shù)闹R,耐心引導悉心教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培育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
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思想的精華,其核心要義在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創(chuàng)新應用列寧“灌輸論”,需要把握新時代高校學生的個性特點,綜合性格、學情、家庭背景等因素,對不同學段、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施以不同的灌輸力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灌輸。
列寧在論述灌輸客體工人階級時,按照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程度,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劃分,針對覺悟認識程度不同的工人組織或個人,將他們區(qū)分為灌輸?shù)闹攸c對象和非重點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理念。習近平也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盵4]可見在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進一步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創(chuàng)新應用“灌輸論”的應有之義。這重點有以下三點:
首先,從灌輸?shù)男再|和目的來看,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段,劃分自主意識較強的高年級學生和自主意識較弱的低年級學生。對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獨立意識和世界觀的學生,例如: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就要采用較為柔性的灌輸方法,以“滲透”和“隱性”的灌輸為主,以鞏固和引導為基本手段。而對于年齡較小,尚未形成完整自主意識和世界觀的學生,例如:低學段本科生或中學生,就可以采用較為強硬的灌輸,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穩(wěn)固意識形態(tài)為主要目標。
其次,也可以根據學生對社會主義的信仰程度進行劃分,受資本主義思想影響較重,質疑甚至反對社會主義的學生,要采用硬性的灌輸教育,糾正他們的價值觀念,而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學生,就可以采用相對柔性的灌輸,以鞏固和提高其思想覺悟。
最后,從整體宏觀的角度來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維持好合理灌輸?shù)囊粋€閾值,強度最高的灌輸和強度最低的灌輸,都要以合理有效為基本前提,把控好一定的限度,既不能超過最高閾值,也不能低于最低閾值。一旦灌輸強度超過了這一閾限,就容易導致“物極必反”的現(xiàn)象,灌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一旦低于這一閾限,同樣也無法發(fā)揮灌輸?shù)男Ч?。因此把“因材施教”的原則與灌輸?shù)暮侠黹撓尴嘟Y合,把握好灌輸之“度”,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列寧“灌輸論”的當代價值。